俞 岚,李 薇,孙嘉智,王庆文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 650032)
自2009年3月以来,墨西哥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甲型HlNl流感暴发疫情,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蔓延,中国的整个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第8号公告,卫生部正式将“人感染猪流感”更名为“甲型HlNl流感”,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本院作为云南省四家独立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首批成为云南省卫生厅指定的甲型H1N1流感特殊病例、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以及外宾的定点收治医院,成为本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努力实现对发热及流感样病例的“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减少重症及危重症病例,降低死亡率”的目标。
1.1 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院内统一部署 此次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其播散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成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倍受关注。对此,医院高度重视,在动态掌握国家卫生部及卫生厅防控工作政策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即启动本院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预案,成立由院长亲自挂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感染、呼吸等临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领导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部,全面负责院内各项防控工作的统一调配,做到人、财、物各有所管,各司其职,统一调配,协调安排的联动机制。
1.2 根据疫情动态变化,科学地调整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方案 2009年5月10日,中国境内确诊第1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2]。2009年6月,本省出现第1例输入性确诊甲型H1N1病例,同月,本院接诊并收治了第1例甲型H1N1确诊病例。至此,院内的整个甲流防控工作由备战状态进入了实战阶段。
1.2.1 明确防控目标和防控要求 根据各个阶段甲型HlNl流感疫情动态变化特点和态势,实时地调整院内防控工作重点与防控目标,从最初的提高认识,加强监管,防止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到提高对疑似病例进行“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减少重症及危重症病例,降低死亡率”的阶段目标,明确各阶段防控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指导院内各项工作顺利地开展。
1.2.2 对院内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应急调整 本院作为综合性大型医疗机构,日门诊量约为6 000人次,实际开放床位为1 800余张,院区内物理空间非常有限,医护人员缺编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保证院内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医院制订了人员、病区、医疗设备及药品等各个方面的合理调配方案及预案。医护人员,从感染、呼吸等各相关科室抽调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强的医护人员组成3个梯队的应急医疗队,强化培训,随时待命;病区,将感染性疾病科独立的五层楼病房分层分类管理,并根据所收治甲流患者人数和疫情发展态势,逐层进行开放;物资,从防控工作的起初阶段,医院即拨出专项经费保障,尽可能地从市场购买和行政主管部门申购等多渠道、多方位地调集防护用品及药品,对医疗救治物资进行一定的储备,为实现下一阶段的有效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1.2.3 诊疗方案的制订 以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诊疗方案(第1、2、3版)为依据,结合本院工作实际,调整和制订本院的诊疗实施方案,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孕产妇、儿童、老人等发病特征,多次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医务人员培训,不断进行诊疗知识的更新。
1.3 规范并优化各项诊疗流程 医院既要保证日常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要保证不断增加的发热及流感样病例得到及时诊治和分流,尽可能地避免院内交叉感染,诊疗流程的规范化和快捷化成为防控工作的重点环节。医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对诊疗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工作流程化管理,先后制订了发热及流感样病例就诊流程、发热门诊工作流程、患者收住院流程、隔离病房工作流程、院内转诊及会诊流程、疑似病例采样及送检流程、确诊病例出院流程、行政总值班工作流程、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等10余项细化的工作流程,从而保证诊疗工作的规范化进行,避免工作中的疏漏。
加强诊疗工作的规范化:临床工作在诊疗实施方案和各项工作规程的基础上,医院对诊疗工作进行层层把关,使院内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得以有序进行。
2.1 预检分诊前移 医院将门诊、急诊分诊的关口移到门诊大厅醒目位置,对发热患者及亲属免费发放口罩及健康教育资料,对有发热指征的患者进行合理分流,减少患者在诊区内的流动。
2.2 发热门诊 医院投资80万元新建改造发热门诊,5月至11月发热门诊共接诊患者4 612例,发热门诊医务人员一级防护,根据患者病情及客观检查结果,疑难病例由相关科室会诊,判别是否需要收住院治疗。对于轻症患者,建议居家隔离治疗并签署“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或有流行病学史的医学观察者居家隔离治疗知情同意书”一式双联,提示患者各注意事项。儿科发热门诊24 h接诊,同时为有症状的患儿免费发放儿童剂型(0.15 mg)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达菲)。
2.3 住院患者管理 对经发热门诊筛查后,需收住院治疗的病例,病情平稳患者,收住感染性疾病科相应病区,疑似病例在未确诊之前,进行单间隔离管理;确诊后的病例,根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核酸检测结果和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治疗和转诊分流;同时,院内整个住院病区实行严格的门径管理。
2.4 重症及危重症病例管理 进入7月以来,本省甲型H1N1流感患者骤然剧增,疫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重症及危重症病例数迅速增加,给整个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院作为省级重症及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不断地接收各地州医院转诊的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往往患者来院时病情已十分危重。为适应这一疫情变化,本院将原中心ICU改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专科ICU,集中收治具有生命危象的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其中含大量孕产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病例。院内的防控与医疗救治工作以ICU为中点,突出重点,开放绿色通道,加强其他专科支持,举全院之力,为危重症患者搭建生命的平台,降低死亡率。
2.5 甲型H1N1流感疫情及病情的信息管理 各医疗机构有关甲型H1N1流感信息报送工作是国家卫生部、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动态掌握和分析甲型H1N1流感疫情变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作为定点医院,为做好本院甲型H1N1流感信息准确地收集、及时地上报,医院有针对性地制订各个层级的上报制度、流程及方式。由医务部专人负责对全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诊疗信息(数量、病情、转归等)及医疗资源信息(药品、防护耗材等)收集,分类和汇总,以供院领导决策参考和实时动态掌握;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由感染管理科专人负责收集,应用国家疫情监测系统网络直报,双线上报的信息相互实时核报。此外,对院内一切关于甲型H1N1流感诊疗信息的对外发布由领导小组授权院内惟一的部门进行,从而保证在遵守国家信息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做到院内信息及时、准确和一致,切实做到不漏报、不瞒报和不缓报。
截止2009年12月 31日,本院收住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情况如下:累计疑似病例98例,累计确诊病例62例,累计重症及危重症病例43例,累计治愈出院确诊病例52例,累计死亡病例6例,仍在院治疗的确诊病例4例。并实现了院内在院患者零交叉感染,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4.1 综合性医院内开展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的双面效应 现代条件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于一个更具开放性、动态性和灵敏性的社会反应系统中,其发生机制更为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广泛[3]。大型综合性医院除承担着大量而繁重的日常诊疗工作外,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持续时间具有一定时段等特殊性。在综合性医院内开展相应的医疗救治和防控工作,一方面可借助综合医院整体优质的医疗资源,全面的学科体系,发挥综合医疗技术实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另一方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一段时期内必将给医院某些专业学科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干扰到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甚至需要对院内布局进行新的调整和设置。因此,要把医院在常态危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机制和手段迅速用于医院的突发危机管理之中[4]。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周密有序的组织,最小范围的牵动,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加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降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院内正常诊疗工作的影响,保护大数多患者的切身利益。
4.2 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人文关怀的综合因素考虑 人在患病时,通常会伴随着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一般人会感到害怕、恐惧、焦虑、急躁等[5]。针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认识的不同,家属及患者本人对该病紧张和恐惧情绪尤显突出,患者往往在入住隔离病房后,倍感孤独和恐惧,加之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极不利于诊疗工作的开展,甚至出现抵触消极情绪。为此,应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人文关怀,将人性化关怀作为一种必要的诊疗因素加以考虑,创造和谐的诊疗环境,建立友好互信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促进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医院作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合理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使医院能在今后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承担起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唐卡毅.中西医结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J].重庆医学,2009,38(11):1285.
[2]方红娟.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8):515.
[3]文雄,汪金生,夏建华,等新时期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J].海军医学杂志,2009,30(2):133.
[4]蒙军.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J].中国医院,2009,13(8):44.
[5]李小萍,王克芳,段功香.基础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