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的解读

2010-04-03 05:06周育国
关键词:公共性理性领域

王 鑫,周育国

(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2.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公共性的解读

王 鑫1,周育国2

(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2.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公共性与人类社会的存在相伴随,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彰显,其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内涵和表现有所不同。通过梳理公共性的内涵与发展历史,揭示公共性的现实意蕴。公共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民主性、公共理性、共生性。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培养理性公民,建立民主国家,更有利于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公共性;现代社会;共生性

近年来,“公共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虽然这一问题早已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涵却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性问题的研究日益凸显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性的含义

“公共”一词一般来说有两种渊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够超出自身的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commom”就起源于这个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无论“公共”一词来源于哪一个词源,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共同点——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或者说个体存在所体现出的相互依存性——社会公共性。“如果说在前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公’‘私'划界标准是官府或公共权力——‘官方的'是公共的,‘民间的'则是私人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公'‘私'的划界标准则可以说是家庭——家庭内的是私人的,家庭外的是公共的。”[1]公共性除具有“公共”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1)公开性。公共性不是发生在个体自己身上而是存在于一定的公共空间中,“对于我们来说,展现——即可为我们、亦可为他人所见所闻之物——构成了存在”[2]。因而在这样的空间中,没有私密性。

(2)整合性。公共性是实践主体在个性彰显中所达到的最大限度的兼容,因而是蕴涵着丰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既充分维护了参与者的自由,又在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中获得提升,在现实的相互印证中达成共识。

(3)共在性。主要表现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的相依性。阿伦特著名的桌子比喻就是在说明这一特征。“共同生活在世界上,这从根本上意味着,事物的世界处于共同拥有这个世界的人之间,就如同一张桌子的四周围坐着许多人一样;世界像每一个中间事物一样,都同时将人联系起来和分离开来。”[3]83

由此,可以得出公共性的一般含义:公共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在这个过程中,人既不断为生存创造条件,又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自我,推动社会发展。

二、公共性的客观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公共性生成与彰显的历史,因为公共性的实质就是人存在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因而对公共性的探讨就离不开对人的存在的探讨。

第一,公共性产生于人的需要的非自足性与非满足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存在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例如水、空气、食物。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人通过劳动获得的。人的需要的非自足性与非满足性决定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劳动或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讲不是单个人能够成就的,而必须在群体的互通有无、精诚合作中进行。主体彼此之间的互动、交往、沟通,以及由此构成的复杂交错的公共空间,产生了公共性,并且主体之间的自发性、创新性以及行动主体的自我性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成就和表现出来。“万物之间不仅仅有非此即彼的‘替代性',而且还有相辅相成的‘互补性',前者导致了人类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导致了人类之间的合作关系。”[4]人的存在的社会性意味着人的存在的公共属性,只有借助互助与合作,人的需要的非自足性与非满足性才能得到补救,人的生活世界才可能变得丰富。

第二,公共性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阐述了人的类本质:“一个种的整体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57一方面,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地区分开来,人才是类的存在物,有意识的类生命活动蕴涵着人的存在的公共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5]42。“而人就能从对象所具有的、体现了人自身的全面丰富的本质力量中,去确证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人的本质”[6]。因而,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确证自己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人作为类存在,才使自身有限的力量被延伸、丰富和扩大化。在人与人不断的交往中,“主体间性的逐步确立,使得共同感得以生成,共同感在主体间的认同、确认、过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幸福的分享和痛苦的分担成为可能”[7]。在这个复杂的交往过程中,我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密不可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冲突与和谐、和谐与冲突中不断演变与提升,人的存在的公共性得以彰显,人的公共性意识孕育其中。

第三,公共性是人的社会性的一部分。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的社会性就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存在的公共性,即公共性是社会性的一部分。以往在探究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时,看到的或追问的往往是其中的经济关系,特别是作为经济关系最深刻、最集中表现的阶级关系,并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运思下,又往往将其定位在对立性、斗争性上。事实上,人的社会关系不仅包含斗争、排斥的一面,还包含相依、共在的一面。也就是说,不仅要认识到人类社会中的阶级的对立性,还要看到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公共性。并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的社会性的公共性一面愈加凸显出来。

三、公共性的历史发展

公共性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关系属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因而其内涵及表现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历史阶段性。

人类社会早期,人的生存是以氏族的形式而存在的,主要是抵御自然灾害或解决氏族之间的矛盾。这时的公共性是隐性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本能作出的选择。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私利凸显,但“私利”又是新一层面的“公共”的基础,公共性由隐性走向显性。此后,公共性更多体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通过人们之间的政治交往表现出来。

在古希腊时期,“公”与“私”便有着严格的界限。“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8]3相对这个时期的公共领域,公共性也获得了一定的存在空间。但是,这时的公共性只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体现。即参与者必须是自由民,而且是否能够参与城邦里的公共活动还取决于他们领主的地位及言行。领主必须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一定数量的奴隶,品德高尚,才有资格参与公共活动。在公共领域中,公民可以对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公民能够平等交谈,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如果说私人领域还让人有些羞涩的话,那么公共领域则使人引以为豪。只有在公共领域中,人们才能把一切事物看得真真切切,公民才能进行平等对谈,从而把事物表达出来,并使之形象化;彼此无差别的人才能通过争论,把最好的衬托出来,使之个性鲜明。”[9]81尽管这个时期的公共性是在有限空间和群体中,但是,在公共领域中所形成的公共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公共性与古希腊时期的公共性有所不同,它不是与私人直接相对应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这个时期的公共领域被哈贝马斯称为代表型公共领域。封建社会中经济的组织形式是庄园,这些庄园为庄园主所拥有和支配。哈贝马斯认为:“只要王侯和各种特权阶层本身就是‘国家'(朕即国家),而不只是国家的代表,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可以代表的;他们在民众‘面前'所代表的是其所有权,而非民众。”[8]7由此可以看出,代表型公共领域不是一个社会领域,它作为公共领域只是一种地位的标志,表现出上层社会的地位和特权,以此来显示他们的高大、崇高、尊贵、荣耀。由于代表型公共领域注重地位和权势,实际上把广大民众排除在外,因此领主代表的是所有权而不是广大的民众。

从前两个阶段中可以看出,私人财产和拥有的生产资料都起了决定作用。“一个人假如不能拥有一所房屋,他就不可能参与世界事务。”[3]63私有财产的保护便成为公众的一种需求。资产阶级社会满足了这种要求,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得到法律的确认,私人领域的合法性得到社会的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平等对话成为可能,公共性才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

的确,如哈贝马斯所认为的,无论是古希腊时期还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公共领域,其体现出来的公共性都不具有批判的、辩证的空间,因此都不是真正的公共性。因此,公共性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到资本主义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性逐渐发展成对权力进行批判的政治公共领域。政治公共领域实质上就是以政治问题为讨论主题,且对公共权力领域构成批判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权力阶层也由维护权力利益转变成维护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秩序。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作为公共舆论的发源地,对行政权力进行批判,并能够影响到政治决策,调节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的公共性在政治公共领域彰显出来。在当时社会“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当中形成了一种政治意识,针对专制统治,它提出了普遍而抽象的法律概念和要求,最终还认识到应当将公众舆论当作这种法律的唯一合法源泉。”[8]57而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具有公民资格的公民可以公开活动的场所,公民可以平等地、自由地讨论关心的话题,并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公众舆论。“公共领域所形成的这种公众舆论,虽然不能代表每一位公众的意见,但却实实在在地表达了公众的普遍意愿,从而形成了卢梭式的‘公共意志'。它不仅将对行政权力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赋予行政权力以厚实的合法性基础。”[10]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古希腊城邦的公共领域还是中世纪的代表型公共领域,与资本主义的公共领域相比都缺少独立性、批判性和公共理性,这是公共性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特征。公共性在现代社会中主要体现在公民身上,公民具有的公共意识、公共理性以及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公共道德都是现代公共性的体现。

四、公共性的现代意蕴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公共领域不断扩大,理性共识不断构架,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的公共性不断以其理性形态体现出来,民主、正义、理性、共生等构成公共性的现代意蕴。

民主性是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它针对的是国家的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在公民讨论中,民主作为一种参与的形式而存在,它以多数人的意见和看法为前提,承认全体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人们可以讨论自己关心的政治问题,并且通过合法的渠道将这种讨论的看法转变为公共权力,维护自己的利益。现代社会的多元认知是客观的,但仍旧存在为社会广大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这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缓和与消减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各种力量整合的价值基础。公共理性是在公共领域中形成的,它“不是国家(政府)理性,而是横跨国家、政党、政府、利益集团和个人之间,并以成熟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的能力和机制”。[11]随着交往领域的扩大,各利益主体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讨论中不断加深了解,达成理性共识,这样在不同价值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体系。公共理性在公共生活中还体现为一种公德意识,在维持公共秩序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更为法律提供了一种内在支持。“共生”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选择,昭示了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味的合作关系和生存与生活方式。共生“在本质上是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它不是限于内部和睦的共存共荣,而是相互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自由活动和参与的机会,积极地建立起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结合”。[12]共生理念强调的是太空船道德即生死与共,让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共在共生性。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公共性、公共领域的理解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共生双赢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所肯定。无疑,公共性也正影响着现代社会,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现代生活。

公共性有利于培养具有公共理性的现代公民。公共性在现代社会的主要内容或者主要体现就是公共理性,体现在公民身上就表现为一种理性能力。现代社会中多元主义的事实增强,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成一致。为了实现一致达成共识,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以武力或专制来迫使各利益体达成所谓的一致;另一种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是把矛盾与冲突消解在通过沟通、对话而达成的理性共识中,使多元利益体和谐共处,双赢共生。

公共性加速了民主化进程,主要体现在由公共选择到协商民主。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充分地体现了公共性原则,成为公共性的一个新视角。协商民主以交往理性和对话民主为基础改造交往结构,主张通过公众的话语权利、交往权利的良好制度保障,重建批判性公共领域,使公共决策民主化,达成有关公共利益的共识。哈贝马斯明确指出,民主理论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从多元性内部是否能够突出一种可作为公共舆论标准的普遍利益。由此可见,基于行使对话权取得辩论共识的见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用公共性中的对话原则来改造代议制的弊端,从以投票权为中心向以话语权为中心转变,代表着民主的新发展,也预示了民主发展的新方向。

公共性促进了“自我”的实现,主要体现为人的理性提升和价值实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力求在利他性与自我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它既不能消解自我主体性,又能促进他人和整个人类的自由发展。这就使人既不是纯粹的道德实体,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实体,而是现实的人,即在社会关系中生成、发展着的人。在价值实现方面,人作为行为个体独立地、充分自由地存在着,但同时又是群体的、复数的,体现出公共性。人的价值不可能独自实现,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实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公共性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后,“自我”与“他人”都将有更好的发展,成就他人的同时发展了自己,因此就有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童世骏.公与私:划界问题的归属问题[M]//黄俊杰,江宜桦.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210.

[2]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

[3]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M]//汪 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刘 峰,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M].汪丁丁,叶 航,罗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杨 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7.

[7]晏 辉.论公共性的原始发生[J].教学与研究,2007(4):6-12.

[8]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李佃来.论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李 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84-88.

[11]史云贵.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与公共理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7(4):106-110.

[12]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卞崇道,刘 荣,周秀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13-120.

Interpretationofpublicity

WANG Xin1, ZHOU Yu-guo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iaoning Univ. of Petroleum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Fushun 113001, China; 2.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 Dalian 116029, China)

The publicity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human society and changes at all times with it, which the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is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era. Through making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revealed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the publicity.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publicity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public reason and the symbiotic na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publicity not only helps to foster rational citizens and build a democratic country, but also is good at the people's self-development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ir self-worth, thereby it show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publicity; modern society; symbiotic nature

1671-7041(2010)02-0083-04

B15

A*

2009-11-07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20060458)

王 鑫(1983-),女,辽宁本溪人,助教

猜你喜欢
公共性理性领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理性的回归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