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宝平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李广难封之因诠释
巩宝平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为探讨李广难封之因,从个人实力要素和事业成功的因果关系上重新诠释了李广难封之因。分析认为,从个人实力四要素和事业成功的因果关系来看,李广高强的体力与尚可的品行使其一度有望封侯,而处于中下与下下水平的智谋和情商导致其最终与受封失之交臂;其中实力要素的整体失衡是李广难封的关键因素。
李广;实力要素;智商;情商
对于李广难封之因,汉代以来的评论与研究不绝于缕。在近30年的时间里(1982~2008),专门以李广难封为题的研究论文30余篇,其他对此问题有所涉及者更多,观点纷纭,成果蔚然。在梳理和述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从个人实力要素和事业成功的因果关系入手,重新诠解李广难封之因。
关于李广难封之因的探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李广生前,如在他初入仕途、颇有功勋之时,汉文帝曾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自疑:“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市井占卜者王朔认为:“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1],皆类此。李广死后,对其难封原因的探讨又成为历代学者常谈的话题,如司马迁归之于“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1],唐代王维在《老将行》中云:“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2],司马贞称“失道见斥,数奇不封”[1],宋代王十朋言:“李广才名一代奇,孝文犹自未深知。辍餐长叹无良将,翻借将军不遇时”[3],清代王夫之直言:“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即可知矣。广出塞而未有功,则曰‘数奇’,无可如何而姑为之辞尔”[4]。大致而言,古人多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是时运不济或少德无功,而无功不得封的观点对于近世学者的影响较大。
(一)诸家观点介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李广难封之因的研究更侧重于学理性的考察,取得了更多的成果,诸家观点大致可归为以下5类:
1.政治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杨咸从当时的用人政策入手分析,认为封建社会用人惟亲体制造成李广难封的悲剧。宋怀仁将其难封归因为汉武帝的偏见和卫青的人事安排等。高敏归之于用人标准的不科学和嫉贤妒能者的诬陷。张德芳和傅乐成分别从西汉王朝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和山西军人与外戚军人权力斗争的角度探讨了李广难封的原因[5]。
2.军功不够
姚小鸥认为,李广早年私受梁王将军印而失去了封候机会,文景时期的战略防御方针,使汉匈之战打不起来,将领没有机会立功封侯,所以李广未封是因为积功不够封侯标准。持同样观点的还有高兵、萧平汉等学者①参见李丽《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广难封”问题研究》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其文对近30年来关于李广难封问题研究各家观点作了分类介绍和述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在分类上又显简略,需要补充和扩展。。
3.才能所限
如王太阁认为李广难封是因为其没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军事指挥无方和缺乏辩才和权术等。党明德结合兵家作战思想和将帅素质(智、信、仁、勇、严)论,认为难封的原因是李广有信、仁、勇而缺智、严,治军不严,领兵打仗战绩不佳。杨宁宁、牛建敏等人也持同样观点。
4.综合因素
也有较多研究者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客观而全面。如周晓痴认为客观原因是李广总不能达到“中首虏率”这个硬性封侯标准和汉武帝的疑惑、卫青的排斥,主观原因是他治军不严、心胸狭窄以及诱杀降羌的恶劣影响等。黄立新认为李广难封悲剧的形成既有来自汉朝统治者方面的原因,也有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遏制与残杀。颜吾芟、姚小鸥、崔明德等学者也持相同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5.其他观点
姬源从思想文化角度出发,认为先秦国士之风不再符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李广仍以国士的面貌出现,故难以顺利立功受封。王传武运用史学研究“中层理论”的“意外后果”之说来分析李广难封只是一种意外的悲剧,不能归之于卫青或汉武帝用人政策,也不能归之于匈奴,不能归之于时代等,可备一家之说。
同时,无论是公安侦查工作还是职务犯罪调查工作,都在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变革,而证据始终是核心要素。监察体制改革之前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习惯性地采取“由供到证”的取证模式,易引起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的疑虑,信息化调查的变革可以消除此类疑问。信息化调查强调准确、及时甚至同步搜集证据,信息化手段使取证不再围绕“口供中心主义”进行,信息化调查既可以实现精准打击,也可以实现精确取证。
(二)诸家观点的评价
总之,古今关于李广难封之因的讨论成果颇丰,这些解释又不尽相同,如古人归之于“且固命也”、“岂非天哉”、“不遇时”、“祸莫大于杀已降”、“留落不遇”、“数奇”等,虽多带有宿命论的迷信色彩,但均是从其所处时代的普遍思想出发提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今人将其归结为政治因素、军功不够、才能所限、综合因素等观点,虽较为客观与全面,但也是以现代工具理性为千古命题寻求合情合理的新答案。古今之人解释历史现象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一历史问题的思维解释模式上的异趣,但也有相通之处。如论者对李广难封现象的种种诠解都不离天命与人事两橛,天人并重,求其中和。古人把不可知之事归于天命、不遇(耦)时、气数的思维解释模式在现代仍畅行无阻,为人信奉,可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对于气数与命运等思想观念,“不能简单地说是中国世俗的迷信”,它们在中国传统思想史里“有其根深蒂固的立足点”[6]。广大民众对未知或难卜现象之因的解释,诉诸于一种介于明昧之间的命运、时机与气数。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观点并非主张机械的命定论或虚幻的不可知论,而是强调命定运不定、时辰一到一切都报、气数已尽之下不可勉力苦争,它既鼓励人们尽人力又要听天命,顺遂时运待机而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俗信是民间智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古今之论纷纷,李广难封这桩“传统的历史悬案”[7]似乎已近尾声。但上述诸说多限于从主、客观原因的二分或合一来探讨,对李广难封与其实力要素失衡所存在的紧密联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鉴于此,笔者试从个人实力要素的整体失衡和事业成功的因果关系入手分析,认为李广高强的体力与尚可的品行,使其一度有望封侯,而处于中下与下下水平的智谋和情商——这块“短板”导致其最终与受封失之交臂。
大凡事业有成者,其成功均系内在实力与外在机遇整合的结果。内在实力是指个人的体力、品行、智谋和情商四大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外在机遇是指存在于客观世界、独立于个人控制之外的不可预知之物。在机遇平等的前提下,实力4个要素的整体水平对于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任何要素都不能畸轻畸重,如果某一要素与其他要素形成巨大反差,就会导致个人整体实力的失衡,成为个人成功路径中的瓶颈与阻碍。这有些类似于管理学上常说的“木桶定律”,亦称“短板效应”: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的价值在于其盛水量多少,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是其最短的板块。李广难封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在体力(武艺)方面,李广堪为上上水平,品行居中中水平,而智谋属中下水平、情商只有下下水平,这种等而下之的递次渐衰使其整体实力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使李广最终难封,而实力要素中的“短板”——较低的智谋和情商更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上上水平的体力与技艺
健壮的体力和精湛的技艺对于出身武将的李广来说是最基本的要素。李广在这方面的水平绝高,可列为上上之流。史载他臂力过人,射箭穿石,徒手格兽。如一次夜行中,“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与皇帝一起出行“有所冲陷及格猛兽”[1],在诸边地戍守时,“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可见其力气之巨。除体力强健之外,李广还精于骑射,出身“世世受射”的家族,又是秦名将李信之后[8],“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且通晓战术阵式,平时“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1]。在入伍之初,李广体力技艺的优势毕现,“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时“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1];汉武帝时已有名声,“左右以为广名将也”[1]。在上郡、雁门等西北诸郡戍边,“皆以力战为名”,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1]。在右北平四千骑与匈奴四万大兵相逢,其体力意志之悍勇显露无遗。在这场恶战中,拼到至恶时,“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1]。以其上上水平的体力与悍勇,守边从戎中博取战功,得以封侯,似乎不难。但最终封侯与李广又擦肩而过,主要是其品行、智谋及情商水平与体力技艺水平的极不相称所致。
依诸葛亮的《将才》所言,一个“可建功立业”的将帅,必须具有“五强”之德:“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沉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9]。以此为准,高节、孝弟、信义、沉虑、力行,对于一名合格的将领来说缺一不可。考诸史实,孝弟不详,但李广廉洁仁义、高节信义表现得尤其突出,如“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1]。但致命的一点是,李广缺乏沉虑容众的气度,如在征战中大开杀戒,旁及无辜,“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1]。另外,李广在小事上睚眦必报,史载:“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1]因亭尉醉后偶吐逆耳之言,就心存芥蒂之怨,非杀不可,显然从气度上不够将军高行的标准,其力行中多出于意气之争。有高节信义之德而无沉虑容众之德,良莠参半的品行只能居中中水平,即使这不是一个主要因素,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广受封。
(三)中下水平的智谋
智谋的高低也是各行各业人士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统领三军的将帅更是如此。刘劭在《人物志·英雄第八》中格外重视将帅的智谋,总结说:“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雄可以为将”,否则“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9]。就李广个人而言,与其上等武艺和中等品行相比,其智谋就属难以恭维的中下水平了,属于“智不能断事”者。最突出的就是政治智谋的不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3件事情上:
第一,他在任边郡太守时,“好名市惠以动人”的不智。史载李广对兵卒“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1],在他去世时,“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1]。立名于生前死后,本无可非议,从历史上来看,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大权无不高度集于皇帝之手,汉武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们最不乐见的就是士宦名高震主或废公营私,如有此类者则常视为心患,抵制不用。李广历任数郡太守,征战匈奴,是文、景、武三朝成长起来的封疆大吏,政治上的起伏和官场上的斗争经验也应积累不少,但忽视了名重震主的政治之忌。相比之下,与李广同朝称臣的卫青就显得谨慎与明智,以“人臣不敢专权”为宗旨,与属吏苏建等自言君臣之道“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1]正是因为把握了君臣职守的界线和将与士大夫、民众的距离,所以卫青得以受封,荫及全族。反观李广,“好名市惠以动人”,全是“天子常切齿”之事,虽得到世人一时的令名,却失去君主永远的信任,少功难封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在随军平定七国之乱时,私受敏感人物之物的不智,结果“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1]。梁王刘武系景帝的同胞兄弟,在七国之乱前就曾经被指定为景帝的继承人,史载:“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1]处于最高权力中心关注的敏感人物——梁孝王在勘定地方诸侯之乱时授予李广将印,自然别有用心,李广竟然先收下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仕途渺茫,难以得封。而当时汉景帝视地方诸侯为腹掖之患,采取各种消藩措施,一心要除之而后快,他对任何将领与诸侯私下交往的事情都很反感,李广私受梁孝王将印之事更是触到了其最大的心病。虽然不久李广上缴私印,但一步失慎,全盘受牵,事实如研究者所言:“李广早年私受梁王将军印而失去了其在前半生唯一的一次立功封候机会”[10]。
第三,他在官场失意后,受贬归乡,曾与故颍阴侯(灌婴)之孙灌强“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1]。人以群分,人际交往通常对置身其中的每个人的发展影响至深。观友知其人,通过关注一下灌强所在家族的发展史,就可知灌氏家族的政治名声不佳且趋衰。其祖灌婴为汉初开国元勋,一度官至丞相,晚年却卷入与济北王造反之事件中,尽丧兵权,不久过世。其孙灌强在汉文帝时,因罪失掉颖阴侯爵,后来其弟灌贤在汉武帝元光三年受封为临汝侯,又“坐行赇有罪,国除”[1]。一度赋闲于京师近地的李广,与此类有犯罪前科的士宦子弟交往,所谓“人之过,各于其党”,这些不智之举同样显示出他的政治智谋之低。综上3件事情,足见李广政治智谋水平并不高明,亦为其少功而难封的潜在原因。
此外,作为一名将领,李广在军事智谋上也有很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缺乏军事战略和纪律意识。如他对士兵的管理失于严谨,作风松散,“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有“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之弊[1],缺乏严明的纪律对于上令下达等军事管理效率来说是一个最坏的事情。《孙子·行军篇》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11]与李广同时代的名将(程不识、周亚夫、卫青等)都很讲究军容军纪,事事都以谨慎为上。如卫青以“人臣奉法遵职而已”自勉,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1],还有曾为李广上司的周亚夫(在汉景帝三年,当时身为骁骑都尉的李广曾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亦以军容整齐、军纪严明著称,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就拜为中尉[1]。这种升迁不仅是因为周亚夫“以梁委吴”,指挥得当而戡定叛乱的功劳,更有汉文帝对于他严明军纪的赏识。相比之下,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率军风格可能正如汉文帝所说的“儿戏”,他与士兵的关系只靠个人威望而非纪律制度维系,这样的队伍对付小规模的流动战与暂时的防御战尚可,若参与讲究纪律与配合的大规模兵团战役或长途战役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在戍边时,李广遭遇入侵的匈奴时屡战屡胜,而一旦接受统一指挥和各路友军配合攻击匈奴时,就屡战屡败,究其缘由这固然与其时运不利、巧遇敌方大军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李广过度依赖个人威信而非严明的纪律、长于单独应战而拙于配合作战也是导致他边塞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无功而有罚,故难封。今人由此得出结论:李广有信、仁、勇而缺智,导致功不成而侯难封[12],事亦确然。
(四)下下水平的情商
高水平的情商是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从现有史料来看,李广自负其能、固执己见,情感、智商水平庶几入下下之流,这使其最终与成功无缘。在人际关系方面,李广虽然与治辖下的吏民相得益彰,但与同僚和上司的关系却不太和谐。如他为上谷太守时,与匈奴“日以合战”,公孙昆邪评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1]同僚所言真正用意何在,不好推究。但“自负其能”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翻检一下李广以往的言行录,晚上违禁入城,为霸陵尉阻留亭下过夜,后睚眦必报地将其邀杀于军帐之中;与主帅卫青在前线任务分配上有了分歧后怒形于色,“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在人生暮年,李广在寻击匈奴的一次长途征战中主动请缨领兵出战,“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1],连汉武帝也无法悖逆,足见其人“自负其能”的倔强性格。这种我行我素的意气用事显示了李广内在性格的偏执和下下的情商水平。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朝中或军中的士大夫们讲求通融周旋之道,而李广鲜明的好恶和执著的要求与这种为官之道水火不相通。李广恰恰在这点上不明就里,昧于变通周旋,固执不化之弊,下下水平的情商导致李广注定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难封也是其必然的结局。
综上所述,李广在个人成功要素上的水平高下不等,使其总体实力处于“一强众弱”的严重失衡状态,中下与下下水平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其实力因素中难于克服的“短板”使其终难封侯。
基于对前人研究及其理路的审视,笔者从个人实力要素(体力、品行、智谋和情商)和事业成功的因果关系上重新诠释了李广难封之因,认为李广总体实力处于“一强众弱”的严重失衡状态,中下与下下水平的智商和情商是他难以克服的“短板”,是其无缘封侯的关键因素。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王 维.王维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王十朋.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4]王夫之.读通鉴论: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傅乐成.汉唐史论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7.
[6]钱 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三联书店,2002.
[7]李 丽.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广难封”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89-92.
[8]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燕国材.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10]姚小鸥.什么是“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兼与高敏先生商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41(1):50-53.
[11]郭化若.孙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2]党明德.也说“李广难封”的原因[J].东岳论丛, 1991,12(6):61-62.
Reasons for L I Guang's difficulty to get the rank of nobility
GONGBao-p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Qufu Nor malUniversity,Qufu 273165,Shandong,China)
For a long time,people discussed the reason why L I Guang was hard to get the rank of nobility since Han Dynasty.Various viewpoints are around the two factors:the heaven fate or the man effort.As the man effort is concerned,the success is from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of the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effective self-management.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causality be tween the four individual strength factors and the success of career,the high-level strength and average virtue have made it possible forL IGuang to get the rank of nobility.But the lowerwisdom and the lowest emotion quotient, finallymade h im fail to get it.Thewhole unbalance of the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factors is the key element thatL I Guang was hard to get the rank of nobility.
L I Guang;strength factor;intelligence quotient;emotion quotient
K234
A
1671-6248(2010)02-0114-05
2009-11-23
巩宝平(1979-),男,河北阳原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