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时髦语的模因论解释

2010-03-30 06:23鲁华山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模因论流行语新闻报道

鲁华山

摘要:本文用模因论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流行用语,发现新闻报道不仅要准确快捷,更要新颖独特,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时髦语通过依附在流行性较强的语言强势模因上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从而对读者的视觉造成冲击而扩大报纸的销量。

关键词:新闻报道 流行语 模因论

新闻报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准确及时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新鲜资讯。为了与时俱进,同时更为了提高报纸发行量,新闻记者们依靠自己敏锐的语言嗅觉和强烈的时尚感刷新他们的写作风格,引入了为人乐道的新的写作技巧,那就是通过大量的流行语生动形象地报道事实,从而在众多同类报道中能够脱颖而出。陆云红在《新闻三昧》里就探讨了新闻流行语的运用,而本文则通过模因论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时髦语的原因及其修辞效应,从而确定了这一新闻写作趋势是新时代不可避免的衍生物。

新闻报道中的时髦语

当我们初次听到“艳照门”这个词时,相信不少读者都如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艳照”这个词竟能和“门”连用。只有等读完整个报道,才发现它是关于艳照的丑闻。还没来得及多做思考,更多的“门”接踵而来。孙悦的“偷笑门”和“车震门”事件,李亚鹏的“撞车门”事件,中青在线报道的《军校梦碎,高考录取再现“政审门”》事件,中国报业网报道的《传媒大亨默多克遭遇“丑闻门”》,甚至更多的报道如“青岛女球迷扒衣门”事件、克林顿总统的“拉链门”事件、王宝强的“代言门”事件、国足杜威的“电话门”事件等,这些不胜枚举的“门”事件共享了一个特点,那就是事件的本质都是丑闻。这些形形色色的报道说明“门”已经成为近年来丑闻报道的时髦用语,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它的由来。1972年的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情报门”、“虐囚门”等。也正是家喻户晓的水门事件促成了本来无辜的“门”成为丑闻的代言词。

除了“门”这个时髦语外,我们还有大量的新闻报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语,这些语言新颖、惹眼,无不透露着新闻报道在新时代体现出的时尚性。比如我们现在比较热门的词“韩流”、“PK”、“海选”和“粉丝”等,也开始频频在新闻报道尤其是新闻标题中被记者采纳。如《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报道《韩流制造》就充分说明“韩流”作为一个时尚的词已经走入了大众传媒的视野。“PK”本来是一种网络游戏,叫“Player Killing”,翻译成汉语也叫“单挑”或者“玩家决斗”,但是它随着《超级女声》等娱乐活动的普及在主持人的运用中变得家喻户晓,成为耳熟能详的时髦词。比如,中国经济网的新闻报道《东方卫视PK湖南卫视:海选之后是真人秀》更是引人注目,不仅有PK,还有“海选”和“秀”等时髦用语,它们并存在新闻标题里,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时髦性。

新闻报道中时髦语的模因论阐释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meme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在中国,meme有多个译名,如觅母、拟子、谜米、密母、幂姆、模因、文化基因。但著名学者何自然在《语言模因说略》中选用“模因”作为“meme”的汉语译名,因为“meme”仿“gene”而来,“模因”与“基因”表达形式相同,发音相近,在众多译名中能较好地反映meme模仿的本质。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只不过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信息基本单位。实际上,模因和基因都是复制因子,它们都遵循进化规律,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变异。但是不同的是,基因是生物遗传单位,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基因是单向的代际传播,模因可在共时和历时的维度双向传播;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起主导作用,人的生物进化属于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到成熟阶段后,基因进化进入稳定时期,而文化进化迅速开展,模因占主导地位,语言文字同社会文化起关键作用。

由此可見,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是可以被高度复制和传播的,而语言作为文化单位被复制的过程就是模因论的理论渊源。但是不同的语言被复制的频率和强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语言模因的力量是不相等的,有的可能复制力更大,大范围里长时间地得以传播并家喻户晓,有的可能只是小范围并且短时间地得以复制,然后就是销声匿迹,前者可以被称之为强势模因。强势模因或有效的模因是那些引起高度真实而又长期保持记忆的模因。道金斯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指标衡量语言模因的结果,在这三方面表现均值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宿主采纳、接受,得到表达和传输,并实现它的生命周期。

强势模因实际上就是那些比较容易记忆、知名度比较高的语句,它们大多出自知名作家的著作或者知名电影等。由于其流行性,能够在新闻读者头脑中迅速地被存储并记忆。就此可以看出,仿拟语言是最具此特征的模因之一。那些借助或依附台词、流行歌曲、成语、谚语、诗词名句等仿拟出与新闻报道内容等相联系的语言极具自我传播效应、格外引人注意,是增加文化附加值的强势模因。比如,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成为家喻户晓的著作,而书名也随之成为炙手可热的强势语言模因。人们仿造而来的新闻报道很多都采用与此相关的标题,比如《西安晚报》的新闻文章就用《谁动了孙英杰的钱包?》做标题,《国际金融报》的新闻报道“谁动了保险业的奶酪”等都可以说明强势模因在新闻界的冲击力。除了书名之外,还有一些是出自一些知名电影,比如进口大篇《与狼共舞》就催生了《齐鲁晚报》的记者采用《宋鹏飞:与艾滋共舞》的新闻标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所有这些无不表明,新闻时髦语是模因论背景下语言强势模因在新闻界创作的冲击力所造成的新的时尚的写作风格。

新闻时髦语的修辞效应

在上文众多新闻时髦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新闻时髦语不仅仅是表达的需要,更是因为它们比普通的同义或近义表达能产生更为丰富多彩的修辞效果。新闻报道选用时髦语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为了产生几方面的修辞效应。

第一个修辞效应便是时尚性。新闻报道的时尚性是近年来才呈现的一个新特点。新闻的表达不仅要准确,更要时尚。比如,一些贺岁片如《无间道》里面的“出来混,债总是要还的”就引起了新闻记者的注意,《中国经营报》的记者就写出了新闻报道《南方高科:出来混,债总是要还的》。冯小刚的《手机》里的经典台词“做人要厚道”,搜狐新闻就爆出了《做人要厚道:政府和舆论应善待温州炒房团》,《天下无贼》里面的冷幽默式台词“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也被记者敏锐地捕捉并写出了新闻报道《春运涨价: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总之,这些新闻报道正是由于这些时髦语的存在,通过依附在家喻户晓的贺岁片经典台词上,不仅如实报道了新闻内容,而且还呈现了浓郁的时代特色和前沿的时尚性。

第二个修辞效应便是简易性。比如刚才谈到的关于丑闻表达的“门”,就远远比“丑闻”或者“事件”要简洁。这种强大的表现力正好符合了新闻标题的写作特点,因为新闻标题作为文章的中心,必须要简洁抢眼,新闻的简要性不允许我们用更长的词来表达短词本可以表达的内容。另外,这种简易型不仅体现在字数上,更体现在更易于记忆和理解上。新闻时髦语依附在成功的强势语言模因上,可以加快读者提取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过程。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记者,应该明白消费群体的价值取向,不能再以过去的严肃的方式来一板一眼地报道事实。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提倡记者在正确表达的前提下大胆使用新闻时髦语,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当然,这种使用不能出现滥用或者误用,避免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陆云红: 《浅谈新闻语言中流行语的运用》,《新闻三昧》,2008(12)。

2.里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译:《自私的基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现代外语》,2007(1)。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模因论流行语新闻报道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巧借 流行语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