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三八”机台

2010-03-25 03:00李太月
老友 2010年3期
关键词:机台指挥部女职工

李太月

1976年7月,安徽罗河铁矿会战在地矿部的直接指挥下轰轰烈烈地打响了。为了培养一批女钻探工,发挥女职工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半边天”作用,江西省地矿局九O九大队决定组建“三八”机台。消息传开,女职工们奔走相告,争相报名。很快,一支由26名姑娘组成的“三八”机台正式成立。当时,这群姑娘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4岁。

“三八”机台一成立,便立即投入了战斗。当时的罗河矿区,钻塔林立,隆隆的机声响彻云天。对于第一次和钻机打交道的姑娘们来说,上机台是对心理和生理的巨大挑战。上班第一天,就是安装钻塔。站在23.5米高的钻塔上,别说干活,就是往下看一眼都觉得头晕目眩。面对困难,姑娘们毫不气馁,她们在顾问的指导下,把钻塔一层一层运到工地。抬枕木摆工字梁,竖塔腿……钻塔在姑娘们的手中一层一层地升高。她们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在江淮大地上竖起了一座钻塔,打响了第一炮。

接着是攻克钻探关。刚组建的“三八”机台使用的是苏联造的千米钻机(XY-1000),结实但笨重。指挥部开始考虑安排她们施工口径91mm的浅孔,主要是考虑到女同志的生理特点,怕她们体力不支。姑娘们知道后,纷纷请战,不但要打Φ110的孔,而且还要打深孔。在她们的热情感动下,指挥部当即安排她们施工6010号孔,孔深600米。谁都知道,口径越大,孔越深,施工的难度就越大。但“三八”机台的姑娘们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她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仅两个月便拿下了6010号孔,受到指挥部嘉奖。此后,姑娘们越战越勇,并经常向男同胞挑战。姑娘们的勇气、韧劲和刚强,使得整个矿区都对她们刮目相看。

在施工36号孔时,已是滴水成冰的冬天。从来没有在长江以北感受北方冬季滋味的赣南姑娘们,在孔深钻进到400米以下时,经受了一番严峻的考验。当时,由于孔内掉渣严重,每次起钻,钻杆都堵,泥浆喷在10多米高的塔布上,地板上全是泥浆水,转眼间泥浆又结成了冰。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姑娘们迎着四溅的泥浆照样进行操作。外面是泥浆水,衣服里面是汗水,这滋味真是说不出的苦,但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大家说:“我们要学1243‘铁人钻井队,别说喷泥浆,就是喷火也不怕。”“三八”机台的姑娘们就是这样硬顶着,终于圆满地完成了36号孔的施工任务。

“三八”機台对现场管理抓得很细很严格。只要一走进“三八”机台,你就会发现:地板干干净净,各种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三大件”更是不让沾上一点污渍。每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三八”机台总是受到表扬,成为文明施工的“样板”。有的同志甚至说:“‘三八机台的地板上可以睡觉,绝对不会搞脏衣服。”一班的曾德饶同志负责现场管理。她在机台8小时从来没有停过手,不是擦机器就是洗地板,连4只塔腿上也不留一点泥巴。这个不善言语、默默奉献的小姑娘,以她的勤奋和实干,连续两届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三八”机台的姑娘们在罗河演绎出了新一代女钻工的传奇故事。两年多来,“三八”机台在罗河矿区共施工12个钻孔,总进尺12786米,被指挥部授予“优胜机台”,连续两年被大队评为“先进机台”。

如今,当年“三八”机台的姑娘们,多数已年届花甲,有的已是儿孙绕膝。当她们回忆起在安徽罗河会战的往事时,脸上仍洋溢着按捺不住的自豪。

责编/木艮

猜你喜欢
机台指挥部女职工
建强“指挥部” 打响“大会战”
台积电等半导体厂受地震影响不大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上汽通用五菱供应商注塑机台统计分析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坚守一线“指挥部”?当好一线“总指挥”
女职工流产能享受产假吗?
论女职工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