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骏
魏惠娟从1993年以作品《月夜》获得河北国画书法大赛一等奖以来,已经在省和全国各种画展中亮出几十幅精美的工笔彩墨画,其中20余幅作品走出国门参展,受到国内外美术界广泛好评。
魏惠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田园风光成为她美术创作的不尽源泉。魏惠娟用她那女性独特而敏锐的视角,来表现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对漫漫田园的崇拜之心。
她总是以女性的细心,在田园春秋里寻寻觅觅。她用手中画笔极力传达她看到的自然美、恬静美、生态美与和谐美,用自己的作品歌颂辛勤劳动之美。她用细致的工笔和自己的心灵描绘出的东西,不但客观逼真,而且绝不缺少主观的想象和联想,使田园看上去更美丽,从而形成了她田园生活的画风。千百年来的工笔花卉,总是兰花、牡丹、芍药,孔雀、鹦鹉、蝴蝶之类。魏惠娟则放开眼界,用自己所熟悉的庄稼、菜蔬作为创作对象。她把鹌鹑放在画面里,把可爱的小刺猬放在瓜田叶下,把刚刚孵出的小鸡和即将开花的羊角葱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田园意味浓烈的画面,让人感到素雅而清新、纯洁而自然成趣。这是作者的天性使然,生活经历使然。正如美术学博士赵权利在她的画集序言中说的:“她的生活也造就了她质朴大方的画风。”
你看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葱畦,几乎占满画面的黄豆田,还有那成排成阵的鸡冠花,无不给人一种宏阔感。这是她仰慕太自然,也平视大自然,更俯视大自然的结果。她像一个春天的守望者,瓜园的守护人,像大片花果的采撷者和鉴赏人。古人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她创造着工笔重彩的豪放。因为她既有十分细腻的心绪,更有女性的无比宽广的胸怀,有一般工笔画家所不具有的磅礴大气。于是我们品读她创造的艺术世界,不但看到了天然宁静、郁郁葱葱、满目斑斓,也于无声处听到了天籁之声、田园牧歌,这便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难得意境。
在技法上,魏惠娟既重视传统又不断创新。她画出的枝枝叶叶,繁繁复复却不勾线条,只有个别的老枝才轻轻地勾勒一点,这样就使整个画面千枝万叶更为浑然天成,没有刀斧的匠气,如同从大自然移来一般。她把传统的彩墨和水粉水彩手段并用,加之冲、泼和渲染等一些新技法的运用,共同形成了她的花卉艺术的立体感、灵秀气。著名画家石涛曾经说过:“我自用我法。”魏惠娟既继承传统,学习宋代花鸟画和水彩画的鲜艳清丽,学习油画的凝重,也借鉴农民画的长处,终于创造出了自己绘画的路数。
魏惠娟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后来多次到保定、北京进修。1995年,她以《和平·幸福》荣获“全国巾帼书画展优秀奖”,1998年又以《回归图》获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1999年创作的《晨趣》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银奖,2001年以《紫韵》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时首次以《寂寂秋意》参加全国美展,大师们对她心血凝聚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久以《白荷》参加法国巴黎02中国艺术家作品展,次年又以《山妞》《渔家女》参加巴黎首届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展。2003年是她的丰收年,她又以《花舞》获盛世国风中国书画年展铜奖,以《秋天的故事》入选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并以那幅《芝麻图》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
她热爱生活,潜心创作,把艺术看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她牢记著名画家、导师王明明的嘱咐,发挥自己的优势,追求自己的创作个性,决心攀登新的工笔绘画艺术高峰。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