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丽华美的宣化辽代壁画墓群

2010-03-24 04:32郝建文
当代人 2009年12期
关键词:壁画

郝建文

宣化在战国时属燕,秦汉时,属上谷郡。唐置武州文德县,辽太宗会同元年后属辽国,金时改为宣化州,元初为宣宁府,至元三年因地震改为顺宁府,明初为宣府镇,清朝改为宣化府。1963年改为张家口市宣化区。

宣化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宣化城西的下八里村东北,这里地势略高,北面约300米有座山,叫北山,当地人称之为“正山”,山前黄土坡地北高南低,墓群便坐落在缓坡的斜面上。

1971年4月,下八里村民在平整土地时,耕地中某处向下渗水,随即发现了一座砖砌的古墓。由于在“文革”后期,没能及时进行科学清理。直到1974年11月初,才由上级部门批准开始对墓室进行清理。根据出土墓志,得知墓主人是张世卿,他在辽为官,曾特授右班殿直,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云骑尉。

到了1989年3月,在张世卿墓的北侧和东南侧,村民春耕浇地时,又发现了张恭诱和张世本墓,之后又陆续发现了韩师训和张世古墓。

因耕地中多处有渗水现象,为了全面了解该墓群的文化内涵和地下文物的埋藏情况,考古人员对该区域进行了钻探,探出古墓10座。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对其中6座进行了发掘清理。这几座墓均为双室壁画墓,其中张文藻和张匡正墓保存非常完好。

发掘的这6座壁画墓,分别是张氏家族墓和韩师训墓。除张恭诱和张世本墓为单室墓外,其他都为仿木结构的双室砖筑墓。张世吉、张文藻、张匡正等几座张氏家族墓,壁画主要分布在墓门、甬道、墓室各壁及墓磺,内容包括散乐、备茶、备经、宴饮、童戏、星象、门吏、侍从、仙鹤等等,并以二方连续的云纹、折枝花卉图案和大面积的缠枝牡丹图案为装饰,色彩绚烂,富丽华美。

其中4座双室墓的前室东壁绘有备茶图,西壁绘散乐图。后室则多表现妇人挑灯、门吏、妇人启门、经桌、仙鹤花卉等。张文藻墓前室南壁门楣上还出现了“小鬼”的形象,后甬道门楣画有“三老对弈”图,张匡正墓后室门顶堵头绘有“儿童跳绳”图像。

张氏4座墓中的壁画绘制颇有特色。画花卉先用墨线勾描,平涂填色,色与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其中叶子以薄色平涂(只有个别的花、叶直接用色作没骨画,不加勾勒),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人物形象刻画略显程式化,但线描具有稚拙感。着色多为平涂,在一些儿童的脸部和手部使用了晕染手法。另外,持杖门吏的面部和肢体裸露处还强调了立体感的表现,以突出其健壮的体魄。人物衣纹多在着色后用土红色顺其一侧作宽笔复勾,也有的在着色时顺衣纹留白,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光感。

比它们晚20多年的张世卿、张恭诱和张世古墓,壁画的布局、内容和技法已有明显变化,画风趋向严谨。其中张世卿和张世古墓,前室东壁绘散乐图,西壁绘出行图,后室多表现门吏和群侍。群侍有的备经,有的温酒或进茶。张恭诱墓和张世古墓还出现了双人头和六曲屏风画。屏风上画花鸟,花卉多用没骨画法,壁画中不再出现大量的缠枝牡丹花图案。

张世卿墓壁画人物线描简劲纯熟,运笔自由,有写意画的味道,接近北宋画风。韩师训墓,前室东壁绘散乐图,西壁绘出行图,后室绘饮酒图、更衣图、备经图、进羹图,明显不同于张氏墓壁画。设色淡雅,用笔有书法的墨色韵味,明显受到了宋代文人画的影响。

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出土的壁画总面积达360平方米,人物形象有汉人也有契丹人,明显反映了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为我们研究辽代的经济、文化、生活、宗教以及民间绘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宣化辽代家族墓群中,张世卿墓后室顶部的星象图是我国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中间嵌了一面35厘米的铜镜,铜镜周围绘有两层九瓣莲花,莲花的外围一周,绘有二十八宿和北斗七星,最外一层分布有黄道十二宫图形。将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合在一幅星象图上,是目前我国发现星象图中最早的。它明显受到了印度天文学将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相对照的影响,带有印度佛教的痕迹,以莲花为中心,这与墓主人笃信佛教有关。

我国的二十八宿是将天体赤道附近的天空划为二十八部分,每部分为一宿,二十八宿有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各七宿。我国的二十八宿大约在东周时期成为体系,而黄道十二宫则是随着佛经的翻译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最晚在隋代,印度天文学将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联系在一起。

宣化下八里张氏墓地中,张匡正、张文藻墓中的天象图,仅有二十八宿图像,但没有黄道十二宫的内容。

宣化下八里墓葬中还常见十二生肖的形象,通常都是穿宽袖长袍束带的官员装束,头部为动物形象或冠上带动物形象。

张世卿墓,建于辽天庆六年(1116年),相当于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壁画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出行、起居等生活场景,其中以“散乐图”最为著名。

这幅壁画常常出现在美术史论的书籍中。这是一个由12人组成的散乐演出,伴奏者11人,身著汉装,使用的乐器有大鼓、腰鼓、排箫、琵琶、笛等,乐师们表情专注,动作谐调。在乐队前面,有一位身穿长袍,头戴花脚幞头,脚蹬高靴,左腿微曲,右脚前伸,足尖上翘的舞蹈者,正在那里聚精会神地表演。

画师非常注意,队列严整的乐师们与欢跳的舞者形成动静对比,从乐师们吹拉弹奏的动作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优美的乐曲声。

张匡正墓前室西壁的散乐图,是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中最精美的。前排右侧舞者为一盛装女子,束三高髻,戴珠宝簪花,云鬓上饰有三个罗钿花,正翩翩起舞。左侧男装舞者戴花脚幞头,身背腰鼓,配合舞女在摆动:后排均为乐手,均戴各式幞头,有弹折项琵琶的,有吹笙、吹横笛的,还有击拍板和大鼓的。奏乐者错落成排,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乐舞图。

张世卿墓后室东壁的壁画,似乎是表现侍者们分头准备,等候主人出来品茶诵经的场景。画面宽约3米,高约2米,自北而南约分为四组,第一组绘站在长方形箱后的二位女侍,一位抄手而立,另一位双手捧盘;第二组是一执扇、一持巾的二位男侍;第三组是二男侍,左侧者右手北指,似与右侧之人说着什么,右侧者双手正在扶着一黄色盘口瓶,二人前面的红方桌上放有用于装经书的黄色盝顶函盒、小圆朱盒和熏炉等。那两函蓝皮的经书,分别为《常清净经》和《金刚般若经》,非常引人注目;第四组是一男侍双手抱一黄色函盒,从朱色双凤门里走出。看着这个画面,我们不禁会想:屋外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张世卿的木棺上有墨书梵文陀罗尼经,骨灰放在木雕真容像里,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丧葬现象。据墓志可知,张世卿曾“周年延僧一万人,设粥济贫积数十年,且诵法华经十万部,读诵金光明经二千部”,由此可见,张世卿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墓室里的壁画,重点表现准备诵经的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八里韩师训墓的宴乐图,画面近方形,高约1.5米。画面右侧是一朱色长方形桌,桌后绘一位妇人,头包髻,散缀罗钿

饰,穿短襦,端坐于圆墩上,在专心地欣赏乐舞。桌上有三个圆形朱盒,三个荷叶形漆盘内盛有果实。妇人右侧绘一男侍躬身站立,作供奉状。桌前三人,穿绛黄色圆领宽袖长袍的老者,正在弹奏三弦木琴;那位髡发少年,双膝微屈,前后错落,双手击掌,有起有落,他后面的长者,目视弹琴的老者,双手击掌,他们好像随着琴声的抑扬顿挫,跳着踢踏舞。这幅壁画再现了女主人茶余饭后悠闲的生活场景。

妇人启门的图像在北宋墓葬中常常见到,这也是张氏壁画墓中普遍流行的题材。在张文藻基后室有一幅侍女燃灯图,画面为一梳三高髻的侍女,穿交领绿衫、黄色百褶裙和尖头鞋,左手持灯油碗,右手拿一挑棒,正在挑拨灯芯。此外,张氏家族墓的壁画中,多有备茶的画面。据文献记载,品茶在隋唐以前主要是江南人的雅兴。唐代中晚期,饮茶之风除了风靡大江南北,而且还远及塞外。宣化辽代壁画墓中大量备茶图的发现,说明那里的饮茶之风也很兴盛,从备茶图中,我们可看到从贮茶、碾茶到煮茶、饮荣的整个流程,极大丰富了辽代茶文化研究的形象资料。

张匡正墓前室东壁的备茶图,构图优美,由五个不同年龄、不同装束、不同性别的人物组成,各执一事,而又相互关联,展现了茶事的不同程序。前面的两个人物,碾茶的是一汉人装束的女童,侧坐在茶碾旁,右腿支起,身体前倾,双手握曲柄,正来回拉动。吹火的是一契丹装束的男童,躬身跪坐,正鼓腮用力吹火。茶炉座上的叠瓣仰莲花造型很雅致,炉上坐一黄色煮茶专用的茗瓶,再现了煮茶的情形。男童身后有两只嬉戏玩耍的花斑狗,颇有情趣。男童的身旁是一契丹装束的男侍,双手扬起,好像要取执壶。两位侍女,一位双手托茶盏,徐步向前。另一位侍女,双手捧朱色瓷盏,似要为主人送茶。

张文藻墓前室的东壁,还有一幅非常独特的与备茶有关的画面,它由八个人物和~组茶道器具组成。表现了在备茶之余,孩童们聚在茶房求取桃果的场景。画面右侧有四人,他们之间放有蔡碾、漆盘,盘内盛有曲柄锯子、方形茶砖和棕刷,还有风炉和茗瓶。一女童站在身穿绿色长袍,双手扶膝的髡发男童肩上,她仰头凝视、双手伸向悬挂着的吊筐取桃子。另外两人,一髡发男童,双手撩起长袍前襟(里面装有女童取下的桃子),仰头注视着取桃子的女童,身后跑来了一只小狗;另外一女子,头梳高髻,右手拿一带叶子的桃,左手指着取桃的女童,似乎在叮嘱着什么。画面左侧的四名儿童,头式、服饰各不相同,他们躲藏在方桌、叠盒之后,都在注视着取桃的女童。朱色方桌上放有白瓷碗、注壶、带盖梅瓶、黑漆果盘等,另一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宝,有砚台、笔架、经书、纸张和函盖等。朱色方桌下的小架上还放有两瓶酒。此画面生动活泼,充满了童趣,是宣化辽代壁画中表现儿童题材的最优秀的作品。

张匡正墓中儿童跳绳的壁画也值得一提。它位于后室木门门额上面的半圆形堵头上,左面荡绳的儿童,衣袖挽起,双足叉开,用力摇荡。右面荡绳的儿童,躬身向下,双臂前伸。中间跳绳的儿童,上身赤膊,二目凝聚,双腿蜷起,正轻快地跃过荡绳,从装束上看,他们都是契丹人。

此外,张世古墓前室南壁,券门上部绘金刚像,券门东侧上部绘一连体双头老人像,平卧在一个平托长圆盘之上。中部绘一梳双髻的女子。下部绘一雄鸡,侧身站立。券门的西侧上部绘像,为一男一女,卧于长圆形盘子之上。中部绘一老者,手执树枝形拐杖。下部绘一蹲踞之狗,和雄鸡呼应。

这种双人连体形象造型奇妙,在张恭诱墓前室南壁墓门上部壁画中也有发现,张世卿墓中还出土了双人连体木俑。史传记载,伏羲、女娲形貌均是“人面蛇身”或“龙身人首”。汉代石刻或壁画中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呈人形,腰以下则是蛇或龙身,两条尾巴紧紧地缠绕。这种形象,代表着人类是由这一对半人半兽的天神滋生繁衍下来的。因为他们是始祖神,所以也就成了保护神,古代的祠堂、墓葬壁画中就常常有伏羲、女娲的形象,取的就是保护死者,安享地下快乐的意思,这种形象慢慢地演化成了镇墓用的墓龙。宣化壁画墓中的这种造型,表现的或许就是辽代“墓龙”的形象吧!

(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壁画
敦煌壁画里的冲突情节
三观壁画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敦煌壁画复兴丝路之旅
“反美”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
确认
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环境功能
“飞蛾”修复壁画忙
天涯海角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