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含义纬度翻译探讨
——以《红楼梦》卷头诗英译为例

2010-03-23 08:44:08黄远鹏
关键词:周汝昌辛酸王蒙

黄远鹏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引言

诗歌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在涉及到诗歌翻译的时候,翻译理论往往强调形式与内容并重,尤其强调形式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许渊冲[1-4]更是提出了“意美、音美、形美”的三极的概念。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形式与内容不能两全,注重了形式,很难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却无法做到形式上的对等或美,更何况又多了一极“音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本文以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辜正坤[5]的诗歌鉴赏五标准为理据,提出诗歌翻译应以原作的最佳关联度为考虑基点,以诗歌鉴赏五标准为衡量准则,在此基础上对《红楼梦》卷头诗翻译的四个译本进行了含义纬度的分析。

一、最佳关联度与诗歌鉴赏的五标准

格特[6]在构建关联翻译理论的开始部分提出(实际上是借用Sperber & Wilson的)关联原理: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着自身的最佳关联推断。(笔者译,以下未做特殊说明的都是笔者所译)这句话如果换成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每一个文本都传递着自身的最佳关联推断,如果再加上前面的两个程度条件[6]:程度条件1,一个假说在某个语境中语境效果大时与这个语境具有关联度;程度条件2,一个假说在某个语境中所需要的处理努力小时与这个语境具有关联度。也就是每一个文本都存在一个语境效果大与处理努力小的双重限制的最佳关联度。其实也就是把文本的语境与读者的解读努力程度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文本的最佳关联度。

诗歌鉴赏的五标准是辜正坤[5]提出来的:纯审美标准、娱乐标准、教谕标准、认知标准及实用标准。这是辜正坤在诗歌翻译五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简要地说,每一首诗歌都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审美,有的侧重于娱乐,有的侧重于教谕,有的侧重于认知,有的侧重于实用;侧重于哪一种功能的诗歌就用那一种标准来鉴赏该诗。

那么对以上的最佳关联度和诗歌鉴赏的五标准,我们又是如何结合起来应用在诗歌翻译中呢?首先要考察该诗的源初语境,这个源初语境就是该诗语境效果大时的语境,尽力解读出该诗在何种语境下所成诗的,该诗作者意欲传递的是五种功能中的何种功能;然后考察译本是否提供了最佳关联程度的语境,并且能够使读者以最小的解读努力把它翻译出来。我们这样做还有一个依据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做诗改诗非要达到“老妪能解”的程度才肯罢休,可见读者的处理努力小是做诗与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二、 选择《红楼梦》卷头诗的理据

一般的翻译理论往往强调诗歌形式的重要性,而诗歌内容却被放到了一个次要的地位,例如奈达[7]就认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冲突变得尤为突出,而形式是受到高度限制的,……在诗歌翻译中,即使丢失或改变了内容,近似的形式必须要保留。”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按照诗歌的五个功能来考察一下,就发现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对于侧重于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诗歌来说,其形式的重要性往往要大于内容的重要性,这种诗歌当然要以形式为重,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内容。我们举一个格特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例子[6]:

Ein Wiesel

sass auf einem Kiesel

inmitten Bachgeriesel

以上是一首德语诗,即使不知道其内容,读者也会感觉到它的韵律与形式美。这是一首纯粹以娱乐为目的的诗。我们翻译的时候,形式与内容是很难同时保全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改变或牺牲内容来保全形式。而《红楼梦》的卷头诗按照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周伦苓[8]的话来说是“……总冒全书、櫽括大旨的一篇纲领题辞”。可见其教谕与认知功能远远大于其审美和娱乐功能。如果按照奈达的理论,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牺牲或改变其内容来保全形式是不可行的。可以说,《红楼梦》卷头诗给我们提供了诗歌含义纬度翻译与鉴赏的一个样本。下面我们就来看最佳关联度和诗歌鉴赏五标准的理论如何应用在《红楼梦》卷头诗的翻译批评中。

三、《红楼梦》卷头诗解读

对于诗歌的解读,按照最佳关联理论,就是要建立其源初语境,来考察作者写这首诗的语境和所要传达的意图。按照以上的分析,这首诗的教谕与认知功能要大于其娱乐与审美功能。那么我们就要设法知道曹雪芹写这首卷头诗的深刻含义与背景。《红楼梦》卷头诗是一首五言仄韵绝句,先看原诗:

《红楼梦》卷头诗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看起来不是很难,但其中的含义却非常丰富。我们找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一些阐释,现逐一列出以比较其中的含义。江西大学中文系[9]把这首诗完全译成了白话,现照录如下:

通篇都是些荒唐的语言,

满含着一把把辛酸眼泪!

人们都说作者有些情痴,

谁理解这书的真正含义?

对于第一句中的“荒唐言”,王蒙[10]曾经有过精辟的分析:

为什么说它是荒唐言?一个是人生的荒唐感。……但是他有很多的感慨,而且把这个人生感慨写到了极限,写到了极致。这里有人生本身的荒唐,……更重要的是由于小说,他选择了小说这样一个形式,而小说本身就有几分荒唐。……那么曹雪芹呢,他选择了写小说。这本身就是荒唐。他不阐述四书五经,不写策论,……而写什么贾宝玉呀,林黛玉呀,这就是荒唐嘛。……所以这种荒唐呢,既是小说形式本身的社会地位、它的没有地位所决定的,又是这个小说里面的内容,这些情节链条上的不衔接,或者作者独特的用心不被理解所造成的。所以你觉得它是一个荒唐事。当然最大的荒唐呢,还是人生的荒唐。它里头所要描写的,我说它达到了极限。……第二种荒唐,对于曹雪芹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家庭的这种亲情的荒唐,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荒唐 ……

从王蒙的分析来看,诗里的荒唐主要有3种意思:1.人生本身的荒唐感,2.当时曹雪芹选择写小说是一件荒唐的事情,3.家庭亲情的荒唐。因而把这个“荒唐”译好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第二句中的“辛酸泪”,王蒙[10]的分析是这样的:

……其实人生的荒唐感就是一种辛酸感,那么除了这些辛酸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辛酸,它是一种价值的失落。……到贾宝玉这里,到了《红楼梦》这里头呢,它干脆是一片辛酸。那么这个就不仅仅是人生本身的这种虚无啊,或者死亡啊,或者终结所带来的。而也是所谓的那个家道的衰落啊,家庭人伦关系的恶劣化,更是这些东西所造成的。而尤其是价值的失落所造成的,因为我们很难找到一本书像《红楼梦》这样,告诉我们,起码到了那个时代,到了像大观园、荣国府……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孝、悌、忠、信、礼、仪、廉耻……都不灵了。……所以呢,它是一把辛酸泪。一把辛酸泪里头还有一个暗示,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说呢,他写得非常真实。……你如果只有荒唐没有真实,它就没有辛酸。

从王蒙的分析来看,诗里的“辛酸泪”也有3种含义:1.和荒唐感所联系的辛酸,2.价值失落所带来的辛酸,3.真实性所带来的辛酸。这样看来要译好辛酸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第一句的荒唐和第二句的辛酸这种密切的关系是否能够体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王蒙[10]对“痴”的分析是这样的:

“痴”呢是两个意思,一个是痴迷,一个是痴狂。我们可以从正面来说,痴的意思它就是执著。一个是艺术的执著,一个是爱情的执著,情的执著。痴并不是一般性的傻,并不是智商低。但它解不开,永远解不开。

有意思的是周汝昌、周伦苓[8]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阐释《红楼梦》中的“痴”字,我们上面提到这首诗总领全书的作用,那么周汝昌、周伦苓所阐释的“痴”的意义也自然囊括在这首诗中的“痴”中了。下面是两位红学大家对这个“痴”的见解:

……可知“痴”早已从它的本义引申成为“不懂事”、昧于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意思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后世对“痴”的用法大抵以此义为主了。……总之,这种所谓痴与不痴,早已不是“生理”的问题了,而是做人处世的“聪明懂事”的“愚智”问题,……我们应当看到,像王湛、王述这等名士高流,居于世人群中,乃是白鹤青霄,皎焉遐举,却反于世人评目中落得一个“痴”字。这里面就包含了一层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妨说:与俗人(鄙俗、庸俗)的对待品目,不是“雅人”,实应是“痴人”。……“痴”才是真正的雅,其中无伪,不酸。此点无比要紧。

……比如此处这个痴字,似乎意思是说:借满纸荒唐之言,撒一腔辛酸之泪,来做这样一部小说野史,见者莫不视为一桩痴事,……荒唐与辛酸,本来是极不谐调、相为对待的“矛盾者”,如今在作者身上竟然构成了难分的伴侣,这本身便是一大痴事。而作者对此痴事,又是不计厉害,不顾一切地耽溺执著,这更是痴上加痴,……痴不是别的乃是俗常世情的对立面。……这处文例,又说明情之与痴,是并列的,并不是上一字为状词,下一字为名词的。……所以“痴”就是“情”的最深程度和最高境界……由此足可印证我对“痴”的两大特征的解释:一是它本身是情的一种真谛,一种高度;二是它的意义与价值不为世俗所理解,所容许,总要遭到最普遍最强烈的反对。

比对一下江西大学中文系、王蒙、周汝昌等这三者对“痴”的看法,其实王蒙与周汝昌、周伦苓的看法基本类似:一是情的一种真谛、爱情的执著;一是从曹雪芹本身而言是艺术的执著,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是不为理解遭到最普遍最强烈反对的事情。而江西大学中文系的似乎少了后一层意思。周汝昌、周伦苓更是给这个“痴”加上了“无伪、不酸、真雅”的含义。因而要把这个“痴”字译出实属不易!

再来看一下王蒙[10]对“谁解其中味”的分析:

……她说这个“谁解其中味”表达的是曹雪芹的绝望,我觉得这写得挺好,谁解其中味,就是他还有很多话要说,不能说。……而且最重要的那个味,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对于最后这一句,一个“味”字自然把一切所要表达的和没有表达的都搁置在那里了,因为这个“味”本身就是一个既表达了许多同时又隐藏了许多的含蓄的词,是一个极上位、极概括的词,对于这样的词英语中还是比较好找的。

到目前为止,通过一些名家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建构起了该诗的源初语境与曹雪芹写这首诗的意图;同时也印证了该诗侧重于教谕与认知功能。下面我们就来看四种译本的翻译。

四、《红楼梦》卷头诗的四种英译分析

我们首先感谢黄国文[11]所收集的四种译本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素材。译者分别是:(1)David Hawkes,(2)黄新渠,(3)刘重德,(4)杨宪益、戴乃迭。

David Hawkes(Cao&Gao1973:51)译:

Pages full of idle words

Penned with hot and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fool;

None his secret messages hears.

黄新渠(2002:197)译:

Pages full of absurd words

Soaked with bitter tears;

All say he is a fool in love,

But who his message hears!

刘重德(2003:100)译:

The story is full of words that sound queer,

Which imply a handful of bitter tear.

“The author is silly,” all people say,

But,oh,its true meaning who can explain?

杨宪益、戴乃迭(1999:11)译:

Pages full of fantastic talk

Penned with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mad,

None his messages hears.

我们首先来阐释一下最佳关联度与诗歌鉴赏五标准对这首诗翻译的鉴赏方法。原诗侧重于教谕与认知功能,这就确定了译文的教谕与认知功能是翻译的重点,那么译文诗的含义就成为关注的重点,关注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与源初语境具有最佳关联度。经过翻译,译文已经脱离了源初语境,来到了新的语境,并且新语境与源初语境是不一样的:英诗的读者(指的是英语本族语读者)定然不会有源初语境的体验(除非有人给他提供了这种源初语境),对这种新的语境,格特称之为第二交际情景(secondary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重建译文的第二交际情景,看何种第二交际情景与源初语境具有最佳关联度。如何建构第二交际情景呢?格特[6]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路:……我们心中的概念与三种信息或“条目”相联系——逻辑条目、百科知识条目和词汇条目。……百科知识条目包括有关概念的延伸和(或)本义:即关于物质、事件和(或)那些例证它的属性。……(Sperber and Wilson 1986a:86)……百科知识条目包括各种辅助概念信息,……话语阐释过程中,……话语所被阐释的语境,至少部分地,由百科知识条目所决定。(Sperber and Wilson 1986a:89)由上可知:概念的百科知识条目决定了(至少部分地)话语的语境。我们可以通过大词典部分地获得概念的百科知识条目,因为在格特[6]看来概念的百科知识条目是开放的,容许接连不断的新信息的加入。我们所选用的是比较具有权威性的陆谷孙[12]主编的《英汉大词典》(1993年出版)。

先看第一句“满纸荒唐言”的翻译。David Hawkes、黄新渠、杨宪益、戴乃迭四位译者把“满纸”都译成了“Pages full of”,而只有刘重德把它译成“The story is full of”。从上面王蒙对这句话的解读,显然这个“满纸”不仅仅指《红楼梦》这个故事,它充满了弦外之音,因而用“story”来译,把这个弦外之音给抹杀了,只剩下故事本身的意味了。而“pages”含义相对要广泛的多,我们看到“pages”,联想到的决不仅仅是《红楼梦》里面的故事,由纸及人,一下子曹雪芹写书的情景,十载披阅,伤感悼红之泪未曾不湿透这手稿,他的人生遭遇,书里书外的互文性,融为一体,这一个“pages”全然含了多少意境!

再看“荒唐言”的翻译。译者们分别把它们译为:idle words,absurd words,words that sounds queer,fantastic talk.“words”和“talk”不会引起什么不同。对“荒唐”的四个用词,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英汉大词典》中四个词的相关意思列举出来。

idle 1.不在工作的,闲散的;闲置的;闲空的。2.懒散的,懒惰的;无所事事的;不务正业的。3.无根据的;无理由的。4.琐碎的,无意义的。5.无益的,无用的,无效的,徒然的。(注:其他相关性不大的词义没有列出,以下类同)

absurd 1.荒谬的,荒唐的;滑稽可笑的,愚蠢的。2.(荒诞派笔下描写的内容)无理性的;无价值的;杂乱无章的。3.荒诞派的……荒诞,悖理(一种从存在主义出发的文学或哲学观点,指“人生无意义”,“人世无理性”等)。

queer 1.古怪的,异常的。2.(口)可疑的。3.不舒服的;晕眩的;想呕吐的。4.(英俚)有醉意的。5.(俚)假的,无价值的…… 7.精神失常的。

fantastic 1.只存在于想像中的,想像出来的。2.奇异的;古怪的;奇形怪状的。3.(计划等)异想天开的,不现实的;荒唐的;荒诞的。4.极大的;难以相信的。5.(口)极好的;极出色的。

我们这样做等于部分地把该词的百科知识条目复原,从而对该词在第二交际情景下本族语读者的相关的联想有所了解。“idle”给人的印象是:曹雪芹是个懒散而无所事事的人写一些琐碎而无意义的文字。“absurd”一方面表现了人生无意义、价值失落等曹雪芹的感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说情节的“杂乱无章”,这里的意思暗合了王蒙所说的“情节链条上的不衔接”,也使人联想到荒诞派的一些观点,因而对“absurd”内涵的联想基本上与“荒唐言”的所表现的意义比较一致。“queer” 使人联想到“古怪、不舒服、精神失常”的行为,显然和“荒唐言”相去甚远。“fantastic”的联想意义为“想像中的、异想天开的、极好的”等,这显然与“荒唐言”所表现的东西也不是很一致的。

再看“辛酸泪”的翻译:译者们都把他们译为“bitter tear(s)”,只不过有的用了单数,有的用了复数而已,而Hawkes更是用了“hot and bitter tears”来表达“辛酸泪”,可见“bitter tear(s)”是大家共同认可的翻译。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这个词可能产生的联想意义。

bitter 1.有苦味的;苦的。2.令人不愉快的,难以接受的;使人痛苦的,使人悲痛的。3.流露心头痛苦(或悲痛、悔恨)的。4.充满仇恨(或怨恨、不满情绪)的……7.尖刻的;讽刺的。8.严寒的;寒冷入骨的。

这个词由味觉的“苦”到心头的“痛苦”同时也引申到身体的“寒冷”,继而产生情绪的“仇恨、讽刺”,可谓把各种感觉的“辛酸、苦楚”都表现了出来,Hawkes可能是为了诗的音节的考虑加了“hot”,使人产生“热泪盈眶、激动”的联想,但“十载披阅”给人的整体的感觉是辛酸,而热泪盈眶、激动的感觉虽然时而有之,但绝非一种整体的感觉,也与王蒙的分析有些出入,因而我们认为还是不加“hot”的好。

再看下一句中“痴”的翻译,译者们分别译为:fool,a fool in love,silly,mad.我们先看这几个词的相关意义。

fool 1:蠢人,傻子,笨蛋;莽汉。2.(中世纪宫廷内或贵族家中供人娱乐的)弄臣;小丑。3.受愚弄(或欺骗)的人。4.(废)白痴,低能者。5.(俚)有癖好(或特长)的人。

silly 1.缺乏常识(或理智)的;傻的;愚蠢的;荒谬的,不合理的。2.无聊的,微不足道的。3.(口)晕眩的,头昏眼花的;失去知觉的……5.(古)低能的;弱的;无助的;无害的。6.质朴的;单纯的;不懂世故的。

mad 1.疯的,神经错乱的,精神失常的。2.(动物)患狂犬病的;异常狂暴的。3.发狂似的,极度激动的。4.狂热的,着迷的;热爱的…… 8.傻的;愚蠢的;异想天开的;狂妄的。

从以上的词义来看,“fool”所表现的一组意象显然和王蒙、周汝昌、周伦苓对“痴”的解读相去甚远:使人完全把曹雪芹看成了“傻子、莽汉、小丑”一类的角色。因而“a fool in love”在这样的语境下也是不适合的。“silly”在一定程度上含有“缺乏常识(或理智)的、不合理的、质朴的、单纯的、不懂事故的”,这样的含义和王蒙、周汝昌、周伦苓对“痴”的解读还是有些合拍的。“mad”联想意象是“疯的、神经错乱的、狂热、着迷、狂妄”,这是一种外显的状态,而“痴”所表现的是内心的执著,沉静的执著、艺术的执著,因而,“mad”也是不恰当的。

再看“其中味”的翻译,译者们分别把它译为“secret messages,message,true meaning,messages”。看来分歧主要在“message”和“meaning”。我们先来看这两个词的相关意义。

message 1.(口头、书面或用信号传达的)信息,信……3.(故事、电影、戏剧等的)启示;教训;寓意;要旨,中心思想;(文章中对社会或政治问题的)批判性观点。

meaning 1.意义,意思;含义。2.(古)用意;意图。3.重要性;价值。4.【逻】内涵;外延。

我们在上文的分析中认为这个词是一个概括的上义词,因而以上两个用词对诗的含义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都是比较适合的,只不过译者出于音节的考虑选用不同的词罢了。

除了以上关键词以外,这首诗还有一个细微的地方值得注意。对于“一把辛酸泪”中的“一把”的翻译以上译文存在3种不同的译法:Hawkes和杨宪益、戴乃迭将其译为“penned with”,可能是考虑到和第一句“满纸”的对应性,因为古人有“握管”之说;而刘重德将其译为“a handful of”取了“一把”的字面意义;黄新渠干脆避开了这两种意思,用了“soaked with”,可能是觉得这两种意思都不好确定。笔者遍查了《辞源》等汉语大字典没有看到“一把”或“把”有指“笔”之说,但诗歌的语言本身具有一种模糊性,曹雪芹未尝不会用“一把”来指笔,因而只能说这3种译法各有千秋!

从读者的处理努力程度来看,几种翻译都没有用太生僻的词,因而解读起来不会产生难易太大的差异,但从形式上来看,Hawkes、黄新渠与杨宪益和戴乃迭都使用了单句或过去分词形式,而刘重德使用的定语从句形式使得整首诗与原诗比较起来稍显繁琐,增加了读者的处理努力程度。

最佳关联度一方面体现了概念的语境的关联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概念的演变的关联度,例如“痴”在汉语中,按照红学家周汝昌、周伦苓的分析,从它的本义“生理”上的问题引申成为“不懂事、昧于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意思了;而“silly”也存在相类似的演变:古义为“低能的、弱的”,而现义中也有“质朴的、不懂事故的”。但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正如德里达[13]指出“我们将决不会,实际上从来也不会在能指工具完全不变的情况下,把纯粹的所指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或在同一种语言中‘搬移’”;也正如根茨勒[13]对德里达的方法所评价的那样,“这种方法打破先验的所指的力量,把这个领域从近似于纯粹对等的角度评价翻译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当初格特提出关联翻译理论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为反驳纯粹对等而提出了关联性。

结语

我们借用关联理论和诗歌鉴赏五标准仅仅从含义纬度分析了诗歌的翻译与鉴赏,这对于诗歌翻译中选择具有最佳关联含义的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那些侧重于审美和娱乐功能的诗歌,有的可能不像以上所举的那首德语诗那样一目了然,因而需要结合以上两种理论进行分析,以便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这种分析方法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1979,(1):6-9.

[2] 许渊冲.如何译毛主席诗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2):8-10.

[3] 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2):10-12.

[4] 许渊冲.文学翻译1+1=3[J].外国语,1990,(1):21.

[5]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3-75.

[6] 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1-32,111,142.

[7] Nida,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5.

[8] 周汝昌,周伦苓.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 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117-140.

[9] 江西大学中文系.红楼梦诗词译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21.

[10] 王 蒙.新世纪讲稿[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55-68.

[11]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83.

[12]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3] 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66-167.

猜你喜欢
周汝昌辛酸王蒙
周汝昌:一本书读了几十年
科学导报(2023年37期)2023-06-17 18:39:51
藏在春联里的辛酸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56
天津举办纪念周汝昌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54
《周汝昌百年诞辰纪念专辑》出版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48
养孩子,甜蜜又辛酸
37°女人(2016年1期)2016-09-26 08:02:05
用书抚慰躁动的心灵——读王蒙新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0
导演,背后辛酸知多少
艺考百态
The effect of bubble plume on oxygen transfer for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