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殿 张兴吉
(1.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陈平殿 男,1966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多篇,从事海南文献研究。
张兴吉 男,1964年生。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海南地方史研究。
民国时期随着海南社会文化的发展,海南文化事业也随之相应进步,突出表现在图书印刷、出版方面,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琼州海口海南书局”(以下简称海南书局)的出现和发展。虽然这个出版机构因1939年日军侵入海南岛而关闭,仅仅存在12年的时间,但因其在海南图书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史中具有代表性,因而在海南出版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海南书局在海南文化史上还具有特殊的意义,即它在海南文化史上第一次(民国时期唯一的一次)对海南的地方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出版,其标志就是《海南丛书》。这些文献对于我们今日研究海南的历史文化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书局的建立,与民国时期海南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海口市印刷事业的飞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海口市作为民国时期海南岛最大的都市,其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因而其印刷事业也是海南岛内最发达的。193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海南岛旅行记》对海南岛各市、镇书业的情况有如下的介绍:海口有“海南、会文、文教、大光、华文、培英”;定安有“兢华”;文昌有“中南、富文、光汉、白延、东郊、文教”;琼东有“文英阁、琼文楼、会文楼”;乐会有“瑞兴、联和”;澄迈有“万胜、万利昌”;崖县有“新崖书局、新民书局、大元书局”;万宁有“进化书局”。书中还指出:“书业:以海口之海南书局规模最大,其余合计共有二十余家,分布于海口、琼山、文昌、嘉积、崖县、定安、万宁等处,若临高、儋县、昌江、感恩、陵水等县鲜有专营书业者。[1]”
海南在民国时期,因其文化的发展,本地的印刷、出版以及发行事业也有所发展。然而受地域以及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海南印刷业中的企业印刷、出版、发行一体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海南书局也具有同样的特点。海南印刷企业的分布情况大致如《海南岛志》中所说:“本岛印刷业有刻板、石印、铅印三种,刻板业在琼城有八间,海口有四五间。因石印、铅印的发展,刻板业逐年衰落,石印在海口有二十余间,琼城有二间,铅印合计七间,大致附设于书肆和报社。[2]”在上世纪30年代,海口的书籍印刷事业还在发展,据1932年5月的《琼崖实业调查团工商调查第一次报告》显示,海口书籍印刷企业有23家。
海南书局的主要业务是出版以及发行,也承揽一般的印刷业务。田曙岚来海口当日即到海南书局打听当地印刷情况,并两次委托海南书局代印调查表、贺年卡等。
据1933年出版的《海南岛志》中记载:海南书局有两处工厂,其一在海口本部,有印刷机11台,一至六等6种铅字齐全,工人36人,年营业额达37000元;其二在府城(当时称为琼城镇,今日海口市府城镇)分厂,有1台印刷机[3]。民国时期(到抗战以前),海南书局一直是海南最大的图书出版、发行以及印刷机构。1939年日本作家火野苇平也说:海南书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海口最大的书店。
海南书局在全国抗战爆发、抗战热情高涨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宣传抗战的活动中。据《海南岛记》中的记载,其承印了大量有关抗战的宣传品,如吴公虎著《抗战时期民众训练与组织》等书籍,其创办人唐品三也被认为是组织海口抗日活动的三大巨头之一。
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侵入海南,同日即进占海口,为完全控制岛内的新闻事业,在日军登陆的同时,日本的“文化战士”也进驻海口,2月10日即强行征用坐落在海口博爱路的海南书局原有房屋及设备,归日本海军报道部使用,而后开始招募人员,创立《海南讯报》社,海南书局也就随之关闭。日本军方还想利用唐品三在海南岛出版印刷业的声望,多次对其家人表示希望唐品三出来与日本人“合作”,甚至许诺唐品三还可以担任日本人所出版的中文报纸《海南讯报》的经营者[4],此时唐品三已经避难于岛外。此后,海南书局的场地与设备一直被日本人强占,直至日本投降。换言之,1939年后,海南书局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海南书局的建立与发展,与其创办人唐品三、王国宪等人的不懈努力有极大的关系,正是他们的努力,才形成了海南书局,并推动其不断发展,成为民国时期宣传、推动海南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唐品三(1886~1947),海南琼山七里村人,原名唐庚尧。早年在家乡读私塾,后到海口做店员,善于书法,在海口富商何达启[5]的店铺中做账房先生。后来到广州读书,就读于广州政法学校。回到海口后,曾任琼山县审判员书记长。之后,辞去公职,在海口市从事商业活动。因生意上的关系,曾到上海,结识了上海中华书局的副总经理。此人邀唐品三做中华书局在海南的总代理,经销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及教材,并对唐氏提出不仅要卖书,还要印书的建议,进而表示唐氏可以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中华书局提供给其的印刷机器。唐品三携此建议回海口后,见到李开定,李云:“品三,要办书局,要找王国宪先生商议。”于是唐氏邀王国宪商议,王国宪乃带王梦云同来[6]。
1923年(此据唐南椿先生说,另说在1927年)唐品三与王国宪、王梦云等人合作创立海南书局,1928年12月4日[7]海南书局迁至海口市北门马路(即今日之海口市博爱北路48号)86号。1930年唐品三担任海口市商会常务委员。海南书局在王国宪、唐品三的主持下,整理出版了海南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海南文献,即《海南丛书》。唐品三还热衷于公益事业,是海南第一家由本岛人士主持、创办的近代医院——琼州海口海南医院的发起人之一。他在1928~1929年捐献300元支持医院的创建,1931年又捐献100元,并担任海南医院董事会的董事[8]。1934年,海口市商会改选,唐品三任海口市商会会长[9]。唐氏还著作文章,介绍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1937年发表《琼崖商业与经济》(《新生路月刊》第4期)。在海南书局的经营方面,据唐南椿先生介绍,唐品三还兼任福特公司琼崖总代理、上海美丽烟草总代理、海口人力车公司总经理等。据1933年11月《琼崖实业》月刊第2期记载,海南书局代理上海国香公司生产的美丽香烟、发达香烟、飞鹰香烟、繁华香烟。
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侵入海口,当日即强占海南书局作为日军报道部及《海南讯报》的发行、印刷地点。在日军登陆当日,时任海口市商会主席的唐品三已经接到来自天尾的电话,称日军已经登陆,于是唐氏来不及通知家人,逃出海口,先是避难于琼山县的下洋村,之后又从琼山县的东营以100元雇佣帆船逃到徐闻,而后避难逃亡到广州湾,又到香港经商。太平洋战争爆发,唐品三再辗转回到广州湾,抗战后回到海南。回到海南之后,唐品三即与当时占用海南书局房产以及设备的日本《海南新闻》社交涉,要求日本人交出书局并返还海南书局的房产以及印刷设备,而日本方面负责人指出:他已经接到中国国民政府的命令,海南书局的房产以及印刷设备应移交民国政府。而后唐氏与民国政府交涉,但海南书局一度被国民政府作为“敌产”,拒绝返还给唐氏。多次交涉后,仅同意返还唐氏房产,而不返还设备,唐氏不同意此种处置方式,于1947年6月30日在海南医院郁郁而终,享年61岁[10]。唐氏去世后,其长子唐南椿与政府多次交涉,但仅索回海南书局的房产,而海南书局所有的机器设备,被迫交给琼崖民国日报社。此后的海南书局只是经营书籍、文具,已经没有印刷能力[11]。
王国宪(1853~1938),又名国栋,字圣轩,号尧云,海南琼山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优贡(秀才),后任乐会县教谕,广东省议会议员。晚年任琼海中学(今日的海南中学)校董、教员。王国宪在清末民国初的最大贡献是致力于收集出版海南文献,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曾对颜等收集整理《海忠介公备忘录》,并刊行。宣统元年(1908年)编辑《海忠介公年谱》、《邱文庄公年谱》并刊行。1911年参与编纂《琼山县志》,于1917年刊行。1923年参与创办琼海中学,担任校董,在创办之初,不领薪金,义务兼教。1927年与唐品三、王梦云等人创立海南书局。
王梦云(1896~1994),海南琼山人,以优异成绩考入琼崖中学堂(现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他在琼崖中学堂就读时,为在学堂执教的王国宪的弟子。王梦云从琼崖中学堂毕业后,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于1922年在东京日本大学法学院留学。回国后,唐品三、王国宪与李开定[12]、孙邦鼎[13]、王硕人[14]等人商议筹办海南书局,王梦云曾参与其事。不久,王梦云即离开海南,进入政界,直至1947年才回海南,曾任私立海南大学教授。1950年后到台湾。
海南书局在创办之始就开始致力于海南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首先出版印刷了一批海南的方志类书籍。1923年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本,以铅字排印[道光]清明谊修、张岳崧纂《琼州府志》琼州府志[15],44卷首1卷;1931年7月周文海修、卢宗棠等纂民国《感恩县志》,铅字排印本,4册20卷首1卷,由海南书局承印;1934年10月印制《(袖珍)海南各县全图》;1936年出版王国宪编纂民国《儋县志》(又名《儋县续志》),铅字排印本,8册18卷。此外,还铅印出版了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殊芹纂,光绪二十七年补刊本《会同县志》,改书名为《琼东县志》[16]。
海南书局作为海口市乃至海南岛最大的印刷机构,是海南本地政府机构印刷物的最大承印商,主要承印政府的各类印刷物,以下仅说明其中与海南建设有关的书籍情况。如1929年琼崖公路处编辑的期刊《琼崖公路汇报》;1929年琼崖建设研究会[17]创办的《琼崖建设》期刊;广东建设厅琼崖实业局编辑的《琼崖实业》等期刊杂志,现保存有1933至1936年的各刊。期刊栏目有“论著”、“研究”、“计划”、“法规”、“调查报告”、“统计”、“本岛实业要闻”、“附录”等;内容涉及海南矿业、农业经济、科技研究、资源开发、地方法规、经济统计等。1934年出版了琼山县参议会书记处编写的《琼山县参议会第一届参议员工作概览》。
在上世纪20~30年代海南岛开发的热潮中,海南书局积极参与其中,出版了一批介绍海南岛及有关海南岛建设的书籍。1927年出版了张相时著《华侨心目中的南洋》;1931年出版了云榆民著《新加坡琼侨概况》;1932年出版了苏农著《海南之果子王——椰子》;1935年出版了海南书局自己编辑的《琼崖建设研究书》;1936年出版了黄振彝著《最近琼崖经济之趋势》。1935年2月,印刷了广东建设厅琼崖实业局编《琼崖实业考察指南》(非卖品)。
海南书局还留意于其他的海南文献,比如在1931年重版了明代大学者丘浚撰的名著《大学衍义补》160卷首1卷,41册;明人陈是集选编《溟南诗选》2卷,收丘浚、邢宥、陈遴、薜远、王佐、夏昇、李珊、韩俊、唐胄、钟芳等人的诗作400多首;1934年出版由王时宇校订的宋代文豪苏轼《苏文忠公海外集》2卷;清人程秉剑著《海南杂事诗》不分卷,该书收录程秉剑“琼州杂事诗”100首。
海南书局对海南文献保护的最大功绩,是在海南历史上第一次积极策划、整理、出版了海南文献从书——《海南丛书》,此丛书在1935年由海南书局铅印出版。此书是海南历史上第一次对海南明清名人诗文集的一次全面收集、整理,包括9集21种47卷,其中明人14种、清人7种。此类书籍已不多见,兹开列名录如下:
第一集:《琼台会镐》10卷,明丘浚[18]撰。
第二集:《备忘录》(一名《海忠介公集》)6卷,明海瑞[19]撰。
第三集:《鸡肋集》10卷卷首 1卷,明王佐[20]撰;《湄丘集》2卷,明邢宥[21]撰;《传芳集》不分卷,明唐胄[22]撰。
第四集:《天池草》不分卷,明王弘诲[23]撰。
第五集:《陈中秘稿》不分卷,明陈是集[24]撰;《陈检讨集》不分卷,明陈遴[25]撰;《钟筠溪集》不分卷,明钟芳[26]撰;《张事轩集》不分卷,明张子冀[27]撰。
第六集:《石湖遗稿》不分卷,明郑廷鹄[28]撰;《北泉草堂遗稿》不分卷,明林士元[29]撰。《梁中丞集》不分卷,明梁云龙[30]撰。《许忠直公遗集》不分卷,明许子伟[31]撰;《松谿小草》不分卷,清王懋曾[32]撰;《杨斋集》不分卷,清王承烈[33]撰。
第七集:《筠心堂文集》2卷,清张岳崧[34]撰。
第八集:《阐道堂遗稿》不分卷,清云茂琦[35]撰。
第九集:《白鹤轩集》不分卷,清韩锦云[36]撰;《志亲堂集》不分卷,清林燕典[37]撰;《抱经阁集》不分卷,清冯骥声[38]撰。
上述《海南丛书》中,仅有一部分是翻印前人已经编辑成书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南书局的同仁对海南本土作者作品全面征集、整理的结果,反映了海南书局注重自身发展之外,对海南本土文化的关心与保护。
抗战中,海南特别是海口的印刷业受到重创。据《海南岛新志》记载,1947年海口市商业状况调查表中,经营书籍者仅有国基书店[39]一家,负责人梁益三,年营业额4000万元[40]。当然此时海口印刷业不仅只有此家,据笔者的调查,还有琼崖图书出版公司以及奇文斋印刷书局等,可能是这些印刷机构规模过小,《海南岛新志》的作者陈植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但无论如何,作为抗战前海南岛内最大的印刷出版机构的海南书局没能恢复,可以说是海南印刷出版业的重大损失。在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之前,海南岛内再也没有大规模出版过书籍,特别是没有能力整理出版有关海南本土的文献书籍。由此可见,海南书局的衰落,衬托出抗战胜利后海南地方文化的衰落。
作者补注:本文主要依据笔者对唐品三先生的长子唐南椿先生的几次采访记录,并结合其他史籍编写而成。
与注释:
[1]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上海:中华书局,1936:191.
[2]陈铭枢.海南岛志.神州国光社,1933:384.
[3]陈铭枢.海南岛志.神州国光社,1933:384.
[4]火野苇平.海南岛记.文艺春秋,1939:372.
[5]何达启(1863~1931),字华甫,号莱光。海南琼海市南盈村人。德国轮船公司帮办,为巨富后,定居海口关厂坊。
[6]据唐氏长子唐南椿先生的介绍。
[7]此时间据火野苇平《海南岛记》中海南书局迁入新址在“民国十七年瑞阳后二旬又四日”的记载推算。
[8]参见1933年海南医院编印《琼崖海口海南医院特刊》。
[9]据1933年11月出版的《琼崖实业》月刊第2期“公文”第6页,“琼崖各界筹筑海口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日议案录”的记载,唐品三为此委员会七个常务委员之一,其文曰:“海口市商会唐品三得十五票。”估计唐氏此时还不是海口市商会主席。而1934年5月出版的《琼崖实业》月刊第8期“本岛实业鳞爪”第1页有广东省民政厅准财政厅令,批复“裁撤琼州府税北冲征收处,及取销完税洋米出口运照,暨琼崖大洋补毫洋三事”。文中称唐品三为海口市商会主席,并说:由此批复,是因唐氏在此前的呈请。
[10]据唐氏长子唐南椿先生的介绍。
[11]据陈铭章《解放前海口新闻事业的回忆》一文说:“《琼崖民国日报》是国民党广东省的机关报,全部印刷器材是接收《海南迅报》的。”(《海口文史资料》第5辑)可见南椿先生所言是实。
[12]李开定,海南琼山人,国立北京大学毕业,曾任琼崖师范学校(省立第六师范)校长,琼山中学校长、教员,海口市长春商业职业学校校长,海南书局发起人之一。
[13]孙邦鼎,海南琼山人,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曾任中学教员多年。
[14]王硕人,名居宽,字以行。海南琼山人,广州法政学校毕业。家境富有,乐于办理社会事业,与王梦云等创办海南书局,初期各创办人认股,资金多由硕人垫付。
[15]据《广东方志要录》:此书中的地图使用了民国政府陆军测绘局测绘的新地图。
[16]此书封面题“琼东县志”,但此书的版心上仍题“会同县志”。此书出版时间不明,一般海南资料书目中皆题为“民国十四年本”,皆有误;因1925年的时候,海南书局还没有成立。此书有琼东县长王大鹏的序,写于1925年。王大鹏牺牲于1929年国共内战中,据此可知,此书出版当在1929年之前。据《广东方志要录》:此书名为海南书局代印,实际承印者为上海中华书局。可见,海南书局与国内大型出版机构也有业务往来。
[17]笔者案:此刊物最初题“宣传部”编印,后改题“琼崖建设研究会”。
[18]丘浚,海南琼山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
[19]海瑞,海南琼山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
[20]王佐,海南临高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进士。
[21]邢宥,海南文昌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
[22]唐胄,海南琼山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
[23]王弘诲,海南定安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
[24]陈是集,海南文昌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
[25]陈遴,海南琼山县人,明成化22年(1486年)中举人,弘治6年(1493年)中进士。
[26]钟芳,字仲实,号筠溪。崖州高山所(今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
[27]张子冀,海南琼山人,举人。
[28]郑廷鹄,海南琼山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
[29]林士元,海南琼山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
[30]梁云龙,海南琼山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
[31]许子伟,海南琼山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
[32]王懋曾,海南定安人,字沂元,号松溪,清诗人。明进士王弘诲曾孙,贡生。
[33]王承烈,海南琼山人,清举人。
[34]张岳崧,海南定安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
[35]云茂琦,海南文昌人,清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
[36]韩锦云,海南文昌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
[37]林燕典,海南文昌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
[38]冯骥声,字少颜,1841年生,海南琼山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著有《五指山歌》。
[39]据陈献功、邝海星《私立海口国基小学创办始末》一文中的记载,此书店为日本投降后,从湛江返回海口的梁承谦(益三)、梁承诗兄弟创立。见《海口文史资料》第5辑第101页。由此可以推断,战前海口的书籍印刷业在抗战中完全被摧毁。
[40]陈植.海南岛新志.商务印书馆,194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