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互动

2010-03-23 06:31
图书馆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馆藏民俗

张 萍

(银川市图书馆,宁夏 银川 75000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资源丰厚,千百年来,传承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推动民俗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民族民俗文化则借助图书馆这个平台,实现了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完善的目标。

1 现状与发展

1.1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参与民俗文化建设的现状

民族地区图书馆具有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民族民俗文献的职能,在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图书馆都存在着经费短缺,硬件设施条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少,藏书量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深入发展。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情况看,还远远不能适应民俗文化与图书馆的有力互动,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如,宁夏银川市图书馆作为首府市图书馆,因购书经费的限制,民族民俗文献资料的收藏极其匮乏,在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方面尚属空白。

1.2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参与民俗文化建设的策略

1.2.1 基础建设。民族文献资料,不论是用民族文字还是用汉文记载,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各民族民俗历史的珍贵资料。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要重视民族民俗图书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工作,这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参与民俗文化建设的基础。

1.2.2 服务模式。在搜集、整理民族民俗文献资源的基础上,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要重视民族民俗文献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从史学角度或民俗学角度看,民族民俗文献不但内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多元性,对研究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积极开发研究和有效利用,发挥其效能,使之更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与民俗文化

2.1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

民俗文化是与人相关的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图书馆就是民俗文化生存的一个社会环境。图书馆是储存民俗文化的场所之一,自然而然成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基地,这个基地需要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中,为民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图书馆建设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前景。

2.2 民俗文化历史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延伸服务的内容之一

借助民俗文化历史,民族地区图书馆不仅可以收集这种特色馆藏资料,而且还可以创造这种特色馆藏资料,馆藏建设开辟民俗文化历史这个领域后,将对图书馆发展有很大的拓展,对民俗文化更是一个很好的完善。

2.3 以民族地区图书馆聚集民族地区城市民俗文化品牌

民俗文化不是一种撇开生活的艺术形式的表达,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城市的文化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共同继承和创新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独特的城市文化。图书馆可以因地制宜,因个案之不同,有针对性地保留城市民俗文化的精髓。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或银川市图书馆可以回族民间乐器(口弦、咪咪、哇呜)、回族花儿音乐、回族剪纸、回族刺绣、彭阳纸织画等技艺题材,开展收集、整理、记录等文献收藏和展示活动,既使该区、该市民俗文化传承保留下去,又为塑造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奠定基础。真正使民俗文化与民族地区图书馆互动起来。

3 民俗文化与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

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与图书馆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应分离的。图书馆需要民俗文化丰富馆藏建设,拓展延伸服务项目,吸引更多读者利用图书馆。民俗文化需要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来营养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完善自己。双方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3.1 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广泛宣传保护民俗文化的信息与知识

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中心,应积极开展民俗文化的宣传工作,并加强运用新技术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比如,网络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宁夏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借鉴已有的专题网站经验,将宁夏地区优秀的民俗项目进行数字化,并不断更新,使鲜活的宁夏民俗文化展现得更全面、更完美。

另外,民俗具有社会性、集体性、类型性、模式性、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等多种特征,所以民族地区图书馆要通过摄像、录音和存档等方式保证民俗文化的永久保存。

一方面,利用图书馆的报告厅、会展厅、影视厅等服务设施与场所,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提供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论坛、讲座、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加强宣传。在宣传推介方面,各民族地区图书馆都有许多经验可鉴。如宁夏图书馆不定期地邀请文化名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形成了该馆的品牌,受到读者好评。推出的文化遗产专题讲座,也有效地宣传了宁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银川市图书馆可以尝试做一些工作,在街道社区开展“民俗文化进社区”系列讲座等,把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带进社区街道,带到每一位普通百姓的身边。这种互动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宁夏地区读者对民俗文化更加广泛的关注和热爱,有力地推动民俗文化宣传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加深广大群众对民俗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增强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财政支持。尽管民族地区图书馆不属于专业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但亦应积极争取资金,想办法使自己成为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成员。

3.2 民族地区图书馆有义务做好抢救、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工作

3.2.1 传承人在减少。民俗文化遗产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是靠人来传承的。如果民间艺人日益减少,民俗文化遗产就会濒临失传。文化部曾明确要求,对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各级政府要制定保护办法,使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很好地传承他的技艺,以便后继有人[1]。比如宁夏回族民间乐器“哇呜、咪咪、口弦”,似牛头、似小羊,雕刻阿拉伯文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然而,由于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呜”为何物[2]。图书馆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为抢救保护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3.2.2 建立传承人档案。民族地区图书馆可以为某一专项民俗文化项目建立传承档案资料,当然更应该建立民俗文化传承人档案资料,比如宁夏回族花儿、回族剪纸、彭阳回族纸织画等技艺传承人,对这些传承人档案资料的建立和保存应引起图书馆高度重视。民俗文化通过图书馆这一文化载体,将不断发展壮大。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图书馆的宣传功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也可使民俗文化得以宣传。这也是一种互动。

3.3 以民俗文化彰显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

3.3.1 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文化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学术价值,将不容置疑地成为特色馆藏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3.3.2 特色的民俗资源充实地方文献。图书馆要保持活力,就要建设具有权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色文献资源[3]。图书馆不仅需要收藏、提供常规的信息资料,对诸如大型庆典仪式、民族节日文化、民族手工工艺等电子资源亦应加强收藏。

此外,在民俗文化项目申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申报项目文本及附件、音像资料、数字化多媒体与一些实物等,都可以作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加以收藏。这些藏品将极大地丰富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形成新的知识服务生长点。

3.3.3 地方文献中民俗资源的研究。笔者认为,对于民族地区图书馆来说,需要利用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田野调查,通过民间的生活访谈工作,将这些在普通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民间传说、民间歌谣、地方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及细节等揭示出来并加以整理,使民俗资料与地方文献资源有效互用,达到丰富地方文献资源的目的,使民俗文化资源得到发展壮大。

3.3.4 地方文献中民俗资源的开发。在图书馆地方馆藏中普及民俗文化的收集、保存工作,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认为,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相关的建设项目是必要的,比如:宁夏银川市图书馆应根据市情大力开展馆藏民俗文献资源专题服务,建设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数据库。如回族民俗文献收藏、回族民俗文化研究、西夏文化研究、民族民俗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实现挖掘出新,实现深层次的有效服务。发挥图书馆的科学教育功能,为广大读者和科研人员提供帮助,为银川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服务。

总之,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是本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保存民族民俗文化、促进民族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城市的民俗文化发展都不能缺少图书馆的参与,民族地区图书馆应积极融入到民俗文化建设当中,并鼓励、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到民俗文化建设中来,充分享受民俗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准确把握新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趋向,使民俗文化与民族地区图书馆充分互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使民族民俗文化更加繁荣和健康地发展。

[1] 王云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工作研究,2007(8).

[2] 本书编写组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 马晓晖.口述历史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4).

张 萍 女,1976年生。现为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5篇。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馆藏民俗
冬季民俗节
馆藏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