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东
摘要:全真道内丹修炼得以进行,需要满足法、财、侣、地四个方面的条件,其中“地”即是指修道场所,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对修道场所的选择上。其在选择修道场所时所体现出来的崇阳、择静、取便和尚简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合理而科学的择居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关键词:全真道;人居理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9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6-0080-05
道教与风水学有极深的渊源,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就曾经谈到葬宅的选择对后世子孙的影响,其云:“葬者,本先人之丘陵居处也,名为初置根种。宅,地也,魂神复当得还,养其子孙,善地则魂神还善也,恶地则魂神还为害也。”现存《道藏》中亦存有多部风水学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成书于唐宋间的《黄帝宅经》和成书于明正德嘉靖间的《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除此之外,《道藏》外诸类书中亦有一些由道士所著或与道教相关的风水学著作。金大定年间由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虽然明标“三教合一”,但自王重阳开始,就具有明确的道教认同,而且随着全真道的发展与兴盛,这种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在道教认同感的驱使下,自金末元初开始,全真道就在斋醮科仪、经籍编纂,宫观制度、信仰对象等诸多方面与传统道教实现了契接,同样也接受了传统道教中的风水学理论。但因为全真道奉行出家制度,所以其风水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对修道场所的选择上,
以内丹为主要修炼方式的全真道,对于修道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有严格的要求,清代全真道士黄元吉就曾经谈到修道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内外条件。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卷二中云:
修行人知生死之关,明真假之故,欲穷生身受气之初那一点虚无元阳,必先向色身中调和坎离水火。适后天水火既调,然后坎中一阳自下而上,离中一阴自上而下,上下相会于虚危穴中,烹之炼之,而先天一气来归,玄牝之门兆象矣。此坎中一阳、离中一阴,即内财也。日夜神火温养,不许一丝渗漏,即积内财也。能向自家身心寻出一个妙窍,即内法也。前言本来人,即内伴侣也。云虚危一穴,即内地也。欲炼神丹,四者岂可不备乎?内之法财侣地,吾已追破。外之法财侣地,诸子谅已知之,吾不再赘。
黄元吉认为,若要修道成功必须具备内外两个方面的条件,即内、外法财侣地。所谓内法财侣地,即“能向自家身心寻出一个妙窍”(法)、“坎中一阳,离中一阴”(财)、“人受气成形之初一点灵阳之气”(侣)、“虚危一穴”(地)四个方面。因外法财侣地的说法早已为内丹修炼者熟知,所以黄元吉在这里并没有多作解释,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却恰恰由对外法财侣地的理解体现出来。
清代全真道士傅金铨汇辑的《道书一贯真机易简录》卷二《法财侣地》,对清以前历代高道有关外法财侣地的言论作了汇总。由此可以看出,法财侣地说在唐宋时期已普遍流行,至元代全真道士上阳子陈致虚时走向成熟,并被后来的内丹修炼者视为得道的必要前提。近世萧天石先生就曾经说过:“道家修丹,重法财侣地。主阴阳修为者,固不可缺;主清净修为者,亦莫不然。”于此可见内丹家对法财侣地的重视。按照《道书一贯真机易简录》中的记载和萧天石先生对法财侣地的理解。“法”是修炼所需要的丹经与口诀;“财”即修道所需要的费用。以上两者都与人居环境无关,与人居环境有关的是“侣”和“地”两个方面。“侣”指修道的外护;“地”指修道的环境。其中,最能体现全真道人居理念的是“地”,所以我们先从“地”讲起。
《道书一贯真机易简录》卷二辑录了彭真人、阴真君、真一子、陈抟、吕洞宾等诸多关于择地的论说,其中引陈抟语云:“莫近丘坟污秽田,亦嫌战地产人眠。钟来灵气方为福,便是求仙小洞天。”又云:“山林静处最宜良,或在城中或在乡。土得厚时丹得厚,妄为立见受灾殃。”又云:“室宜向木面朝阳,兑有明窗对名光。照顾有名人莫晓,暮阴不得闭金墙。”显然,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前,陈抟等已经对修道场所的选择有了自觉认识,但王重阳对此并没有专门的论述,他只是在《重阳真人立教十五论》中的“住庵”和“盖造”两部分,间接涉及到了这个问题。然而,从王重阳在修道过程中曾三次更换场所来看,他对于修道环境还是非常在意的。按照金源寿《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的记载。王重阳立志修道后,“于终南刘蒋村创别业居之,置家事不问,半醉高吟曰:‘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道藏》第19册,第723页)醴泉遇仙后,又“于南时村作穴室居之,名日‘活死人墓,后迁居刘蒋村北寓水中坻,凡肆口而发皆尘外句。”(《道藏》第19册,第723页)王重阳之所以多次迁移居所,目的无非是为了寻找到一个适宜的修炼场所。
因为早期全真道奉行苦行的原则,对于修炼场所并没有特别要求,所以在王重阳以及全真七子的现存著作中,很少有人专门谈到如何选择修道场所的问题。但随着全真道在金末元初的兴盛,其修炼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由苦行游方转变为住观修持,所以,至明清时期,关于如何选择修炼场所的理论逐步成熟起来。明代全真道士伍守阳就主张选择“福地”作为修炼场所,其在《天仙正理》中云:
福地者,不逢兵戈之乱,不为豪强之侵,不近往来之,中,不至盗贼之扰。略近城市,易为饥食之需;必远树林,绝其鸟风之聒。屋不逾丈,墙必重垣,明暗适宜,床座厚褥。加以洁精芽茶淡饭,五味随时,调养口腹,安静气体,亦易易事耳,然亦古人之长虑也。
按照伍守阳的观点,最适宜的修炼场所应该满足安、静、便、简四个方面的条件,“安”即是“不逢兵戈之乱,不为豪强之侵”,“静”即是“不近往来之冲,不至盗贼之扰”,“便”即是“略近城市,易为饥食之器,必远树林,绝其鸟风之聒”,“简”即是“屋不逾丈,墙必重垣,明暗适宜,床坐厚褥,加以洁精芽茶淡饭”。与伍守阳相比,近世陈撄宁先生对如何选择修道场所的论述则更为详尽和具体,其云:
选择适宜于修炼的场所,须要近山林,远城市,有终年不断的泉水,有四季长青的树木。东南方形势开展,可以多得阳光;西北方峰峦屏立,可以遮蔽冬季寒冷风。地方民俗要纯良,购买用品要便利。又要植物茂盛,才有生气,最好有松柏杉等类树木,由针状叶中吐出特别香气,人吸入身内大有益处,此种树木皆要成林,香气散布,始觉浓厚,稀疏几株,无济于事。
以上可以看出,全真道选择修炼场所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全真道的人居理念。
1、崇阳
与传统风水学一样,全真道在选择修炼场所时,亦把阴阳理论视为首要原则,视阳地作为最适宜的修炼场所。所谓“阳地”主要是就地理方位和周围环境来说的,按照传统观念,水之北、山之南为阳,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全真道宫观大多选择背山面水之地,即是遵循了这一原理。全真道以阳地为修炼之所,是对传统道教风水理论的继承,《太上秘法镇宅灵符》云:
谨按《上元经》云,昔汉孝文皇帝问天老曰:“人家谓有三愚之宅者何?”天老答日:“三愚之宅者,其宅前高后低者为一愚,北有流水者为二愚,东南高、西北平为三愚。”(《道藏》第2册,第180页)
其中之所以视北有流水者为愚宅,就是运用了水北为阴的理论。但全真道之崇阳,不仅仅是对传统道教
风水理论的继承,而且还是其内丹修炼的需要。《钟吕传道集》云:“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在全真道看来,仙是纯阳而无阴的,而人则阴阳相杂,人若想修炼成仙,就必须炼尽阴滓,还纯阳之体,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取坎填离”。从具体修炼程序上来说,这一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水火交媾”。心属火,为离;肾属水,为坎。离中一阴为真阴,坎中一阳为真阳。在离中真阴与坎中真阳的带动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交媾。结成大丹。藉于以上理论,全真道修炼者视阴气为修炼之障碍,主张在修炼过程中要尽量避开战场、医院、墓地等阴气较重的地方,前引陈抟所云“莫近丘坟污秽田,亦嫌战地产入眠”就是遵循了这个原则。
2、择静
全真道内丹修炼是一个极为危险的活动,稍有不慎,就会给修炼者带来生命危险,而对修炼者造成影响的无非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在的因素即是修炼者本人的私心杂念,当年马钰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王重阳云:“挈丹阳居昆嵛山烟霞洞,因心未死,于是感疾,患偏头痛。其痛不可忍,有若斧劈。令其下山,在家调治,其痛愈甚。”(《道藏》第25册,第782页)“心未死”即是指私心杂念太重,而王重阳给马钰开的药方也无非是“清静”二字,其云:“清净修行合上真,敢将此语昧天神。为公不信偏头痛,顾我无缘正法亲。”(《道藏》第25册,第782页)并要求马钰“断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道藏》第25册,第780页)。内在的私心杂念却是由外在的干扰所引发,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云: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假如外在环境不安宁,修烁者就很难获取内心的清静,所以,全真道在选择修炼场所时,往往选择幽静之地。
3、取便
全真道内丹修炼,既然以满足法财侣地四个方面为前提条件,那么,有伴侣同修共证就是修道所必须,按照陈撄宁先生的观点,五个人一起修道最适宜,“所谓五个人,乃最合适的道友二人或三人,佣工人或一人,连自己共五人。”有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自然就需要很多的生活给养,假若躲进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这一点就很难满足。正因如此,伍守阳才强调要选择那些“略近城市,易为饥食之需”的地方作为修炼之所,陈撄宁先生亦主张修炼场所“购买用品要便利”。虽然按照择静的原则,修炼场所距离城市越远越好,但为了能够及时补充生活给养,修炼场所又不能过于偏僻。调和以上两点,全真道在选择修炼场所时,往往选择那些距离城市远近适中,交通便利,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地方。
4、尚简
王重阳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云:“凡出家者,先须投庵。”(《道藏》第32册,第153页)要求出家的全真道士必须首先投庵。早期全真道虽然主张出家住庵修行,但因奉行苦行的原则,反对居住和建造豪华宫观。王重阳云: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道藏》第32册,第153页)
王重阳之所以反对居住在豪华宫观,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修内重于修外,二是建造豪华宫观会断地脉、取人财、损己福。马钰严格遵守其师规定的盖造原则,终生坚守“茅屋不过三问之戒”。尹志平在《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二云:“昔丹阳师父初立教法,以去奢从俭、与世相反为大常,凡世所欲者举皆不为,只缘人多生爱欲不休,以至迷却真性而不能复,故有道伴不过三人,茅屋不过三间之戒。”(《道藏》第33册,第162页)马钰不建豪华宫观的原因与王重阳基本相同,也害怕建庵会伤地脉、害生灵、损己福,其云:
马风子,创置屋三间。动土兴工经一载,杀伤蝼蚁命须还。死堕鬼门关。错中错,追悔亦应难。造下业缘须受苦,刀山剑树定跻攀。怎得列仙班。(《道藏》第25册,第462页)
丘处机也继承了王重阳、马钰住庵尚简的原则,尹志平在《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二中又云:
尝记师父(丘处机——引者注)初入长春宫,登宝玄堂,见栋宇华丽,陈设一新,立视良久乃出,众邀之坐,不许。此无他,亦恐消其福也。(《道藏》第33册,第163页)
全真道选择修炼场所坚持的崇阳、择静、取便、尚简四个原则,虽然是出于内丹修炼的需要,但因充分体现了全真道的人居理念,所以对于我们今天选择居住环境,亦富有借鉴价值。阳地一般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空气畅通,阳光充足,这正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大城市核心区域人口日益密集,虽然有诸多方便,但噪音超标、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使它不再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多的人开始由城市走向乡村,选择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城郊作为居所,这与全真道择静的人居理念正相符合。如果选择居住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深山僻地,虽然获得了清静,但因远离学校、医院、商场等现代生活所必备的设施,也会大大地降低生活质量。按照全真道的人居理念,要解决这一矛盾,应该选择那些既能摆脱大城市的喧嚣,又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地方,生活便利已经成为人们择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选择好了居住环境,就需要营造新居,这个时候全真道所提倡的尚简的人居理念就排上了用场。现在许多人在营造居所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房子越大越好,装修越豪华越好,而实际则不然。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文化、教育、医疗、运动、休闲、消费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质量并不仅仅体现在房子的大小和装修是否豪华上。若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一味追求豪华住房,不仅会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而且还会引发诸如卫生清洁、物业费用、装修污染、安全保障等各种各样的困扰,假苦能遵循全真道所提倡的尚简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住房,自然会避免以上各种问题。
除此之外,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法财侣地中的“地”主要涉及的是全真道对修炼场所周围自然环境的选择,而其中的“侣”则是内丹修炼者自觉营造的最适宜的人文环境。《道书一贯真机易简录》卷二引上阳子言云:“求财求侣炼金丹,财不难兮侣却难。得侣得财多外护,做仙何必到深山。”在内丹修炼者看来,炼丹必须要有侣相伴,而且寻找侣比财更难。王重阳在《重阳真人立教十五论》中对于寻道伴之难有所说明,其云: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与不恋,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舍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閧,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道藏》第32册,第153页)
王重阳认为,选择道侣应该先择人而后合伴,而择人的标准有三个,即明心、有慧、有志。明心即心地明彻,明心之人其心不被外景干扰;有慧即有悟性,有慧之人其性不愚浊;有志即有志气,有志之人善始善终,有所为有所不为。本着以上三条原则,王重阳在终南山修道时,选择了和德瑾和李灵阳作为道侣。《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云:“癸未秋,弃活死人墓,与和玉蟾、李灵阳结庵于刘蒋。”(《道藏》第3册,第372页)
全真道对于道侣的选择如此严格,原因是在修炼的关键时刻,道侣直接掌握着修炼者的性命,假若选择不慎,不仅无补于内丹修炼,而且还会贻害自身。论志焕编《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引王志谨言云:
初心出家,未能独立,须仗丛林,或结道伴,递相扶持,不至偏颇。然有三等,有云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怪友。凡有志节,炼心地,究罪福,绝尘情,逍遥方外,同志相求,遂与为友,此等谓之云朋霞友也,以其心与云霞相似,尘事碍他不住故也。又有习学经教,琴书吟咏,高谈阔论,褒贬是非,此等谓之良朋知友,以其虽不炼心,亦不能作恶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看经典,不顾罪福,出语乖讹,作事狂荡,触着一毛,便起争斗,夸强逞俊,恃力持胜,欺压良善,相率成党,此等之人谓之狂朋怪友。此三等人身谢之后,各有安置去处,随其功业,各得受报:其云朋霞友,升入无形,游宴玉京,或为神仙,或为天官;其良朋知友,尘心未尽,不出人伦,往复受报;其狂朋怪友,受了十方供养,全无功德,填还口债,或堕酆都,或堕旁生,轮回苦趣,若到如斯,悔之何及?聪明达人,细细思之,各寻长便。(《道藏》第23册,第719-720页)
王志谨把道伴分为三等,即云朋霞友、良朋知友、狂朋怪友,以此三等人为道伴,将有三种不同的结果。以云朋霞友为道伴,有助修行;以良朋知友为道伴,虽无助修行,但无害于己;以狂朋怪友为道伴,不仅无助修行,而且还会贻害于己。显然,王志谨认为,最适宜的道伴应该为云朋霞友,而识别云朋霞友,就是要看他是否能够做到“有志节,炼心地,究罪福,绝尘情”。人文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正因如此,古代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自身生活的安宁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的问题。全真道内丹修炼过程中选择道伴,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营造一个适合修炼的人文环境,其在选择道伴时所遵遁的原则,对于我们今天择邻而居亦具有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林忠军张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