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城市社会

2010-03-22 07:18杨立新屠凤娜耿科研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0年5期
关键词:城乡人口结构

■杨立新 屠凤娜 耿科研

生态城市是一个涵盖城市自然生态、城市经济生态、城市政治生态、城市文化生态和城市社会生态等在内的综合体系。在上述多个子系统中,生态城市的社会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子系统,它 “以城市内所有居住人口为中心,为满足城市居民的就业、居住、交通、供应、文娱、医疗、教育及生活环境等需求和其他系统提供劳力和智力支持”,它的成熟与否将直接决定生态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能否落到实处。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生态城市的社会建设主要涉及城市人口发展问题、社会事业发展问题、社会组织发展问题以及社会结构发展问题等方面。

生态城市的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构成生态城市的基础,人口转变、人口结构的动态发展以及城市人力资源的供给特征,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关系。可以说,人口规模、人口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及人口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是生态城市社会子系统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控制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 (数量)与城市的资源供给之间能否保持和谐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成效。虽然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短期内不如外来人口流入所引起的机械增长影响显著,但从主动调控城市人口增长的角度考虑,仍然不能放松对城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调控。对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要采取相应的控制、引导政策,防止城市人口无序增长,控制人口规模。

对于常住人口,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先进思想、文明观念、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上门入户,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规模,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其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城市 “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建立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再次,要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

对于外来流入人口,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当规范户籍迁入政策,加强经济手段对流动人口的引导,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以业控人。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会展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等高端产业,这些高端产业将主要面向知识、技术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从而减少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达到减缓外来人口规模增长的目的,实现通过产业调整调控人口增长。

(二)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人口过程的变化。人口的结构有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之分。其中,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内部的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指那些由社会因素、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布和关系的结合,如人口的阶级阶层结构、婚姻和家庭结构、职业结构及文化结构等。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来说,要改善人口的自然结构应该加大宣传和监管的力度,达到出生人口的性别平衡。要加强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宣传,促进观念转变。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政策环境,逐步改变女性上学难、就业难、同工不同酬等现象。要改善人口的社会结构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从上述社会阶层结构、婚姻家庭结构、就业政策及教育事业等方面入手,制定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阶层结构公平,职业结构合理,家庭结构和谐,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三)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知识素质 (科学素质)。城市和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因素,提高人口素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和谐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因此提高人口道德素质是构成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其次,构建生态城市必须努力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包括:要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事业,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为生态城市提供高身体素质的社会成员。最后,科学素质也是生态城市市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生态城市的社会建设必须重视老龄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切实落实老年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要加强老年法律制度建设,同时注重对老年法律的宣传工作,提高老年人法律意识。其次,继续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发挥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再次,应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如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生态城市的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生态城市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这里主要针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四个方面,围绕当代中国生态城市的社会建设实践进行分析。

(一)完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分化效应,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机制。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之下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应充分重视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生态城市社会的实践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应是: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在完善现有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加快制度创新,初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全市、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

实现充分就业,是生态城市经济社会实现良性高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生态城市充分就业,不仅要积极控制显性失业问题,更要着力消除隐性失业的隐患。实现充分就业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就业政策。这一政策体系所牵涉的领域非常广泛,既要求优越的经济环境,又要有有力的物质扶持,既要有合理的政府调控,又要有到位的市场服务,同时还必须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作为后盾。这些方面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才构成积极就业政策的基础和核心。

(三)建设覆盖城乡的卫生、体育事业

卫生和体育事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社会事业中保障和巩固人民健康的重要阵地,是生态城市社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力求实现城乡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是提高人口素质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应继续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其次,要大力加强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重新界定、调整和收缩体育事业职能范围的基础上,确保社会公共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及其他各项重点体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将现有大部分体育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和社会,使其实现产业化、市场化与社会化,繁荣体育市场,促进中国各类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最后,要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体育生活需要。

生态城市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形式及变化。在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社会团体主要包括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等。城市社会组织在社会利益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监督、维护社会公平及城市间交流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并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生态化发展贡献自己独具优势的力量。

可见,社会组织已经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生态城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育完善的社会组织,必须建立强有力、有针对性的措施体系。包括: (1)社会组织应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加快自身发展,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积极投身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为生态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2)要改变一些社会组织现存的政企不分的现象。正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要 “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3)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引导和服务,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对社会组织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4)应尽快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生态城市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状况是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直接体现了社会关系的状况,既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根源。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包括,城乡和区域结构,以及社会阶层结构。

(一)就业结构的生态化均衡

就业结构的内涵十分广泛,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大致包括就业的城乡结构、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就业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等。实现均衡就业结构的措施包括:第一, 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政府要对促进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统一开放,合理分配就业资源,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限制,保证城乡劳动者在就业机会、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和就业服务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建立竞争开放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第二,从就业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来看,政府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鼓励中、小型企业扩大再生产,广开就业渠道,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第三,针对就业年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措施,促进城镇失业青年就业和下岗青工再就业,另外要着力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第四,针对就业结构中性别差异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帮助扩大妇女就业的机会,如引导和鼓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专门窗口,免费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积极开展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开发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适合妇女劳动特点的就业岗位等。

(二)城乡区域结构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是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实现协调发展的城乡综合体,没有城乡协调发展、没有乡村社会面貌的全面改观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生态城市社会的建设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政府应立足全局,精心研究,制定城乡统筹发展中远期规划。一方面,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规划好城乡发展近期的行动和方略,积极化解目前所面临的紧迫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加快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做出有前瞻性的长期的规划,必须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其次,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生态城市要在一定程度上 “以工补农”,逐步改变城乡不合理的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建立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最后,抓住生态城市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速卫星城建设,改善民计民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努力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繁荣起来。只有促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城市才能真正形成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综合体系。

(三)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

生态城市中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的 “橄榄形”社会结构,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健康和和谐。而目前,我国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结构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户籍、就业、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城市还没有达到生态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理想状态的水平。未来,要实现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一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反腐败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要结合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力度,强化反腐败机制;完善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进程。要结合国有垄断企业改革,严格整顿国有部门 (尤其是垄断部门)的分配秩序,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探索垄断利润全民分享的转移机制。要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规范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增强事业单位收入和分配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为了从制度方面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建设生态城市社会的过程中要继续完善根据收入水平的增长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线的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并完善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增加税务征收力度,提高税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纳税信息档案制度,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加强对偷税、漏税、避税行为高发领域的监管力度。

参考资料

1.杨彤等.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理论参考.2006年第12期.第51-54页.

2.杨宜勇,吕学静.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3.梁田中.以工补农——统筹城乡发展的支点.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第32-33页.

猜你喜欢
城乡人口结构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城乡涌动创业潮
论《日出》的结构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