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淑艳,张丽艳
(1.忻州师范学院 教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2.忻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师范学生接受的师范教育应包括理论教育和实习教育两部分。教育实习实际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师范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顶岗支教是教育实习的一种形式。顶岗支教也称顶岗实习支教,但它不同于顶岗实习,刘初生[1]在《教育实习概论》中指出:“顶岗实习是指实习生到实习学校顶替那些需要到师范院校进修的老师,进行‘顶岗置换’实习。顶岗实习的特点是‘双向培训、双向受益’。”刘茗和王鑫[2]特别指明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内涵是:“是指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在实习学校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且详细说明,这里的“顶岗任课”指的是“师范生占据教师岗位,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全过程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就将师范生的顶岗实习与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严格区分开来,不会让人产生歧义。这个定义没有提到顶岗支教的重要特性。笔者认为可以将顶岗支教分开来讲,“顶岗”就是师范学生顶替原有教师进行全职工作,“支教”指的是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合起来就是指师范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与领导下,在完成相关专业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后,到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进行时间较长、全职顶岗、扶贫支教的教学实践活动。
李思殿[3]提出实施顶岗支教的理论支持在于大学生认知规律、毛泽东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以及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刘茗[2]将实践论、素质教育理论、义务教育法、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师专业化等理论作为顶岗支教的理论基础。王玉兰[4]等人将系统论和教师教育理论作为实行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依据,认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师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在顶岗支教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理论与时间之间的联系等,确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协调好这些复杂的关系,以便实习支教能够顺利进行。美国教育家柯南特[5]肯定教学实习对培训合格教师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应在培训师资的高等院校设立指导实习的教育临床教授,与中小学的“协作教师”共同合作负责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并把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教学实践对实习生的评价结合统一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佩里[6]提出的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清顶岗支教的必要性与科学性。佩里将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成三种水平,第一水平是二元性思维模式,即大学生在入学初期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二元论的,非对即错,非黑即白,没有第三种观点可言。第二种水平是相对主义思维模式,此时,绝对是与非的观念已经逐渐模糊并形成了在一定背景与立场上看待问题的能力。认知思维发展到第三水平的大学生,因为其复杂而又客观的观点使其产生承诺的行为,从而建立与自己个人目标相一致的生活方式与风格。牛慧娟[6]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大学生参加顶岗支教,不断完善自己,逐步树立符合自身的生活目标与风格。
五四时期,陶行知[7]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说“教学做合一”就是“先生要照学生学的路子教,学生要照做的路子学”。 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学生要在亲身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学到经验。
最近几年内,我国各个师范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地实施了适合当地本校实际情况的顶岗支教模式。
忻州师范学院于1997年适应当地贫困县市较多的实际情况,实施“411工程”,每年组织师范专科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支教。至今已连续组织二十多批、一万余名本专科学生奔赴山西省忻州市及其周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中小学进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2007年顶岗支教首次扩大到本科,同时学校将课程结构调整为“413”或“512”课程结构。忻州师院顶岗支教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效果之显著,取得了当地县市政府的支持,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
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张诗亚向教育部师范司提交《关于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更新工程’建构的报告》,首次倡导师范院校要以师范生实习为契机,帮助西部贫困地区解决师资供应难的问题和骨干教师素质提高难的问题。并且建议高师系统与基础教育系统一同改革,统筹安排。之后,西南师范大学与香港救助儿童会合作组织一些师范生到重庆市国家级贫困县奉节县进行顶岗支教实习的前期试点工作,并命名为“小松树计划”。取得成功后,西南大学于2005年将顶岗支教实习的范围扩大,取得了良好的支教效果。
2006年,河北师范大学响应河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试点工作的通知》,实施“3.5+0.5”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行动—顶岗实习工程”,分别在石家庄市、保定市等地农村中学开展教师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试点工作,每年四期,每期三个月。同时,还对被顶岗的中学教师组织开展校本研修和脱产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支教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科研工作也卓有成效。
2007年7月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明确了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意义,要求高师院校“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并且要“切实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该文件无疑会推动全国各高师院校积极开展顶岗支教。而事实上,顶岗支教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许多高师院校如江西师范大学[8]、海南师范大学[9]、新疆师范大学[10]、保山师专[11]、昭通高专[12]等纷纷实行顶岗支教。
我国学者及顶岗支教前线的工作者在教育实习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研究。
许多人对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认识很充分。陈英和郭寿良[13]认为高师学生“顶岗实习”为解决西部农村教育中教师更新问题提供了借鉴,也给西部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还有助于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罗敏[14]总结了顶岗实习的实践意义,她认为顶岗实习可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可以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步伐,还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就业与成长。任金华与王迎进[15]肯定了忻州师院的扶贫支教对师范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其实,顶岗支教本身就是人们克服先前各种教育实习模式的缺点而实施的一种实习方式,不论对高师院校本身、实习生,还是对受援中小学以及当地学生、教师、村民等,都是利大于弊的。
有人对顶岗支教的特点分析很透彻。黄忠明[12]提出“顶岗实习支教”的特点在于:(1)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管理到位;(2)实习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3)多方整合,开创“共赢”或“多赢”新局面。莫运佳[16]认为顶岗支教与常规实习的不同点主要有:角色性质不同、时间长短不同、实习要求不同、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不同。顶岗支教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实习。首先在时间上,实习生的实习时间由原来的1-3个月延长到一学期或者一年;在形式上,实习生不仅仅蜻蜓点水般地讲几节课,而且还全职顶替实习学校的教师备课上课、管理班级;在性质上,顶岗实习的还具有支援农村教育的作用。它的内涵比教育实习丰富了许多,有的学校的顶岗实习除了具备支教性质外,还具有扶贫性质。这里的“扶贫”指的是帮助贫困地区脱离贫困,改变贫穷面貌。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的“顶岗实习扶贫支教”就是典型范例。
还有人对顶岗支教的模式做了深入研究与实践。王欢、郑新红[17]等人分析了顶岗实习支教中学生管理的目标、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措施。而王向华与高文军[18]是将顶岗支教管理模式分成了四个阶段:联系协调阶段、培训阶段、支教实习阶段和评价总结阶段。但这些模式的研究都比较简单、模糊。西华师范大学[18]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实践而构建了融实习、教研、招生和就业“双向互动,四位一体”的教育实习模式,对推动高校科研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向前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4]前后经历了 10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地应用了“全程基地式教育实习模式”,主要特点是对实习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进行教育培养,多学科,长时间,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教学素质,对本校师生进行培训,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本校师生的综合素质。王秋方[19]指出,综合性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实行递进式教育实习模式。所谓“递进式教育实习模式”指的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化的一种新颖的教育实习模式。具体包括参观、教育见习、集中教育实习、专项培训实习、分散教育实习和课堂艺术培养共六大环节。这些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值得借鉴。
有人分析了顶岗支教的不足,非常冷静地指出当前顶岗实习支教热潮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易连云和卜越威[20]分析了西南大学在实施“顶岗支教”过程中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出现的问题。理论方面面临着师范生全职顶岗的合法性问题,支教时间的延长影响了本科生培养计划,支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后资金、后勤保障等问题,在实践中则有基地学校的选择问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质提高问题和实习学校师生的适应问题。郑惠杰和王涛[21]认为忻州师范学院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存在以下问题:师范生教育学科知识薄弱、学生管理不利、教育科研缺失、法律法规仍需完善。高月春、刘茗[22]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岗前培训尚未制度化,未达到理想效果、专业指导教师力量薄弱,指导力度不够、组织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缺乏沟通,影响实习顺利展开。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23]实习支教还存在语言沟通问题和民族风俗问题。总的来说,在顶岗支教实习过程中,学校管理、实习生素质是两大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要加强管理,着力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利用本校教育教学力量与资源,或者聘请专家教授为指导教师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本知识,使其能够及时圆满地解决下乡顶岗支教的实习生出现的问题或者意外情况。
(2)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当地中小学校联合,申请科研项目,下拨科研经费,组织专家级本校教育学、心理学专职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对本校及兄弟学校的顶岗实习支教做详实而又全面的科学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宣传顶岗支教。
(3)协调好当地教育局、受援学校与本校的关系,指导教师要与当地教师积极沟通,了解实习生表现的同时,也了解了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地指导实习生,解决各种问题。另外,高师院校可以主动培训当地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
(4)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生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奖惩分明,细化标准,针对实习生的出勤率、备课、课堂表现、教学效果等,采集指导教师、当地教师、受援学生以及实习生本人的自评资料,将所有资料量化,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实习标兵等。这样既提高了实习生的素质与支教的积极性,也保证了顶岗支教的效果。易其顺等[24]设计了一系列评价实习生成绩的表格与标准公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5)对实习生本人进行岗前培训,在平时的课程中安排教育学原理、专业课教学教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中小学生课程教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技巧等。学校可以为每个参加顶岗支教的学生发放《顶岗支教指导手册》,普及顶岗支教知识,介绍顶岗支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学校也要为一些专业比较特殊的实习生安排特殊的实习地点。例如,一些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效果才会更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支教效果,延长与当地学校的合作时间。
(6)顶岗实习支教在我国方兴未艾,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也要同步建设,才能保证顶岗支教的切实可行性与实效性。李建强[25]提出实习支教具体由学生管理制度、导师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制度、教学制度等组成。在顶岗支教中需要建立这些制度并逐步完善。另外,在大量高校实施顶岗支教的同时,要防止一些高校蜂拥而上,“形似神不似”,严重挫伤实习生及当地中小学的积极性。
(1)目前关于顶岗支教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太少,不足以说明顶岗支教的实际效果。也有一些人做了实证研究。高月春等[22]等就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实习及其他方面对顶岗实习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顶岗支教的效果比较好。尹筱莉等[26]的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师范大学实习生对实习学校的满意度较高,对师范院校实习支教组织工作的满意率与不满意率则基本相等。张淑清[27]通过调查发现忻州师范学院的支教学生角色转化的情况大部分都符合要求。
(2)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对顶岗支教的宏观分析,少有微观研究。可以针对顶岗支教中所有的个体进行研究,支教的实习生、指导教师、当地教师、受援学生等都可以成为学者、工作者研究的对象。
(3)工作在第一线的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对顶岗实习的感受最深刻,他们的研究报告等最具有说服力和震慑力,但是他们的研究还是很少。希望这些老师和学生能够深入思考,结合自己的实践做一些研究性的工作,为更多的高师院校提供可靠的可行的经验借鉴。李斌强[28]作为顶岗支教第一线的指导教师探讨了实习过程中中小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应用效果,发现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