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苗苗
(金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浙江 金华 321000)
〔作者信息〕许苗苗,女,助理馆员。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积淀,凡是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地方文献。地方文献资料由人为记录与保存,长时期下来无可避免地出现部分文化内容的缺失,严重的将导致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无法得以继承,使地方文化出现断层。由此我们设想,是否可以直接从地方文化着手,通过自主挖掘、整理与研究,进而编写整理可供依据的地方文献史料,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更为丰富与完善。
以金华为例,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地方文化研究目标,分析地方文化背景,找出地方特色,探究是否有研究与传承的价值。悠久的文明史为金华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城市文化积淀。金华有着“小邹鲁、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抗战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那么,金华特色文化是什么?金华文化在哪里?金华文化对金华人的生产生活及今后金华的发展都会有哪些影响和作用?在金华历史化进程中,有哪些故事值得千古流传?有哪些人物值得深深缅怀?有哪些文物值得细细探究?只有选定了研究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1 取得政府部门支持。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只有取得政府的支持,才能使工作得到持续顺利开展,省去中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保障经费投入,使地方文献工作步入轨道。2006年在金华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创建文化大市的大好形势下,金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及时抓住机遇,成立金华地方文献挖掘整理工作小组,取得市文化局的认可与支持,每年给予 15万元左右的地方文献专项经费,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排除了后顾之忧。
2.2 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地方文献资源收集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各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健全地方文献制度,设立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收集。2007年 3月,我馆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一个集合了金华市文化部门、在金大中专院校及婺文化研究爱好者、学者等力量,专门研究、传承和宣传金华历史文化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该研究会同时分设了方志谱牒、婺州窑、婺剧等 9个专业委员会,来发掘、保护与利用金华历史文化遗存。
2.3 整合社会力量。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通力配合的工作。目前金华各式各样的研究机构存在 100余家,他们有的研究婺学,有的研究婺剧,有的研究婺州窑……可以说在金华文化领域的某一方向,他们已做了较深的钻研。但也极易出现研究不全面、对相关文化断章取义、资源浪费、重复劳动等现象。为此我们需要有效地实施引导,整合这些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提高研究效率,加深研究深度,抢占文化制高点。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加强图书馆间的交流,开展馆际协作,互通有无、互为补充,以共同充实馆藏,充分发挥这些文献资料的参考利用价值,使其为广大读者所利用。
金华文化,主要有以“婺学”为代表的学术文化,以“婺瓷”为代表的手工技艺文化,以“义乌货担贸易”为代表的婺商文化,以“婺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俞源”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和以“黄大仙道教”为代表的生活文化六大块。因此,我们对这六大块做了重要研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调动研究、学者们的积极性,丰富地方文化内涵。
3.1 定期开展地方文化主题征文活动。我馆每年定期向社会征集婺文化主题论文,并通过评选,将优秀论文编辑出版成《婺文化论文集》,给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鼓励撰写研究,现已有婺文化论文数百篇,编辑出版论文集 3批。如 2009年开展的“婺剧”研究论文征集,中国戏剧核心期刊《戏曲研究》为婺剧首次专题设栏,发表了 7篇重量级全国戏曲研究专家的学术论文;2010年正在开展的“婺州窑·往事”有奖征文,设置最高奖项价值为 6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婺文化研究学者们的创作热情。
3.2 开展地方文化专题研讨。任何一次文化理论层次的提升,都离不开权威专家们激烈而深入的专题研讨,定期开展地方文化专题理论研讨,有利于我们对地方文化更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我馆每年举办一次婺文化理论研讨会,组织婺文化爱好者、婺文化丛书著作者代表与专家教授相互研究探讨,使地方文化研究真正得到了质的飞跃,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诸如为婺州窑的传承与发展,2007年召开婺州窑烧造工艺认证会,是对金华婺州窑在中国陶瓷界的历史地位、工艺技术的一次重新定位;2009年围绕“婺州窑传承与发展”问题,召开中国婺州窑学术研讨会,提出要“化被动的抢救性保护为主动的规划性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学术影响甚大。2008年邀请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戏曲研究专家召开全国婺剧理论研讨会,围绕“关于婺剧的个性特色和婺剧发展中如何保持个性特征”展开研讨,每个专家从婺剧个性与共性问题、剧种发展与保护问题、婺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三个层面做精彩分析,为保护和发展这一古老剧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3 设立课题补助,定期编著出版地方文化书籍。为给金华人民留下更多的地方文献史料,自 2006年成功编辑出版《婺文化概要》一书后,我馆每年定期开展《婺文化系列丛书》课题申报立项工作,为想出书而又有困难的“婺文化”著作者提供资助,资助设为全额补助、部分补助与书号补助3个等级,三年来共编辑整理出版 3批高质量的《婺文化丛书》(40部),提供补助经费 90余万元,每批图书价值上千元,同时获得了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高度重视与认可,将其列为金华市级课题。作为一个群众性学术研究机构,三年时间内编辑出版的著作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质量上,都是卓有成绩的。这些通过我们加工方“亮相出炉”的地方文献,为加强地方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3.4 查漏补缺,整理日常性地方文化资料。派专人负责对刊登在各大报纸、网络媒体或小抄小摘中的一些隐性地方文化史料或地方文献活动信息加以归纳整理。虽然点点滴滴的资料看起来是孤立的,但是如果把点滴、孤立的史料加以分析、归类,有可能纳入一定的预设主题、一定的思维框架内,发觉合乎逻辑、具有内在的联系,就可能形成一种观点,或发现我们可加探讨研究的对象,所以我们要做到点滴不漏,只要相关就加以收集,能被善加利用就可能是“金子”。
4.1 面向本地市民,创办地方文化大讲堂。“婺文化大讲堂”是我们为研究、宣传与传承金华婺文化地方特色,以金华婺文化为主题,邀请各文化专家学者、名人名家前来讲课的公益性学术讲座,诸如“婺文化的特点与地位”、“金华历史名人系列之艾青”、“金华地区礼俗音乐研究”等。自 2007年3月“婺文化大讲堂”首讲以来,它走进校园,走进农村,走进社会,深入千家万户,每每开讲都有新闻媒体前来采访。2009年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优秀品牌讲座”。讲座视频同时还将上传到婺文化研究会网站以及提供给金华市党员远程教育中心等部门,作为地方特色信息共享资源,供读者观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对婺文化讲座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出版《婺文化大讲堂文集》,希望通过专家们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的演讲方式,激发千千万万当地人民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家园的历史文化的热情,从而传承金华宝贵文化遗产。
4.2 面向社会读者,建设地方特色文化网站。为给更多读者创造接触了解婺文化的平台,宣传婺文化独特魅力,我馆建设了婺文化研究网站,归纳众多婺文化书籍资料,详细介绍了“婺学”对我国儒家学说的贡献,及由此而形成的婺州地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社会风尚;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婺州窑;汇集徽戏、乱弹、高腔、昆剧等六大声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浙江第二大地方戏剧— —婺剧;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身,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婺州古建筑,还有赤松黄大仙、方岩胡公等道教传说与信仰,骆宾王、李渔、黄宾虹、艾青等历史文化名人,金华火腿、金华府酒等地方名特产品等等,同时,网罗链接相关金华婺剧、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旅游等网站,使地方文化信息得以完善补充。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研究性地方文献工作,着手地方文化研究,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收集地方文献,查漏补缺,使其更具完整性,从而使更多隐性的地方文化得以展示;也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与再次开发,提高图书馆地方文献利用率,让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得以充分继承,开创地方文献工作新局面。
〔1〕 胡金杭.围绕当地文化建设 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3)
〔2〕 杨鸽声.婺文化概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