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红
(绍兴图书馆,浙江 绍兴 312000)
〔作者信息〕戴晓红,女,馆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等。人类的创造活动一方面建构着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体系,另一方面也以不可逆转的形式解构着自然生态的本真文明。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有的正在消亡或濒临消亡。如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紧要任务。绍兴图书馆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职能特色,采取多管齐下、线面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为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搜集考证原始信息,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90年,迄今已有 2500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越地人民创造了无数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绍兴市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53项。这些被列入国家及省市保护名录的项目,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所有门类。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过程中,前身为古越藏书楼的绍兴图书馆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献收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馆员们协同非遗工作人员,根据申报项目,对古今地方文献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用以佐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例如从民间生活的相关记录中查找某项民俗的侧面记载,从名人著述中探寻渐被遗忘的生活习俗,从尚存的古籍医书中寻找曾经的疑难偏方……。馆员们利用对本地藏书家较为了解的优势为非遗申报工作人员提供相关信息,为他们查证更多的资料进行牵线搭桥;利用网络图书馆以及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为非遗申报服务。例如,“绍兴平湖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过程就颇为迂回曲折,为了确保申报成功,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查找有关材料用以佐证。平湖调因已濒于失传,文献资料相对匮乏,资料查找始终难获突破,一时陷于困顿。地方文献工作人员意外得知民国时期上海某报有关于绍兴平湖调的研究文章,想方设法通过浙江图书馆找到这份老报纸并复制了这些文章,最终促成了该项目进入首批“国遗”名录。
2 收集戏曲专题资料,展示戏曲曲艺魅力
绍兴是戏曲曲艺之乡,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18个项目中,戏曲和曲艺类就占据了7项。除了红遍大江南北的越剧,还有具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新昌调腔,浙江三大剧种之一的绍剧,以及绍兴的平湖调、莲花落、词调、宣卷四种曲艺。为了方便读者的研究和利用,绍兴图书馆从馆藏资料中特意筛选出关于戏曲方面的书籍,采编部门也重点采集相关书籍,设立了“戏曲专题”,包括《中国戏曲志》在内的千余种戏曲书籍为戏曲爱好者及研究者提供方便。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起,又组织专人着手收集中国戏曲音像资料。花了近 2年时间,收集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尚活跃在舞台上的一百多个剧种、二千多个剧目的戏曲音像资料,并对收集到的音像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建立档案。
现代图书馆作为人类传播知识的桥梁和纽带,除了向公众提供传统的、基础的文献信息服务以外,还利用现有的报告厅、展览厅等场所,开展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关注程度,促使全社会构建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这种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借助图书馆显著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播,同时也可以为公共图书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绍兴图书馆“越州讲坛”近几年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已举办了多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系列知识讲座。如聘请文史专家解析“绍兴古桥”,从古桥的营造技术、古桥艺术、古桥美学、到古桥民俗等古桥非物质文化形态逐一进行讲析;请本地民俗专家主讲“绍兴年俗”,从鲁迅先生笔下的“祝福”、安昌古镇的“腊月风情节”讲起,到民间的灌腊肠、做酱货、舂年糕、裹粽子、扯白糖、看社戏……等原汁原味的绍兴年俗;请高校教师讲读“绍兴方言”;请花雕传承人传酿“绍兴黄酒”等等。这些讲座内容既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又贴近百姓生活,因此深受本地市民的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观和有效的宣传是举办展览。近几年,绍兴图书馆邀请嵊州泥塑传承人宓风光先生举办了“泥人宓作品专题展览”,看着毫不起眼的泥块在大师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幻化成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观众叹为观止。在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了“绍兴市百个古戏台图片展”,俗称“万年台”的古戏台是迄今遗存在绍兴境域中一笔巨大的戏曲建筑文化遗产,其建筑之美 ,融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于一体,展示了绍兴民间工艺的高超。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中国戏曲音像展”,按“已收音像资料戏曲”、“暂缺音像资料戏曲”、“失传或濒临失传戏曲”三部分展出,以文字、图片并结合视听、实物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了中国戏曲剧种剧目消亡与再生、发展与辉煌的历史,再现了中国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戏曲的保护和认知关注度。在中国越剧艺术节举办“百年越剧回顾展”,展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越剧海报、剧本,古老的越剧唱片、留声机以及许多珍贵图片等,全面记录了越剧从起源、发展到壮大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深受广大越剧迷的喜爱和欢迎。这些展览,直观、真实地向市民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绍兴是黄酒之都,城市的历史,与黄酒有着深厚的渊源:绍兴立国树都,始于越王勾践,其投醪劳师,壶酒兴邦的传说,流传了 2500年。王羲之曲水流觞,醉书《兰亭序》,留下天下第一行书。绍兴的礼乐典章、历史大事、世俗风情,无处不洋溢着“黄酒”的芬芳。仅鲁迅先生的笔下:孔乙己、魏连殳、阿 Q等均与黄酒有关。绍兴黄酒的酿制技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绍兴花雕制作工艺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宣传酒文化,绍兴市政府斥资 4.2亿元、历时两年打造了全国最大的黄酒博物馆。绍兴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及专业优势,承担了黄酒博物馆陈列厅展览所需仿制古籍的制作。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古籍地方文献中查找出有关记载黄酒起源与发展、黄酒制作工艺、饮酒文化及习俗等相关资料,再由专业的古籍修补人员本着仿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仿制,所仿几十种一百多册古籍均按原书尺寸大小、版式规格 1:1制作。这批仿古书籍,成为了黄酒城开城仪式上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的眼球。
传统图书馆由于保存方式、能力的限制,所保存的人类文明大多以纸质文献为主。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媒体时代,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等的数字化是多媒体时代最基本的特点。现代图书馆拥有先进的网络、多媒体资源,也有丰富的数字化文献和多媒体实践经验,因此完全有能力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并通过对图片、声音、影像的处理建成一个可供各类研究利用的多媒体数据库,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保护和宣传。绍兴图书馆对本馆收藏的全国一百多个戏剧种类共二千多个剧目的音像制品作了专业处理,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除了永久保存外,还在本馆的网站上开辟戏曲专题,介绍有关剧种的起源,声腔特点、流布范围等,并开辟了网上视频,特别是将一些濒临消失的稀有剧种完整地呈现给读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之更大范围地向社会各界传播。进入绍兴图书馆网站,关于绍兴古桥、书法、黄酒、风俗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数据库有许多,它们图文并茂,或引经据典寻觅根源,或探幽发微穿越千古,资料丰富翔实、系统完整,对绍兴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保护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图书馆完全有能力在保护工作中结合自身优势,发挥显著作用。
〔1〕杨泽洲.刍议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大理学院学报,2007(6)
〔2〕金文坚.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7(7)
〔3〕徐进.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
〔4〕蔡光龙.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定位.图书与情报,2007(2)
〔5〕高利华.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