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俊丽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春秋时期有数百次军事行动,《左传》详细地描述了其中13次比较重要的战争。《左传》作者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记下了丰富的战争实例,力图从中探求得失成败的经验,对各次大战不同侧重面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每次战事成败原因的看法[1]。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说:“左氏极工于序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
春秋早期使用车战。当时出现左、中、右三名甲士的配置,作战时相互配合,各有侧重。车上还配有鼓和旗,以备指挥和联络。早期车战战术简单,一般双方列阵,击鼓为号,发动攻击。步兵与车兵配合作战,车兵在前冲锋陷阵,将敌军击落车下,步兵随后刺杀或俘获未死之敌。军事战争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战场都是广阔的平原地带,适合战车驰骋。战争规模的扩大,车战方式受重视,战车渐成军队的主力,步兵成为辅助兵种。
春秋时由于战乱频仍,从君主到民间都崇尚习武。一般看来,君主是否上战场,往往和这个君主是否善于戎事有关。春秋时代军事战争中的法度明确,赏罚分明,有利于形成约束。城濮之战,楚帅子玉战败自杀;鄢陵之战楚帅子反喝酒误事自杀;邲之战晋主帅荀林父战败回国,请求国君办他死罪,晋景公就想处死他,但被其他大臣劝阻;而秦晋殽之战中,秦帅孟明大败,秦穆公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2,p330]秦穆公以贪责己,没有降罪主帅孟明,后孟明奋发图强,终于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左传》中战争表现出下列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这是发动战争或防守进攻的与取胜的依据。德包含内容很多,既指国君的德行,也指国家政治修明、讲信行义,为民施恩,还指为当时人们都遵从的道德、礼仪、法度、准则,如忠、孝、信、仁、礼等等,国家有德,国君有德,军队有德,将帅有德,这样的军队往往是不可战胜的。
表现为政治清明、政通人和,有德就会强大。邲之战中晋上军将帅随武子的一番话,从国家的德行、刑罚、政务、典礼四个方面指出作战的依据。行德政、赏罚分明、百姓各守职分、乐于效命这些反映国家各方面治理情况的指标左右着战争的胜利。楚国的百姓和士兵忠于国君、上下一心;对外讨伐郑国有理有据、有威有德,处分恰当,楚国是有德的,这样的形势下,晋国攻打楚国就不会胜利。
身正则令行,身不正则令不行,上行下效,君主的行为、品德关系着政治、民风。国君讲信爱民,重仁义,公正明智就能治理好国家,百姓信任、爱戴,乐于效力,作战胜利就有保障,国君是军队的“头”,鸟无头不飞。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蒐于被庐”,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检阅,晋国建立了三军,在用人上重用才德,群臣之间,互相荐贤,相让以礼,为了国家利益超越个人私利,在晋国形成了选贤任能、爱德重才的风气,使得人尽其材。其次是教化百姓。晋文公以义、信、礼教化百姓,使百姓能明辨是非,知礼义廉耻,知爱国、忠君、敬事、守纪律,成为一支有德行,能攻坚执锐,攻城略地的铁师,从而扬威定霸。同样,在城濮之战中,敌方楚成王了解晋文公的经历,亦欲避开文公的贤能,不与之战,“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2,p301]楚成王肯定了兵书上的观点,见机行事,不与有德行的君主为敌。有德,天就会保佑他,百姓就会服从他,人不可与之战。鲁僖公十五年的之战,晋败秦胜的原因就在于晋惠公无德。他即位以后,“烝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2,p235]晋惠公赖掉给秦的酬谢,多次做对不起秦的事,背信弃义,故秦伐晋。战争前两国之间的是非曲直,两国国君有无德行,是否讲信义,已判然分明,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
这是君主政治教化的体现,士兵是军队的组成,士兵的素质决定了战斗力的强弱。士气饱满、军纪严明、训练有方、重义轻生,这样一支军队往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士兵受到教化,长幼有序,会有“士气”。城濮之战中,战前的战略谋划,晋将帅分析作战的理由均以德为凭。有德即为有理。在先轸看来,理直才能师出有名,理亏就会失去作战的意义,战争要看性质是否合“义”。掌握理,士兵就会有士气,作战就会与君王将帅一心,英勇杀敌,理直气壮,没有牢骚怨言,就有取胜的依据。城濮之战,晋师退避三舍,原因就在于晋曾受楚惠,晋文公允诺如在战场上遇见楚成王,当引师后避九十里来回避,以报楚恩。说话讲诚信,在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真这样做了。子犯说得好:“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2,p302]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就是赞扬了知恩图报,言而有信的美德。楚国士兵欲停止不追,遭主帅子玉反对,子玉逆人心而为,结果楚兵大败。
将帅是战略战术的谋划、布署、实施、指挥者,他的才德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将帅有德,士兵才会拥戴,将帅有能,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帅的素质包括才、德两方面,德要忠诚公正、法纪严明、知人善任、果决英明、身先士卒、讲信重礼。秦孟明有知耻而后勇的美德,两次失败,没有使他气馁,他“增修国政,重施于民”,“惧而增德,不可当也”,最终,孟明没有辜负秦伯对他的信任,大败晋师。楚国子玉刚愎无礼、心胸狭窄而失败;子反放纵自己,阵前喝酒误事等等,都显示了将帅德行的重要。
“礼”是规范各级等级秩序、关系的制度,从上至下均有礼仪规定。“礼”是《左传》中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线索,《左传》作者对很多人物、事件都以“礼”来考察、评判。《左传》推崇的“礼”是周礼,西周统治者用礼法维护统治秩序,《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认为,严格明晰的各项礼仪制度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制关系到百姓的民心所向、国家的安危存亡,是统治的基础。比如地位低的对尊贵者要服从,要尊敬。两国之间,使者以私人身份面见君主和卿并赠币的礼仪叫“私觌”[3],礼是维持各级统治秩序的准则,是厘定各阶层人物身份、职责的准绳,礼贯穿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遵礼即为有德行,往往受到庇祐,违礼不祥。
城濮之战中“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2,p303]战争取得了胜利。殽之战中,“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2,p328]王孙满认为秦国军队举动轻狂而骄横,轻狂无礼就缺少谋略,骄横就不注意礼节。不注意礼节就会随随便便,缺少谋略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进入险要之地还在漫不经心,必然失败。
春秋时代作战往往是摆好阵势,由大将挑战,之后双方军队对战、混战。邲之战中,双方致师、出使的大将被敌人追赶,楚将乐伯、晋将魏錡各射死一头鹿献给敌方,敌方以不再追赶,准许其逃脱,显示了春秋作战时君子重礼的风气。
齐晋鞌之战,齐车右逢丑父代君主被擒,晋主帅卻克因他勇敢地代君主去死,没有杀他,逢丑父对自己的君主忠诚,忠于职责,重礼,德行高尚,赢得了敌方统帅的尊重;卻克也是君子,重礼,以礼相待俘虏。
送敌人一头鹿就可以免遭追捕,不只大夫们之间如此,君主与敌人的将领之间如果相遇,也会上演一出阵前“尚礼”、“礼尚往来”的喜剧。在鄢陵之战中,卻至尊重敌国国君,三遇“必下”、“免胄”、“趋风”;楚共王“问之以弓”,卻至有礼有答,战场上君和臣的身份、尊和卑的区别依然是行为的准则。鄢陵之战,晋韩厥、卻至阻止手下追赶郑伯,是出于对国君的尊重,哪怕是敌人,尊贵的身份就是要尊敬的。鞌之战,晋将韩厥追上齐侯的车子,他对齐侯行阵前礼并奉上玉和酒来礼见,表现的十分谦逊。两军对峙,礼也存在,这表现了春秋时代重礼的风气,外交、军事礼仪的盛行。
战争决策者必须根据双方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做细致的分析。春秋时代,人们作战时分析作战的依据,讲究兵法策略。
邲之战中,随武子指出出兵的依据,除了知已知彼,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外,还有一条就是“兼弱攻昧”,进攻弱小、昏昧的对手是稳操胜券的不败之道。随武子的分析可谓深谙作战的道理,了解对手的强大就避开它,去攻击有取胜把握的敌人。栾武子提醒晋要看到楚王教化百姓,国政清明;要重视敌人的战备;分析敌方的外交策略等等,栾武子对战事的分析全面而有远见[4]。
用兵之道还有设点打围、突然袭击、以逸待劳、“观衅而动”等等。
公元前655年,晋伐虞之战,晋假虞道灭虢,灭虢后回军驻虞,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灭了虞国。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晋采取的战略是联络齐、秦,分裂楚曹卫联盟,对付楚,使楚陷入孤立。在战术上采取集中精锐击溃弱小,夹击敌军的办法取得胜利。晋军先击溃楚右师;狐毛率上军佯退,楚左师子西追赶,原轸、卻溱以中军横击子西,上军狐毛、狐偃夹攻子西,楚左师溃败,导致楚军大败。公元前627年,殽之战,秦战略失误,远攻伐郑未果,晋抓住作战先机在殽地埋伏,大败秦军。公元前615年,秦晋河曲之战,晋上军佐臾骈订下良策:“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秦人欲战而不得,询问投奔秦的晋谋士士会,士会知道晋军弱点,于是就针对晋军弱点来设计策略,秦国利用赵穿的弱点轻狂无谋、计较个人恩怨、不顾大局,使得晋出兵交战,最后晋原可取胜却反败,反映了晋因赵氏掌权而衰败。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中,楚胜晋败,霸主的地位落到了楚庄王手里,楚国之所以能战胜,因为国力强大,政治修明,战略战术好。伍参给楚王分析了晋国的军政情况,认为能够取胜。发现敌人的弊病,就是我方取胜的契机;针对敌方弱点来设计,就会带来先机。楚军的战车和步兵急风骤雨般扑向晋军,晋军的中军、下军由于没有准备而大溃退。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中,晋国分兵攻打楚军左右两翼,却集中三军猛扑楚王的亲兵,大败楚军。公元前555年,晋齐平阴之战中,晋人用广设疑兵的办法威吓齐军,结果齐灵公、齐军大败。其他作战方式还有诱敌深入、伪装(诈败、诈弱、诈强、诈逃)、埋伏、奇袭等手段都被使用。
《孙子兵法》是对春秋时作战经验的理论总结,把握了战争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春秋时代,由于战争规模急剧扩大,尤其大国之间的战争从春秋时期的数千乘战车作战,发展到战国时期近百万车兵、步兵、骑兵混合参战,指挥复杂多变的战争成为专门的职能,各种兵法层出不穷。各国具备丰富的军事知识,高深的军事理论和实战才能的新一代高级将领在战火中诞生[5]。
《左传》的战争思想重德、礼、仁、信,以此臧否人物、事件,以是否符合道德衡量是非,写战争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表现出作者进步的战争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