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傲雪
(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市 300131)
从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他的妇女解放思想
宋傲雪
(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市 300131)
鲁迅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同情她们的悲惨命运,深入剖析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但通过全面考察鲁迅笔下众多的妇女形象的塑造和了解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又总是感到他对探求妇女解放出路问题的悲观态度及对妇女解放问题深深的矛盾和困惑。
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悲观启蒙;男权社会
妇女解放思想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代作家相比,鲁迅常常勇敢地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男权社会加诸于女性身上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束缚进行有力的抨击,成为现代妇女解放最热心的倡导者与最坚定的支持者。但通过全面考察鲁迅笔下众多的妇女形象的塑造和了解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我们又总是感到他对探求妇女解放出路问题的悲观态度及对妇女解放问题深深的矛盾和困惑。
他笔下的许多女性形象无论是目不识丁的祥林嫂还是饱读诗书的新女性子君,她们一直都在以一种坚毅和勇敢与生活和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为解放自己和改变命运而执着地努力着,但她们最终都没能跳出牢笼,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鲁迅对这一点做了非常冷静、深入的探究。
由于“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而女性更是以做稳了奴隶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这种积淀于女性内心的奴性意识成为导致女性悲剧的深刻原因。
1.祥林嫂是其中最顽强也是最悲惨的一个。她被逼迫再嫁后寻死竟是要对那个已经死了的小她十岁的丈夫“从一而终”。她因嫁过两个男人而遭人歧视,不去反对歧视的荒谬,反而去捐门槛而表示认同。这里,奴化女性的伦理教条已成为女性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进而取代了女性自身的独立思考,从而使女性成为礼教的自觉维护者和执行者。
2.子君是高举个性解放旗帜的新女性,但她的骨子里也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她婚后要求涓生不断地温习求婚时的情景,正说明摒弃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女性依然需要一种对爱的承诺,实际上她这时已经由“我是我自己的”变成了“我是涓生的”。她从封建大家庭中挣脱出来,又萎缩到与涓生建立的小家庭当中。她没有工作,没有社会关系,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因此她离开涓生后,只有回到从前,最终走向毁灭。
鲁迅怀着启蒙的激情,企图唤醒女性,使她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非人状态,实现女性的解放。这是“五四”启蒙主义的宗旨,也是鲁迅对女性命运思考的理性把握。
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态度是悲观的,他的思想是矛盾而困惑的。
1.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虽然经过了顽强的抗争,但结局总是悲惨的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1)祥林嫂一次又一次地逃跑、忍受,最终还是在赎罪无望中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最后在一片祝福声中凄凉地死去;(2)子君那样勇敢而坚决地离开封建家庭和涓生在一起,最终也不过又回到从前,在无爱的人间悲凉地逝去;(3)爱姑的离婚闹了个天翻地覆,但结果不外乎两样:离了婚,她将被舆论和礼教毁灭;不离婚,她也将被丈夫奴役……这样,鲁迅笔下的女性实际上走着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无论挣扎与否结果都是死路一条!这显然与五四时期其他作家总是展示给女性启蒙对象以幸福光明前景完全不同。这就是鲁迅独特的“悲观启蒙”。他所能给予启蒙对象的只是一枚苦果,这显示出鲁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一种基本认知。
2.鲁迅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女性解放的代言人,但作为男权社会中的一员,一些传统观念是他无法摆脱的,而这些传统观念也加重了他在妇女解放出路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
德国一位老舍研究者曾分析道“开始时他们尖锐地批评对妇女的压迫和仇视 ,然而不久,读者就看出了,叙述者的想法和观念依然是传统的想法和观念。……这样的判断不仅适合于老舍小说中的叙事者形象,同时也适合于文学家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叙事者。……他们看出了所在制度的缺陷,甚至也认识到了需要改革,但他们却又是那个制度的一部分并从中得到好处。正因如此,他们便不可能与那个制度的牺牲者完全站在一起。”
首先,从叙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伤逝》,就不难看出这一矛盾。
(1)《伤逝》是“涓生的手记”,叙述者是涓生,这并不是一个客观叙述。文章一开始他就忏悔到:“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但随着叙事的展开,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在为自己开脱罪责,“我”的自我分辩表明,子君之死是由社会与她自身的原因所致,叙述者自身的矛盾无形中让读者对他叙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况且鲁迅让涓生叙述子君,“子君的一切是非曲直人们只能从涓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获得,子君被剥夺了言说、陈述、辩解的权力,一切只能听凭涓生这个男性的裁决,这样作者能否保证子君没有被涓生这位男性误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叙述者的安排在性别上是不平等的。
(2)根据涓生本人的叙述,一样能够捕捉到涓生的男权意识对子君的摧残。子君和涓生虽是自由恋爱,但在精神上他们并不平等。涓生和子君的关系无疑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在子君面前,他总是更深刻地洞悉了爱情的要义与人生的真谛,而子君从开始和他交谈到结婚后聆听他教诲,到最终沉默不言,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在家庭生活中又表现为人格上的不平等。结婚之后,没有职业的子君只好象历代传统的女子一样操持家务,当起贤妻良母,对此,涓生不但不理解,还总是感到不满。
著名评论家李长之先生在谈到鲁迅与涓生之间的关系时说“这篇托名为涓生的手记,就是作者自己,因为,那个性,是明确的鲁迅的个性故。”当然,叙述者与作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但作为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代言人,叙述者在观念意识上不能不受到作者的影响与限制。
其次,这种矛盾还体现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关于妇女解放》等文中,着重强调妇女经济地位的获得是女性觉醒、家庭与社会地位的基本前提,但在实际生活中,他自己也未能做到这一点。他与许广平是真正的自由结合,许广平是一位知识女性,但她也并没有获得鲁迅所说的经济地位与自由权利。她除了忙于家务琐事就是作鲁迅的助手。她自己这样说过:“我私意除了帮助他些琐务外,自己应当有正当职业,再三设法,将要成功,但是被他反对了好几次。”由此她借用一位朋友的话这样总结道:“尽管在社会上大吹男女平等,要女人出来谋生,经济独立,一到自己的女人,就什么都两样了。”
鲁迅一直关注妇女解放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家也没有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这也更证明了社会解放之于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社会解放这一前提,鲁迅也不可能找出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其实,从鲁迅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的描写中,我们是很难找到一个妇女解放的成功典范的,甚至于他的家庭生活中也没有真正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既然这样,那么鲁迅不断探求妇女解放的意义又如何呢?这从他的散文诗《希望》一文中可略窥一二:“希望,希望,用这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面对无边的黑夜,鲁迅产生了“冀于将来有万一之希望”和“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辩证思想。这种“绝望的抗战”精神成为鲁迅“悲观启蒙”的基本精神。在鲁迅看来,这种探求也许还蕴藏着对于将来的哪怕极微弱的“希望”。所以,这种矛盾和困惑正体现了作为先觉者的鲁迅生当那个年代的智者的清醒和清醒者的痛苦,也蕴涵着鲁迅对女性解放前景和道路的深沉思虑。
[1]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王铁仙.中国现代文学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俊才.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李欧梵,译者尹慧珉.铁屋中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章新建.论鲁迅与妇女——为纪念鲁迅诞生121周年而作[J].黄山学院学报,2002,(4).
[7]李明军.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祥林嫂与子君之比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Viewing Lu Xun’s Thoughts on Women’s Emancipation from Female Images in his Works
SONG Ao-xue
(Tianjin Hongqiao District Staf f and Workers University,Tianjin 300131 China)
Lu Xun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Chinese women’s emancipation.He sym2 pathized with their miserable fates and deeply analyzed the social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ir tragic fates.However,by reading various female images in his works and understanding his own life experiences,the readers can always feel his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problem of finding out the way of women’s e2 mancipation and his deep contradiction and perplexity on the problem of women’s emancipation.
Lu Xun;female image;women’s emancipation;pessimistic enlightenment;male-dom2 inated society
I06
A
1673-582X(2010)03-0134-03
2009-12-18
宋傲雪(1975-),女,天津市人,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讲师 ,学士学位,从事应用文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