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课程互动交往模式教学目标的确立

2010-03-22 14:06:22朱永杰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基础性课程目标室内设计

朱永杰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34)

《室内设计》课程互动交往模式教学目标的确立

朱永杰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34)

通过确定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原则,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的原则,确立适用于本课程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原则;模式设计

国内:室内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室内设计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四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点数量分别为76、235、109、90,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5693、45159、22331、14459。也就是说这门课程对于建筑设计类专业有着广泛的影响,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这个典型样本,展开本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工作。

国外:国外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更多的倾向于视觉传达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与国内高职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差异,可复制性不高。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室内设计》课程互动协作教学模式研究内容包括:学生自主思维方式的建立;学生自主创作思想获得的途径;室内设计创作活动的规律性;教学模式的归纳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空间建构和表现技巧;如何实现技术要求与体现个性设计特色的结合;互动协作学习模式的本质、特征、要素、条件及实施步骤。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和素质。

一、《室内设计》课程目标的确立

经分析我们得出如下五条原则:

1.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原则

个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以个体发展为基础。课程目标的制定在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方面应充分考虑两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是由具有个人需要的成员组成的,承认个体在社会中所承担的社会权利,反对片面地强调个体对适应社会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的性质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只把社会看作是个体的简单集合,反对只承认社会要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服务,把个体凌驾于社会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社会需求与个体需要在课程目标里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内在构成,为此,我们着重分析了两方面内容:

(1)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居室美化的追求越来越迫切,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的专业技术人员去满足这种需求。现有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的前苏联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教授,不注重人性的个性发展。

(2)学生需要。高职学生从本质上讲个人能力不一定很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他们被不断的择优筛选出来抛弃掉,学习的热情,独有的创造力在一次次择优中被无情的抹杀掉了,留给他们的是心理的阴影与创伤,他们留下的就是一个标牌你能力不行。他们是需要被肯定需要被承认一个群体。我们的教学目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现状制定的。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转变传统的“要我学”观念,引导学生向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方向学习,使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两者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2.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树立课程目标的层次性意识,将课程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个层次。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显著特征。课程目标的制定首先应当注重基础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旨在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养成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我们设定的基础性目标是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应用简单的空间设计方法,满足基本的实际工作需要这是面向所有学生,是统一和最低限度的,要求全体学生普遍都能达到。

我们制定发展性目标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着眼,以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为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是多元、开放和灵活的,不对全体学生作统一要求。我们制定的发展性目标是结合企业工作特征,熟练掌握空间设计方法,可以不断地发展自己掌握新知识和新认识迅速地融合进去,拓展和延伸基础性目标。

3.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目标既要适应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将目标定的适应和超越两者辩证地结合接来。目标的适应性意味着课程的设置要立足于社会的现实,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建立贴近社会现实的课程系列应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忽视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是我国课程设置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正是对社会需求现状的分析我们制定了针对社会需求的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目标。

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现实的超越。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就学生层面而言,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起点,我们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爱玩不想学习理论知识这样的基础和起点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知识渊博又要寓教于乐吸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最好的切入点。

所以,我们制定了以模型制作为主线的课程,它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让学生爱玩的特征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模型的制作运用准确地估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发展潜能反映学生的发展素质,才有可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4.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目标的表述通常包括内容和行为结果两个维度,这是通用的“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不过,行为目标也有自身的不足,不能涵盖所有的教育内容,如人的情意因素、个性品质等隐性或生成性目标都不是这一表述方式所能概括的。因此,本课程编制在目标行为化的基础上,特别关注教育过程中的那些隐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即过程性目标)。实际上,我国对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长期满足于课程编制的“传统模式”,无论是以“行为目标”来详细界定学生的结果,还是关注过程性目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定的方向。

5.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的原则

学科的教育功能包括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和学科的特殊教育功能两方面。学科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具备或者较弱的教育功能。它不但表现在对本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功用上,还表现在对非本领域专业人才和一般社会成员的特殊培养功用上。课程整体功能是建立在所有课程都能恰当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并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整体性之上的。片面地强调个别学科的功能,会影响课程整体的功能,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我们注重发挥本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的统一性。基于零专业基础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由简入繁,从简单的居住空间宿舍做起,渐进式的展开,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很顺利的开始学习。即满足了特殊功能培养的需要有兼顾了一般的教育功能。

二、可操作模式及实施方案

在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如下方案:课程目标对学生发展所作的规定必须转化为课程结构才能得以体现和贯彻,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便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同样,课程结构也是对课程目标的充分反映,在课程结构中可以折射出课程目标的要旨,体现教育者的教育意图。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课程结构的确定过程及其最终形态。比如,如果坚持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那么课程体系中的学科课程所占的比重将大大增加;如果若遵从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那么课程体系中的活动课程以及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将会大大增加。因此,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确定课程结构的基本导向,课程结构的确立需要充分重视课程目标的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且有多种价值取向存在。

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初步分析,我们基本确定了课程的切入点,即强调动手能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发展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为最终目标制定具有较强可操作的程序。本学科的基础性在于要让每个学生通过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空间设计方法 ,基本适应简单的专业工作。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往往被忽视 ,这就造成了日后很多需要形象思维的领域国人很难站到前沿领域,比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艺术。模型制作的好处就是从零开始,让学生回到儿童时期的搭积木阶段,在简单的搭建过程中领悟空间的实质。同时了解了空间建构的本质特征。在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风格。即突出本学科的特殊功能性,让学生在新的模式里尽情的展示自我。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智力上来讲,并不弱于本科院校的学生,那他们为什么成绩有着如此大的差距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不适应现有教学体系中的现有教学模式,他们充当了这种模式的牺牲品。在原有教学模式不停的择优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学习热性被无情的抹杀掉了,正是这样的一种现状,高职院校的方向,是要让孩子们建立自信,要让他们重新站起来,作一个有十足的热情去改变自己人生的人。我们找到的切入点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动手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促进学生在学中玩,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根据这样的方针,我们重新设计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评价体系,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动手为主讨论为辅,跨专业协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简单的互动型活动中累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经验,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成为可用之材。

[1]陈立强.教学交往模式研究[J].科技咨询,2008,(3).

[2]朱永杰.建筑类高职院校装饰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导报,2008,(6).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学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陈晓冬.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性推进[J].职业教育,2003,(1).

Establishing the Teaching Target of Mutual Communicating Pattern for Course of Interior Design

ZHU Yong-jie
(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Tianjin 300134 China)

The teaching target which is operable and suitable for the course of Interior Design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as the unity of social needs and students’individual needs,that of the basis and the development,that of the adaptability and the transcendentality,that of the extrinsic nature and the process property,and that of the special function and the whole function of the subject.

teaching target;principle;pattern design

G712

A

1673-582X(2010)03-0055-03

2009-12-20

朱永杰(1978-),天津市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装饰教研室,助教,从事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基础性课程目标室内设计
陈奕含室内设计作品
大众文艺(2023年9期)2023-05-17 23:56:00
室内设计作品
室内设计作品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山西财税(2021年4期)2021-07-15 08:40:52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8:16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上海建材(2017年2期)2017-07-21 14:02:10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移动通信(2015年18期)2015-08-24 07: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