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7)
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越来越突出,信息公平问题已成为信息社会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在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拥有了发展的先机。营造一个公平的信息环境,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获取信息,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图书馆是知识信息收藏中心,具有公益性,是政府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一个平台,是缩小信息贫富差距,实现知识和社会性公平获取、公平享有的重要渠道。提倡“以人为本、普遍服务”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图书馆理应成为促进社会信息公平的实践者。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公平,是指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都能够公平地获得各种权利和机会,包括公平地享有社会文化资源、文明成果和信息[1]。
信息公平是指人们在信息获取机会、信息获取手段、信息的分配及应用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信息公平问题,本质上就是信息活动主体(一个群体或个体)之间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信息资源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平衡与对等状态。由于信息活动主体受政治、经济、技术、生理、能力、传统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获取和信息分配的公平实现出现重重障碍。突破信息公平的障碍,构建信息公平的社会环境,是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和谐信息社会的本质要求[2]。
信息资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共享性,即它可以重复使用,不会因为一人的使用而影响其他利用者的利益。从一般理论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人都有权利或有资格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信息资源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3]。
现代社会的信息公平问题,是在人们对数字鸿沟与信息弱势群体的关注下引发的。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信息贫富悬殊状态。信息分配难以保障以招致信息利益受损的社会群体即视为信息弱势群体,具体说就是在使用信息设备、利用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服务以及在信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上处于劣势的群体,主要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因素造成的那些不懂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不能平等地获取网络信息的群体。这一群体包括一部分身体健康、经济富有但不懂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人群[4]。在高校,信息弱势群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高校离退休人员;二是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弱势学生群体是指在大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及能力、素质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三是残疾学生群体。这些身体有缺陷的残疾学生,由于自卑,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造成信息闭塞[5]。
数字鸿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之间的鸿沟,其实质在于它揭示了信息时代的社会公正问题,而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不仅在于拥有信息和信息设备的数量,更在于拥有对信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将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主动承担起在消除信息鸿沟、缓解社会矛盾、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权利、消除信息歧视、提高用户综合素质、培养用户的生存发展能力的作用,承担起维护信息公平的职能。
许多院校图书馆由于资金短缺,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严重投入不足问题,无法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有的高校图书馆只重视纸质文献资源的收藏,而忽视其他载体文献资源的建设。“211工程”院校与地方院校之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设备投入极不均衡,信息资源建设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平等是图书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不平等的信息消费歧视问题,把用户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管理,规定不同类型用户的借阅册数,规定某些资料只有特定的用户才能借阅,例如:用户只能在图书馆内复印文献;图书采购很少征求学生用户意见;利用电子阅览室需付费等。同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免费利用相比,用户不能充分利用电子文献资源,这严重影响了文献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加剧了用户之间的数字鸿沟。由于图书馆许多服务项目和设备技术是专业化的,用户难以掌握图书馆的内部业务流程和操作技术,这也严重阻碍了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平性。
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往往是出于加强对软硬环境和文献管理的目的而制定的,限制了用户享受信息服务的权利。例如:借阅规定中有不少限制用户借阅的条款,允许外借数量太少,借书期限不合理,阅览室不准带书包、笔记本电脑等。这些均与每个用户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和获取所需信息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以人为本”没有得到实际体现。
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服务器配置低,磁盘存储空间小,可扩展性、兼容性差,无法满足各种数字资源配置的要求;有些图书馆计算机终端严重不足,档次低,运行速度慢,稳定性差;有些图书馆甚至还未建立电子阅览室,许多业务部门甚至缺乏必要的自动化设备[7]。
21世纪的今天,网络技术已应用到各个领域,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加上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在信息传播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数字图书馆要求电脑使用技术较高,有些用户须经过培训才能使用先进设备,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广大用户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图书馆普通用户,特别是信息弱势人群难以享受到技术进步和国家巨额投资带来的信息利益,不少图书馆的“数字服务”项目甚至在加大社会的“数字鸿沟”。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只有高素质的馆员才能为用户提供公平服务。部分馆员对待用户所采取的态度不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热情,致使他们不愿意同馆员进行更深的沟通和交流,这就使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如果图书馆加强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对用户及时提供可行性的指导,不仅节约了他们的时间,而且还提高了用户对图书馆员的信任度。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保证不同层次用户需求。在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方面,图书馆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文献购置数量。同时要拓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范围,强化各种图书馆联盟在文献资源建设、电子资源集团采购、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等方面的功能,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8]。图书馆要根据用户需求,加强对文献深层次的加工、开发,为用户提供多载体文献,让用户充分地利用文献信息,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获取机会,为信息公平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4.2.1 普遍服务
中国图书馆学会于2008年10月发布了 《图书馆服务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有关普遍服务的内涵解读是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9]。图书馆普遍服务就是通过图书馆全面开放,真正引领读者从事科研与学习,为读者提供文献与人力资源保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每一个读者的信息素质。普遍服务是保障用户文化权利,满足用户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4.2.2 “以人为本”服务
《宣言》指出:“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用户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信息弱势群体在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及能力素质提高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临许多困难,亟需社会的扶持与帮助,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体现图书馆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发展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提高用户生活质量的根本保证。
4.2.3 免费服务
图书馆的有偿服务项目,是图书馆平等精神的历史缺失,无疑违背了图书馆的公平服务原则,加大了用户之间的数字鸿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要求图书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高校图书馆应在国家及院校资金扶持下,逐步实现全面免费服务。对于信息弱势群体,图书馆需要帮助他们无差别享受阅读的机会。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理应担负起社会教育的义务。
4.2.4 多种服务
图书馆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用户提供电子邮件传递、网络交谈、信息检索等众多的功能,使任何地方的用户都可以从网上获得所需的信息。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完善的咨询服务窗口,开展定题检索和最新文献报道等信息服务工作,从多角度为用户提供二、三次文献服务,做到随时随地提供用户所期望的服务。
1989年,美国著名信息能力研究专家Patricia s.Breivik博士将信息能力定义为 “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及准确定位、评价并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一个人的信息能力往往用信息素养来衡量,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l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一个人即使拥有信息权利和信息机会,但没能力去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再有价值的信息都会在他们面前“溜走”。通过对主体信息能力的培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查寻信息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平等[10]。
在当今社会,不同个体的文化素质、经济水平、环境条件、信息能力等诸多方面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因此,信息弱势群体的存在也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尤其是高校信息弱势群体都应通过对知识信息的利用来促进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这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11]。
提高用户的信息技能和意识,是消除信息鸿沟、促进信息公平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信息教育机构,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开展信息技能和意识培养的社会责任。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信息弱势群体的特点,加强弱势群体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为弱势用户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针对他们所关心的热点和疑难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等,让他们及时了解时事动态、知识信息。对信息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免费信息素质教育,如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及相关实用技术培训,向用户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服务,提供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应用光盘和各种中、英文打字及计算机应用学习软件,使他们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开展一些专业等级考试培训,通过数据库和网上信息检索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帮助他们获取知识信息、掌握生存技能、增强自我完善能力。建立弱势用户信息库,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为弱势群体提供获取知识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这样不仅实现了社会知识公平,也是图书馆公益性职能的最好体现。
“图书馆新五定律”的提出者戈曼指出:“图书馆员应该保证所记录的知识都能够被自由地检索、服务,都能被利用,而不因用户的经费不足或技术水平不高而设置障碍。”
《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相关解释中提到,图书馆员具有真诚服务读者的职业态度,同时又能为读者提供文明、热情、便捷的图书馆服务,而且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服务主动适应需求,这样的图书馆服务,就是最好的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读者有接受最好的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图书馆员有提供最好的图书馆服务的义务。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其直接接触的是各种层次的高校学生及教师,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用文明礼貌的语言,更好地为师生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随着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用户对馆员提供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馆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与时俱进,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行动。同时,馆员应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平等服务观,强化信息公平的理念,尊重人的信息权利,加强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图书馆的作用正是在改善弱势群体知识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用户可以在图书馆里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社会竞争能力,从社会的弱势群体中走出来[12-16]。
综上所述,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它既要依靠现代图书馆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也要依靠广大图书馆人对图书馆精神的不懈追求。只要图书馆人齐心协力,图书馆一定能够在实现社会信息公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云凤羽.浅论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90-92.
[2]王丙炎,梁新华.基于信息公平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J].情报杂志,2008(4):143-144,147.
[3]沈光亮.论信息公平与知识自由[J].图书馆,2008(5):15-17,34.
[4]谢倩虹,石德万,朱丽珍.信息社会中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及其援助[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5):54-56.
[5]康文梅.论高校图书馆对校内“信息弱势群体”的服务[J].职业时空,2007(20):57-58.
[6]唐曙南.弥合数字鸿沟,保障信息公平——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J].现代情报,2008(6):151-153.
[7]宗红侠.对院校图书馆促进信息公平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8):119-120.
[8]贾鹏翎.图书馆在维护信息公平中的作用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52-153.
[9]范并思.图书馆服务的行业承诺[J].图书馆建设,2008(10):2-5.
[10]刘传玺,周秀会,董真.信息平等的实现途径[J].情报科学,2008(3):359-363.
[11]李宝珍.信息公平与知识自由[J].图书馆建设,2008(6):36-39.
[12]吴彩凤.和谐社会中的信息公平与公共图书馆服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2):56-57,79.
[13]沈光亮.图书馆平等服务的伦理审视 [J].图书馆论坛,2008(3):1-4.
[14]石德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8(11):75-77,21.
[15]王博,尹静.国外学术界对信息分化问题的关注及图书馆的责任[J].图书与情报,2009(1):61-63,77.
[16]兰小媛.信息公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