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2010-03-22 09:34张小芳
图书馆学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据库

张小芳

(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重庆 永川 40216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拥有先进技术、设备、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图书馆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程,是图书馆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1 图书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

1.1 国外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数字化技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已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为未来的“文化内容”市场竞争奠定新的基础,以促进国家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推行“美国记忆”计划,对图书馆内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片等典藏品进行数字化,并编辑成历史文化传承的主题产品。199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将该馆收藏的艺术精品和分散在法国各地的古书艺术插页用彩色、高分辨率扫描仪录入光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启动“世界的记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为永久性地保存文化遗产,也为公众最大限度地享有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2002年,欧盟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2002~2006年第6次框架项目中的最优先项目,投入7000万欧元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旨在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改善对文化遗产的利用。

1.2 国内概况

随着世界各国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视,我国政府于1996年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了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尤其是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2003年首都图书馆建设的“北京记忆”大型图文数据库,是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的“世界记忆”、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建设的“美国记忆”之后的第三大记忆。也是首图开发的高定位、高质量、高水准的大型历史文献多媒体数据库及网站。它是以近百年馆藏为依托的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性网站,2007年面向公众开通。网站通过适用的技术手段保护北京文献遗产,使之能为国际间广大公众利用,并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对地方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些具有世界意义的地方文献的认识。2006年12月成都图书馆率先建成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把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天府之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方便读者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查询。2007年浙江省图书馆在省文化厅的领导下开始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资料库、网络服务平台和数据库的建设。

2 图书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再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指现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与人本身密不可分的、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比如能唱某种特殊歌曲的歌手、讲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老人、懂得某种特殊手工艺的老艺人等,他们的去世将直接导致这类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活的载体,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具有叙事场景重现和传播个体的零散性、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而传统的保护手段已无法满足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如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再现。因此图书馆应采用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数字化,这样既使得这些濒临消失的非遗资源永久保存和原貌再现,又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馆藏资源。

2.2 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和交流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的载体主要是硬盘或者光盘。使用硬盘或光盘作为非物质文化资料的载体,不但在保存时节省了物理空间,而且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方便、迅速地进行检索、调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在馆际间乃至通过互联网在全球的资源共享和交流。

2.3 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水平

图书馆通过构建强大的网络数字资源库,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手段,使浏览者跨越地域限制,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非物质文化的熏陶。同时为研究者提供便利,通过搜索引擎轻松查阅相关资料,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而且节约研究成本,拓展保护思路,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整体水平。

2.4 有利于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视频、音频及虚拟场景动画等数据库资源,可以直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多、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从数据库中直接提取。同时,通过网络数字资源库的大范围宣传,推动了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2]

3 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3.1 运用现代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现有的数字信息技术(如数码拍摄;扫描;数字录音、摄像;虚拟现实;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制作与存储,建立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数据库,并配有强大的搜索引擎,实现数字化再现。图书馆可利用以下新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3.1.1 数字化录音及录像技术

数字化的录音录像技术主要采用先进的数字记录设备,包括硬盘录音机、数字音频工作站DAW、数字化硬盘录像机等。与传统的磁带或胶片式录音录像设备相比,数字化设备的收音效果更好,图像更加清晰,而且记录的数据便于后期加工。更为重要的是,以数据的方式进行保存更利于长久存放。如贵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刻道和苗族古歌可以采用数字化录音技术并与搜集整理的歌词文本进行配套保存,将会是一种很有效的保护方法。由于数字化录像技术可以清晰地记录画面和声音,而且记录的数据是以硬盘的方式保存,因此对于演出曲目量多、演员服饰种类多、场面大的传统戏剧,可以用数字化录像的方式进行保存。[3]对于苗族蜡染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等工艺复杂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可以用数字化录像技术进行记录保护。

3.1.2 数字化图案数据库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数字化图案数据库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是指对图案进行录制,将它们保存于计算机中,建立原始图案数据库。提取所存图案的共有特点和色彩搭配样式,使用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4]江苏的民间美术,例如苏绣和南京剪纸,它们拥有大量的图案花样,而且颜色搭配独特,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图书馆可以利用建立图案数据库的办法来对这些民间美术进行保存,而且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图案式样的再创作。

3.1.3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隶属于幻影成像技术。幻影成像技术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将立体电视的视频、动画等画面经过两次反射形成“幻影”,通过特定的显示设备进行播放,与实际的场景匹配,进行较好的吻合,并利用人的错觉产生逼真的视觉效果。该系统通过配上声音、灯光、模型等,使得展示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这种技术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前期采集和场地支持,利用它可以对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类等规模较大的集会进行全方位的录制,[5]例如,重庆市地区的铜梁龙舞、北泉板凳龙、摆手舞等传统舞蹈都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得到较好的保存和再现。

3.1.4 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

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的核心是保护各种重要舞蹈文化的视觉效果与声频,并将数字化的相关舞蹈动作与音频等做成动作和音频库,进而开发出基于动作库的舞蹈编排系统和声音驱动的智能舞蹈编排系统。[6]如贵州省的各少数民族舞蹈和音乐,都可以用数字化舞蹈编排和声音驱动程序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3.2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既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核心和根本。

3.2.1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各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同时,将及时地反映本国政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规、政策以及学术机构和保护机构的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为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者正确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7]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建设现已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关注的焦点。如2006年12月,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蜀风雅韵”在成都图书馆正式建成。目前,该网站收集的批量图片和影音资料的数字化容量已达500GB,川剧和蜀派古琴的音、视频文化355部,是目前互联网上公布此类资源最多最全的网站。成都图书馆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各级各类图书馆尤其是地方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地特色,加强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联系与沟通,获取更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

3.2.2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是建立在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的,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各地方图书馆可根据本馆所处地理环境,参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档案馆、艺术馆、博物馆等知识机构及有关专家、传承人等的协助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专题数据库。如云南省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中设有“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内容主要介绍纳西族东巴画。自贡市图书馆地方文化数据库中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库,内容有富顺豆花工艺流程、自贡扎染、自贡扎染部分作品照片,富顺豆花、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动态信息等,为学习、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3.2.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把馆藏非遗资源数字化,还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此软件需要具备4大系统:[8]①信息输入系统。该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需要输入的电子资料和电子目录;各市区相关非遗项目,通过调用后台数据库模块,使数据分门别类存入系统。②管理存储系统。该系统功能包括非遗资源的著录标引、动态管理、数字化管理。③信息检索系统。该系统功能包括非遗相关资源的输入、借阅、检索、信息资源加工、编排等,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④后台管理系统。主要是由系统管理员操作,来完成整个系统的日常维护、调整、目录归并、数据库备份等工作。

3.2.4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统

该系统能够综合各种多媒体信息,在虚拟场景中混合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及虚拟场景的混合模型并进行协调展示,实现对工艺流程的详细表达、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物品的选择展示、民间艺人档案、传播传承方式、民艺品原材料及民间生活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的再现交互功能。如国家遗产名录中的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系统让人们得到详尽的了解。同时,所建立的展示系统能够在任何具有多媒体展示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现场展示与宣传,供人们学习和查阅。

4 结语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工作要做。对于图书馆而言,既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次机遇和挑战。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书馆保存文化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图书馆的数字化保护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1] 张红灵.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四川大学学报,2008(1).

[2] 裴张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3] 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4).

[4] 彭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J].档案与建设,2009(1).

[5] 马圳联.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5).

[6]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1).

[7] 彭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

[8] 罗敏.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探析[J].四川戏剧,2009(4).

[9]王纪坤,刘晶红.寻根问祖,薪火相传——从文化寻根思潮探析谱牒文献的社会文化价值[J].图书与情报,2009(5).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据库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数据库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