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华 张鹏翔
(佳木斯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以下简称《评估指标》)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修订而成的。《评估指标》对现代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对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定;对图书馆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调整作业流程、改变管理方法的规定;对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的有关规定等等。《评估指标》中无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还是三级指标都是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设立的,是现代高校图书馆事业的管理依据和指导方针。
《规程》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评估指标》是对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进行评价和测定的“尺子”,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正确引导和促进高校图书馆向更高、更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向更高、更广的层次发展。只有深入解读分析《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评估所要求的标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目标才能明确,任务导向才能清晰。《评估指标》对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地位、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加强科学化管理、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加大办馆经费投入力度等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具体到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这一问题上,《评估指标》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也起着毋庸置疑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图书馆资源建设理念、内涵及运作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评估指标》的产生,不仅能够从整体上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增加文献资源的数量,提高文献资源的质量,还能促进特色馆藏资源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其积极作用不可小觑。
《评估指标》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起着全面而统一的指导作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评估指标》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下去,从而实现馆藏资源整体化的长远发展,形成更加完备的文献保障体系。具体说来,《评估指标》要求高校图书馆完善文献资源整体建设方案,以利于文献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正如《规程》第10条指出的那样:“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在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时既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面了解本校的办学宗旨及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本校的专业设置及其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又要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对学校各专业、学科之间文献资源分配比例之间的关系;还要权衡好虚拟馆藏和传统馆藏、资源数量和质量、文献资源结构与种类之间的关系。此外,馆藏资源建设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不注重对高校自身专业和重点特色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评估指标》的产生,有助于图书馆建立一套结构严谨而科学的规划方案,有助于促进馆藏文献资源整体建设方案的完善。
按《评估指标》要求,高校图书馆的生均文献册数为100册、近5年生均年购新书量为5∶4∶3,这就在客观上促使高校图书馆要加快文献资源数量的建设。事实上,近年来各高校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图书馆通过各种渠道,如加大文献购置费、号召师生捐书等途径,在文献的数量上已基本达到《评估指标》的要求。但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不能忽视质量,文献资源建设应以《评估指标》为依据,以文献质量为保证。馆藏文献的质量包括内容质量、构成质量和使用质量3个部分,其中,使用质量是重中之重,提高使用质量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图书馆以人为本、藏以致用的服务宗旨。而《评估指标》的存在,正促使着高校图书馆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发展之路,即建设馆藏资源应在结合本校读者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科研计划及学科发展动态,既要考虑文献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学术参考价值,还要符合科学的馆藏结构和整体布局;既要有教学参考类、重点学科类等围绕教学科研的学术性文献资源,还要有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普及性课外读物;既要有一般专业的文献资源,还要有针对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只有在保证文献数量的同时把握好文献质量,才能真正符合《评估指标》的要求。可见,《评估指标》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增加文献资源的数量,还可以促进文献资源质量的提升。
《评估指标》B31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有特色文献,《规程》第10条指出:“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注意收藏本校的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近年来,各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点以及特色重点学科,同时也具备不同的地方特色。根据《评估指标》的要求,高校图书馆需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系统而有序地建立本馆独特的核心馆藏体系。
以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为例,近年来,该馆为适应佳木斯大学的发展,同时也为区域发展建设服务,充分利用本馆信息资源开发建立了一系列的特色数据库,如:佳木斯地区鳞翅目标本数据库、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佳木斯大学脑瘫文献数据库、佳木斯大学专家数据库、佳木斯大学CT影像数据库、佳木斯大学图书馆学术论坛数据库、佳木斯大学优秀本科学位论文数据库、佳木斯大学教学课件数据库、佳木斯大学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等等,加快了该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为佳木斯大学的发展及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文献资源特色化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和优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和体系,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出本馆的资源特色,提高高校的特色办学水平,为高校特色办学创造有利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这正是《评估指标》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必能助力于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是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实体资源。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建设已与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有很大不同。《评估指标》在一级指标B“文献资源建设”中要求:“要有一般文献、特色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要有自建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等”,即《规程》中所要求的:“要制订文献资源建设方案,在文献采集中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
电子出版物具有高密度存储、便于检索等优势,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收藏对象。近年来,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在保证印刷型文献数量的基础上,也大力购买电子文献资源,进行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开发,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已成为当今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主流。许多图书馆用于引进电子文献的经费超过了纸质文献的经费,达到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近几年,佳木斯大学图书馆相继引进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读秀知识库、搜吧超级资源门户、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商业数据库、Elsevier电子期刊全文、ovid数据库(LWW)等等。电子文献计入馆藏数可以使图书馆在经费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藏书结构、使用效果和读者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购买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的比例,有利于优化馆藏结构,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进程。这一进程的推进,与《评估指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办馆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对图书馆资源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和工作水平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因此,高校图书馆要认真分析和解读《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抓好图书馆资源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推动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Z].教高[2002]3号,2002-02-2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Z],2002.
[3] 邓灵斌,东方.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3(7):112-116.
[4] 黄银菊.高校教学评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J].科技信息,2006(10):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