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图书馆评估的综述与思考——以深圳市基层图书馆评估为例

2010-03-22 09:15深圳图书馆广东深圳518036
图书馆建设 2010年6期
关键词:深圳市复查评估

王 洋 (深圳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36)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6年的道路,经过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推进和支持,“图书馆之城”建设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深圳市共有628座公共图书馆,其中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6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19座基层图书馆(其中社区图书馆552座,街道图书馆67座)。如果不包括社区图书馆(室),深圳市共有公共图书馆76座,根据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安排,若以2009年年末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888万人以内计算[1],深圳市已达到每11.6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6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的水平。面对日益发展的基层图书馆网络,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以下简称文体局)高度重视基层图书馆的评估工作,每年由局领导亲自带队到基层进行检查评估,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进行审核,对通过评估的基层馆给予适当奖励,对不合格的基层图书馆则要求整改,以评促建的工作大大规范、促进了深圳市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 评估的基本概况

自深圳市基层图书馆评估工作实施以来,一直以2005年深圳市文化局制定的《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达标标准》与《深圳市街道图书馆定级标准》为依据。但是,通过上一年的评估工作已经发现:目前沿用的基层图书馆评估标准中的某些指标设置已经跟不上基层图书馆快速发展的现状。因此,为配合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实施,更好地推进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完善全市基层图书馆建设及服务,让公共图书馆服务更切合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深圳市文体局组织专家对原有《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达标标准》与《深圳市街道图书馆定级标准》进行修订合并,参照国家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项目,结合深圳市多年的街道、镇以及社区、村等图书馆的建设与评估定级实际拟出《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室)达标定级评估标准》[2],用于此后每年一度的深圳市基层图书馆评估,并在评分标准与因素中尽量考虑与以往评估标准的衔接。

依据新出台的《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室)达标定级评估标准》(深文〔2009〕148号),2009年12月10-14日,深圳市文体局组织了由市、区图书馆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了为期5天的2009年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室)达标定级评估工作和达标图书馆抽查工作。参与2009年度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室)达标定级评估的基层图书馆共有12家,其中7家申报三级馆,3家申报二级馆,2家申报达标图书馆。通过申报馆的自查分、评委初评分及最后的复评分,初步评定6家基层图书馆通过评估,6家需进行整改后再复评。同时,为了真实了解已达标定级基层图书馆的运转现状,深圳市文体局还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突击复查,对深圳市12家基层图书馆进行了检查,现场给予肯定或指出存在问题。

本次评估经历了筹划、准备、评估、总结等几个阶段,评估小组制订了详细的评估安排和评估达标准备注意事项,由文化局领导带队的评估委员会亲临现场进行评估。评估委员会秉承公平、公正、真实的原则,采用查看汇报材料、抽查并核对数据、问询及现场调查等方式,对12家参评馆及12家复查馆进行了细致、全面考察,并依据《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室)达标定级评估标准》逐项核实评估条件,对接受检查的各基层图书馆从办馆条件、基础业务建设、读者服务工作及管理工作四大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和评估,使得本次评估的质量得到保证。参与评估的各馆都认真准备了评估材料,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各区、街道领导也对本次评估定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从而保证了本次评估定级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体的评估程序如下:(1)参与评估定级的各个馆首先按照《深圳市街道图书馆定级标准》和《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达标标准》做好准备,进行自评打分;(2)评估委员会根据评估标准进行现场检测并打分;(3)评估委员会开会总结,对检查情况进行逐项讨论,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确定最后所得分数。(4)评估委员会向被评馆所在区馆领导通报评估结果,肯定成绩,提出整改意见。

2 评估发现的优点与不足

从评估工作的总体情况来看,伴随着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的发展要求,多数基层图书馆都管理规范,能够坚守公共图书馆阵地,每年都能够进行资源更新且藏书资源质量有所提高,能够举办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能够利用街道、社区的各种资源把图书馆与街道、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基层图书馆深入基层、深入民心。

复查过程中,但凡总评良好的基层图书馆,或者是硬件条件突出即藏书较多且每年有更新、报刊等文献资源种类多种多样、有独立的馆舍、电子阅览室建设达标,或者是管理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到位即各种业务统计数据完整详细、规章制度齐全、宣传栏内容丰富、读者活动定期开展且有声有色、有固定的读者群。这些基层馆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共同的原因如下:(1)定位明确,主要为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服务,有少儿专区阅览室,有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便利条件和措施;(2)管理思路好,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把图书馆与社区的其他资源融合在一起;(3)经费充裕,当地政府重视图书馆建设,每年有相应的投入;(4)管理人员敬业且积极性高。下面从办馆条件、基础业务建设、读者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四大方面具体说明。

2.1 办馆条件方面

大多数基层馆都能达到达标定级的标准,有独立的出入口。有些基层馆选址很好,能够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提供服务,例如光明新区楼村文体中心图书馆就设在体育场看台外围一楼的位置,面积达110平方米,利用率很高。但是也有些基层馆设在五层,不方便读者使用,因此利用率不高,甚至个别复查馆的馆舍还跟计划生育相关部门、行政办公室等共用一个场地,使得图书馆的阵地逐年萎缩。大多数参评馆都配备了供读者使用的电脑,电脑数量也能达到评估标准的要求,并且接入互联网为读者上网查阅电子图书和报刊提供保障,但是,龙岗区参评的6家图书馆中,仅有两家提供了读者使用的电脑。基本上各区的参评馆都配备了专职管理员,管理员的数量也能够达到标准,但是有的管理员对图书馆业务还不是很熟悉,管理当中存在明显的问题,需要区馆进一步加强业务辅导。

2.2 基础业务建设方面

大多数的参评馆都属于区馆的直属分馆。由于区馆非常重视资源建设,统一给分馆配备资源,使得各参评馆的图书年更新数量和报刊的年入藏数量都达到了应有的标准,有些工业区馆的图书入藏量还远远超过了评估标准。各参评馆与其总馆统一采编,目录完整、数据齐全、可供查询,基本上都能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标准进行分类排架,排架的误差率不超过2%。自动化系统和网络设备的配备也较齐全,可以正常工作和运行。

但是,仍有个别参评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报刊数量与达标定级的标准相差甚远。有些复查馆分类排架没有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标准,其分类简单并且可以看出明显的错误。个别社区馆甚至没有给图书进行分类,随意排架,很不规范。复查中还发现个别基层图书馆都是在第一次评估定级的时候一次性投入了文献资源,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后续管理几乎瘫痪,多年来就靠一次性投入的资源来维持。旧书多新书少,报刊、工具书数量不够,没有少儿读物,借阅的读者越来越少。

2.3 读者服务工作方面

基层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评估中各参评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总体来说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大多数参评馆开馆不到一年,但是从到馆人次、外借册次等基本业务数据来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效果:南山图书馆百旺信分馆开馆一年间的到馆人次达8万余人次,远远超过了二级图书馆年到馆人次不少于5万人次的评估标准;宝安区民治街道图书馆2009年5月开馆至今接待读者5.9万人次,也大大高于三级馆3万人次的评估标准,其他各参评馆也都达到或者高于应有的评估标准。在开馆时间方面,各馆都能达到评估的标准,保证正常的开馆时间,而且有些工业区馆还根据读者的需求和作息时间采用倒作息时间开馆的方式,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读者活动方面,各馆都根据读者的类型、特点等因素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读者活动,有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电影欣赏、报告会等;有些馆是“四点半”学校的试点,吸引了很多学生放学后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有些工业区馆连续开展了“外来青工文化节”活动,丰富外来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2.4 管理工作方面

由于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浅、业务弱的问题,因此,在业务研究方面,基本没有业务研究报告或论文产生。但是,本次评估中发现这些现象也得到了改善:一些由区馆直接委派的分馆管理人员在学历、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提高了很多,他们也根据自身业务工作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和论文。

在评估中还看到一些社区馆排架混乱、制度陈旧,归根到底还是基础业务辅导没有做到位,而街道馆的业务能力本身就不是很强,又不能定期对社区馆进行业务辅导与检查,导致一些社区馆管理很不规范。大多数参评馆都有完整的档案和业务统计数据,但也有一些在这方面有所缺失,虽然做了相关的工作,但是没有及时整理记录,不重视档案整理,导致评估的证明材料不够充分。

3 评估带来的启示

3.1 社区馆的相关问题

3.1.1 定位问题

社区图书馆作为群众身边的图书馆,相比其他公共图书馆来说利用起来方便快捷,具有特殊的地域亲和力,是整个公共图书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在本次复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能够首先认识到社区馆的价值、对社区馆有明确定位的图书馆都能够发挥出社区馆的价值。这些发展良好的社区馆定位明确,服务于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社区馆的功能多元化,不仅仅是社区的信息资源中心,更是文化休闲中心,使社区馆真正成为了孩子们放学后的安全去处、老人们文化休闲的最佳场所。

3.1.2 管理问题

有了明确的定位,管理完善也是社区馆良好发展的必备要素,有些社区馆有专门的文化专职人员,各项业务数据统计完备,读者活动丰富。但是也有的社区馆管理不规范,文献利用率低,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复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社区馆不愿意纳入区馆统一管理,不愿意受区馆的约束,因为由当地社区管理较随意,但这样一来就很难进行各方面的改进。还有些社区馆以义工作为主要的管理人员,复查中的一个社区馆就是靠两位老年义工10年以来无偿兼职负责社区图书馆的管理。社区工作站除了担负水电费之外也没有其他经费投入,平日只靠两位老人按时开馆,整理图书、报刊。通过该社区图书馆的生存状况,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社区馆的动力支持不足导致资源和硬件条件跟不上,社区馆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而且用义工管理只能是辅助,不能是主要的管理方法,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3.1.3 盘活改造问题

针对上述社区馆的定位和管理问题,各区馆应该尝试盘活小图书室,尽量把这些小图书室纳入管理范畴,统一配置资源,统一管理,使其向公众开放。南山区图书馆在盘活小图书室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由南山区馆接管之前的图书室还是卡片管理,很不方便,读者也不多。由区馆纳入统一管理之后,派专门人员在分馆负责统一管理,提供文献资源,其他则由合作的企业负责,不仅管理方便,读者也越来越多,再加上把区馆的很多读者活动也延伸到了分馆,既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3.2 对基层馆的管理和辅导问题

通过复查,我们看到一些基层图书馆多年来只靠以前达标评估时的一次性投入维持开馆,后续的投入和管理都跟不上,导致生存现状堪忧。然而,有些馆虽然馆舍条件一般,场地不大,电脑也不多,但是管理人员的后续管理工作认真到位,读者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吸引了社区最大的读者群即老人和孩子,使得小社区馆也发挥出了大功能,这一方面跟社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关,另一方面更离不开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支持。

调查中还发现,有些管理员对图书馆业务不熟悉,管理当中存在明显的问题。有些馆的规章制度没有更新,图书馆的指引标识也做得不到位,还有很多都是手工借阅,这些都需要区馆、街道馆给予高度重视,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导,改变其生存现状。个别达标基层馆甚至没有把达标之后政府奖励的电脑完全提供给读者阅览使用,而是另作他用,这更需要区馆进行严格的落实和监管。有的馆虽然办证人数少,没有网络服务,也没有读者活动,但是有独立的馆舍,且外来工读者较多,每年的报刊都有更新,针对这样的状况,建议区馆增加集体外借的次数并进行图书资源的交流更新,这既能提高对旧书和过刊的利用率,又可以保证基层馆的持续发展。

3.3 基层馆的宣传问题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把读者服务工作做到最好,如何更有效地扩大基层图书馆的影响力,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来馆读书,如何使基层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效果,这些问题都是评估中评委们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评委们一致建议各基层馆要与区馆的宣传一体化,各区馆要把本馆的宣传材料下发到辖区的各个基层馆,要把各种读者活动也延伸到各基层馆,要让处于边缘地带的读者也可以参加到与区馆读者同样待遇的读者活动,感受到同样浓厚的读书氛围。

3.4 基层馆的重新规划问题

在复查中,有个别基层馆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既没有上墙的规章制度,还跟计划生育相关部门、行政办公室等共用一个场地,股份公司不投资,街道也不投入。还有的基层馆虽然有独立的服务阵地,但是不开展读者活动,没有档案管理和业务统计,利用率也很低。因而,探索一种适应深圳市基层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总分馆建设管理模式,是决定深圳市基层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评估定级达标工作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基层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评估和复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评估和复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目前深圳市基层图书馆的生存现状,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深圳市基层图书馆事业的改进和完善找到了方向和目标。

[1]广东省深圳市常住人口去年增15万多[EB/OL].[2009-12-28].http://www.zgshjs.gov.cn/E_ReadNews.asp?NewsID=3390.

[2]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室)达标定级评估标准 [EB/OL].[2009-12-28].http://www.balib.com.cn/balib/plugin/office/news/2009/08/18/1250585519703.html.

猜你喜欢
深圳市复查评估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勘 误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强化复查机制 提高抄表质量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