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地方文献工作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

2010-03-22 09:15刘伟华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图书馆建设 2010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文化遗产物质

刘伟华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文化宝藏,其保护工作除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外,主要依赖于地方文化机构和文化事业单位。具有宣传先进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职责的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其地方文献部门,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1 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人类文明纵横交错,带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篇章,更为后人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一个民族文明史上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东北,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早在距今3-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地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氵岁貊和东胡三大族系的先民。这里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世居民族,其中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省独有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生息,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可供考察北方民族原始文化形态的“活化石”, 为黑龙江省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工作委员会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组对全省汉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作了散点式调查研究。2006年,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等9个项目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1],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黑龙江省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量成果。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已经确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200项。五常东北大鼓等12个项目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公示行列。目前全省13个市(地)及5个相关单位共申报了16大类9项省级名录。2008年4月23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行,为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有机组成

地方文献是记载地方历史的一切载体形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突出体现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是地区内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知识、技艺的历史积淀。地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是地方文献资源的一部分,是最具民族代表性、最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以往,我们在收集地方文献时比较注重以史料为主,如方志等,而对于很多口头的、民间的资源收集缺失严重。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在地方文献一节中提到:“公共图书馆应该是地方社区收集、保护和推广各种地方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机构……在那些口述传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必须鼓励支持其继续发展。”[3]所以,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应该积极关注和参与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自觉地把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本职工作中。

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体现在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满族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献的内容和载体形式,而且对北方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乃至中国少数民族关系史、疆域史和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宗教学的深入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萨布素将军传》(又名《老将军八十一件事》)就是一部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传统说部①。这部书是黑龙江省宁安县著名满族文化人士傅英仁先生继承其家族传留下来的满族长篇说部,反映了黑龙江首任将军萨布素的英雄勋业。故事生动感人,而且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在宁安各族中已传讲百余年,深有影响。此外,像《东海窝集传》、《扈伦传奇》等,这些说部不仅是满族民间文学的珍品,而且丰富了《清史稿》及近代中国北方边疆史的重要研究内容。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在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以这些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参照,广开思路、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形成规模,使其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尝试

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以地方史料的收藏为主,辅以参考咨询方面的服务,很少主动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而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该主动介入、积极尝试。下面笔者仅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简述近年来地方文献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几点尝试及具体工作的开展。

3.1 加大资源采集力度,更全面地保存本地区非物质文化史料。

地方文献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占有和保存相关资源。这是我们了解、宣传、保护及开展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基础。但是,就黑龙江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之前所占有的资源是不够的。所以,自新馆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图书馆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的采集力度。首先与采访部门积极沟通,明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献采集的范围和重点,必要时,派地方文献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采访,亲自挑选文献。其次,密切关注新书出版。黑龙江省图书馆选择了20家有代表性的出版社,长期关注其新书的出版,并将查找到的信息交给采访部门,以便及时采购。对于分批出版且发行量较少的丛书,黑龙江省图书馆长期关注,以免漏采。例如,《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这套系统展现中国民族民间的口头与无形遗产的丛书,其中黑龙江卷的10个分册的出版(1996-2007年)历时11年,黑龙江省图书馆跟踪采访,直至补齐。最后,对于一些出版年代较早的缺藏文献,黑龙江省图书馆通过当地的旧书市场和孔夫子旧书网等途径多方查找补充。经过5年多的时间,逐步完善了馆藏。目前,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藏有代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类图书近千册,包括理论研究类、民俗风情类、曲艺歌舞类、故事传说类、剪纸绘画类等。这些文献从多方面反映了世居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展现了北方民族在久远的生存历程中真正的社会形态,为宣传和研究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也是公共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职能的最好体现。

3.2 突出传播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4]公共图书馆是全民文化阅读的场所,是传播民族先进文化的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不但有强大的文献支持,而且具备现代化的场馆和设备,在软、硬件资源上都具备较好的大众传播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把宣传和介绍地区内的非物质文化作为己任,有计划地组织和举办各种宣传活动,通过主题书展、图片展、文艺表演、讲座、征文等系列活动宣传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本地区的民族文化。

2008年,黑龙江省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保护和宣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作。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及时入藏了此书,并举办了主题书展。工作人员查找了迟子建小传和多篇从不同角度赏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评,并将其与馆藏中反映鄂温克族文化的《额尔古纳右旗志》、《额尔古纳右旗文史资料》、《鄂温克族》、《黑龙江鄂温克人的历史与文化》、《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等20多部相关文献一并展出。此次书展是一次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很好的宣传,得到了读者的喜爱。2009年2月,迟子建女士亲自来到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捐赠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初版本和她的多部作品。

除了举办展览外,黑龙江省图书馆还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5]。2008年6月9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厅、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黑龙江省图书馆承办的“龙江讲坛”第35讲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特邀哈尔滨师范大学郭崇林教授主讲,题目为《唤起历史记忆守护人文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的价值与意义》。郭崇林教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和基本含义讲起,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价值。这次讲座向公众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激发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黑龙江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了解,对宣传和保护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3 深挖地方史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提供佐证和历史依据。

调查和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认定之前,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调查研究来证明其“身份”,确认其价值。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方文献部门要充分重视对本地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辅助相关单位和研究人员分析本土非物质文化、开展文化研究,并主动参与到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认定工作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单位提供详实的文献资料作为其申报的佐证和历史依据。

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距今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它由原始信仰引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和映照了多民族生产生活、社会活动、民间文艺等多元文化内涵,有着深厚的民俗信仰基础,是黑龙江省达斡尔、鄂伦春、蒙古、汉等诸多民族特定历史时代的鲜明写照。它在每年的农历5月初四、初五、初六3天举行。药泉会期间,当地各民族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仪式和活动,有民俗表演、传统歌舞、竞技活动、圣水祭祀、抢子夜水、抹黑祈福、泉湖灯会、射猎饮水等。目前,“圣水节”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已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8月,五大连池风景区工作人员几次来到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资料,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在黑龙江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其查阅了《黑龙江志稿》、《讷河县志》、《黑龙江乡土志》、《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等大量史料,为申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2009年9月25-27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指导了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的申报工作,“专家一致同意将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在首批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名录”[6]。

4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设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来说,仍是一个新课题,地方文献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除以上已开展的工作之外,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还可以尝试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4.1 丰富馆藏资源的载体形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就目前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门收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状况来看,主要限于图书。这些资源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能完整展现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例如,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赫哲族“伊玛堪”,其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但是,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赫哲族的文学遗产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靠口耳相承、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藏有著名民族学家凌纯声在20世纪30年代所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7]一书,这部书首次用汉字记录了19篇“伊玛堪”,为研究赫哲说唱文学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因限于文字,没能使人们真正领略到“伊玛堪”的原貌。此外,像东北大鼓、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方正剪纸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纯靠文字表述是很难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要更好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采”不“访”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必须从丰富资源的载体形式入手,亲自走出去,通过搜集实物资料、拍摄图片资料、录制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发资源。例如,可以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征集东北少数民族的桦皮、鱼皮手工艺制作工具、东北大鼓与东北二人转的表演道具等,可以亲自走出去拍摄诸如绘画、剪纸、雕刻等展现民间艺术的图片,还可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的地区实地考察、亲自采访,记录口述文献,或者组织专业人员到民间采风,制作龙江皮影、鞑子秧歌等有代表性的文化专题片。另外,利用图书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2002年启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一项工作宗旨就是将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化艺术珍品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并使其得以广泛传播。总之,我们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难以记录的、“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努力转化成为“有形”遗产,从而弥补其存在形式和保存方法上的缺陷。

4.2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除了宣传和普及之外,“通过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对遗产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变化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8]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图书馆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研究方面也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省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不但藏有丰富的地方史料,而且拥有一批研究型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中有较大的优势。一方面,图书馆要鼓励地方文献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文化机构的合作,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研究项目。总之,随着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扶植,必然在学术界掀起对这一新领域的研究热潮。图书馆虽不是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通过开展或参与非物质文化课题研究,从不同角度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将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并促进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

注 释:

①“说部”是体现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满族及其先民传承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是满语“乌勒本”(hlabun)的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

[1]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敲定49项[EB/OL].(2007-02-22)[2009-03-16].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7-02/02/content_9217265.htm.

[2]黑龙江省拟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EB/OL].(2008-04-24)[2009-09-08]. http://www.hlj.gov.cn/lypd/lyxx/200804/t20080424_112014.htm.

[3]国际图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M]. 林祖藻, 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0.

[4]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05-08-15)[2009-10-12]. 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5]国务院确定我国文化遗产日[EB/OL].(2006-04-11)[2009-10-12].http://www.cctv.com/history/special/C15515/20060411/101702.shtml.

[6]田晓红.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指导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申报工作[EB/OL].(2009-09-27)[2009-12-15].http://www.wdlc.com.cn/1610.shtml.

[7]凌纯声.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 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34.

[8]傅安平. 对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地位和作用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8(3):19-20.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