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忠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甘肃 兰州 730030)
多元文化是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是指人类群体之间在价值规范、思想观念、行为形式上存在差异。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碰撞是21世纪世界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一方面,多元文化是文化发展、繁荣的表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另一方面,文化成为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文化力量的强弱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以来,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侵蚀。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普及以及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不协调甚至相悖的“快餐文化”、“虚拟文化”、“消极文化”相继出现。同时,在社会层面上,由于阶级、阶层、民族、宗教、居住环境等社会和自然原因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亚文化或族群文化,并在大层面上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在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中,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多元文化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文化类别[2]。①按照不同的文化产生来源,可以将多元文化划分为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意识形态文化和亚文化;②按照文化占据的主体地位,可以将多元文化划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③按照中国社会的分层,可以将多元文化划分为上层的精英文化、中层的大众文化和下层的草根文化。
在以上文化中,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代表着社会文化的主体,引领着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方向。就我国来讲,目前的主流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多次被实践检验了的、代表着中国大多数人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文化、维护主流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职责。同时,针对社会多元化的格局,我们在维护社会主流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文化需求,使他们既能继承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能走出自己狭小的文化圈,以海纳百川的态度接纳其他文化,达到全社会的和谐统一。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和文化传播中心,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和多元化的用户群体,理应作出积极的反应。一方面,应大力加强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建设比较完整的反映主流文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多元文化群体,尤其是过去被忽视了的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积极建设反映多元文化群体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如何公正、公平地为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背景的读者群体服务,应是衡量图书馆现行服务是否有效与充分的一个指标。
早在198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就预见到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重要性,讨论制定了《澳大利亚规则》、《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1987年版),1998年又修订了《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1998年版)[3]。其中,国际图联1987年版《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指出了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并对少数群体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即明确了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为对象的少数群体;同时,在正文部分对多元文化的服务责任、馆藏资料、信息参考咨询、技术性服务、扩大服务、关心职工、特殊需求者、档案馆等多方面内容加以明确说明。而国际图联1998年版《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主要是对1987年版《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的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难民为图书馆服务对象;资料类型扩充了CDROM、Web资源、联机数据库等;增加了为市民提供市民权相关学习资料的服务;重视讲座;增加了土著人利用图书馆服务等相关问题;增加了图书馆工作者的多元文化内容等[3]。
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除了要更多地关注少数群体外,还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如实行开架借阅服务、建立流动图书馆、提供远程文献传递服务、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等)与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包括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少数民族特色馆藏;重视弱势群体发展,开展多种图书馆服务活动;重视外来人口的发展需要,提高图书馆文化欣赏和文化休闲能力)[4]。
1.3.1 多元性 这是由多元文化群体的基本特征决定的。无论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还是由性别、年龄、职业、地域不同而构成的不同文化群体,都有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所不同的文化特征(如生活习俗、语言特点、价值观念等),他们希望其他文化群体能够欣赏并接纳他们的文化。具体表现在文献信息需求上,不同的文化群体希望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能从不同的文化特征出发,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文献信息。这在整体用户信息需求层面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1.3.2 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1)多元文化群体构成的复杂性。尽管多元文化群体(如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少数民族民众)的数量不多,但都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以本国或本民族文字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文献资料,这部分群体构成的复杂性反映出在其语言文种需求上的复杂性。(2)多元文化群体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复杂性。由于受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知识水平和阅读习惯的影响,不同的多元文化群体表现出不同的文献类型需求,如低文化读者喜欢视听文献,盲人需要盲文文献,老年人喜欢印刷型文献,拥有网络和计算机的用户偏爱电子文献等。
1.3.3 隐蔽性 我国图书馆多年来形成的服务理念是为主流文化群体、高层次的强势文化群体和固定的用户群体服务,在办馆理念、服务项目、资源建设上很少考虑用户的多元化问题,以致多元文化群体尤其是弱势文化群体的文献信息需求不受重视,具有隐蔽性。例如,外国人、少数民族尽管有对本国或本民族文字的文献信息需求,但由于图书馆没有收藏这些特殊文献而认为图书馆不提供此类文献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隐匿自身的信息需求;农民工、难民、流浪者、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由于缺乏对自身利用图书馆及相关文化服务权利的认识,不能将其迫切的文献信息需求表现出来,以致其文献信息需求“被”隐匿。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注重资源的共建共享、多种类型资源的优势互补、用户的参与和意见及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极大地完善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能力,有效地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但是审视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历史进程,无论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还是具体规章制度和工作细则的推行,大多都是从图书馆服务的主流群体出发(如科研图书馆馆藏建设以本单位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性质为依据,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以本校学科设置和教学科研需求为依据),没有或很少考虑多元文化群体的文献信息需求。近年来,随着国际图联对多元文化服务的倡导和国内“以人为本”办馆理念的确定,图书馆在馆舍建筑、服务制度、馆藏建设中对弱势群体服务问题较为关注,但与多元文化群体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信息资源建设中多元文化意识的缺失主要体现在:(1)办馆理念上忽视多元文化群体。我国图书馆办馆理念大致可概括为普及科学文化、服务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信息等,这使得信息资源建设注重强势文化群体和主流文化群体的信息需求,而非多元文化群体的需求。(2)资源建设中很少考虑多元文化群体。一般来说,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只是从大众群体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多元文化群体的角度考虑。例如,一般城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但公共图书馆很少收藏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盲人用户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但收集盲文文献的图书馆寥寥无几;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采访时,一般都是征求学院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征求一般职工和学生的意见。(3)资源布局中缺乏多元文化特色。图书馆划分书库和阅览室时,主要按照语种、类型、学科和读者对象来划分,如中文社科书库、教师工具书阅览室等,没有从多元文化的层面出发。尽管有些图书馆设有特色阅览室或特色资源体系,但都是以名人研究或地方文献为主,而不是以某一类型的文化群体为主。(4)资源共建共享中多元文化意识的缺失。近年来,从全国到地方,各级各类型图书馆都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和行业性资源共建共享条例,有效地促进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但这些研究成果和条例大多是从信息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资金的节约与充分利用、用户使用的方便性等方面考虑,而不是从多元文化用户的现实需求出发,如此建设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仍满足不了更多用户尤其是弱势文化群体的信息资源需求。(5)对多元文化群体缺乏调查与了解。图书馆馆藏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多元文化群体的信息需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资源建设者对本区域多元文化用户了解不够,或者说根本没有了解。
法律和制度是一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使图书馆多元化服务顺利开展,必须尽快建立相关法律和制度。2009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借年会召开之机在广西南宁召开了《公共图书馆法》(初稿)座谈会,广泛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这次座谈会对《公共图书馆法》的立法工作和法律条文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将推进《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此外,笔者建议在我国《图书馆法》或《公共图书馆法》草拟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对图书馆的要求,在法律中明确多元文化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及服务的具体措施,在宏观层面给予最大的制度保障。
在多元文化和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面对远远超过其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用户需求。图书馆建设合理的馆藏体系、最大限度地与各类用户信息需求相适应、完善馆藏建设指南和馆藏发展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应根据馆藏现状、图书馆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在对各种用户需求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馆藏文献类型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制定包括文献选择和采访、经费分配、馆藏发展纲要、馆藏管理、馆藏保护、馆藏剔除、馆藏评价、馆藏合作和共享等在内的馆藏发展政策。例如,在制定经费分配政策时,要合理安排各种类型文献的经费比例,切实保障弱势文化群体的文献信息需求,充分考虑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如远程传递费用、网络资源复制或下载费用)[5]。
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应是结构合理、科学有效、类型齐全的动态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坚持拥有和存取相结合的资源建设方式 针对多元文化环境,图书馆必须采取拥有和存取互补的模式。虽然虚拟资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馆藏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但纸质文献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必须以实体资源的形式纳入馆藏[6]。图书馆实体文献资源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和文献的特点,逐步采取存取的方式,提供给读者,如对大型外文数据库可以采用租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2)多种文献采访渠道并举 近年来,许多图书馆都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文献采购,但这种采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满足大众的文献的需求,忽略了对一些大型成套书和特殊图书的采购。所以图书馆要在书商采购的基础上,加大同出版社的联系,订购珍贵的大型图书;加大现场采购力度,提高采购文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还要针对少数文化群体独特的文献信息需求,组织人员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寻访记载少数民族文化的图书和音像资料。
(3)深入研究、合理规划资源结构 首先,要针对多元文化群体的需求建设多类型的文献资源体系,如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盲文读物、口碑文献等。其次,要保持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合理的馆藏比例。目前我国图书馆仍然以纸质文献为馆藏重点,以电子文献为补充,所以图书馆在确定文献类型比例时要克服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重复问题(尤其是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重复建设)以及电子文献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如不同的数据库虽各具特色,但大多在内容上交叉重复),以减少图书馆经费浪费。
(4)强调实用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采访原则 实用性和科学性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图书馆必须适度把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既能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文献信息需求,又能突出自己的馆藏特色。具体策略有:对于一般性的学习和研究文献,可以通过存取的方式(即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拥有权的资源建设方式)或者购买数据库等方式加以解决;对于读者使用较少的外文文献,可以采取集团采购、远程传递或网络下载的方式获得;对于有版本价值、学术价值和独特文化价值的文献,可以根据本馆馆藏基础和本地文化特征有选择地采购,而且一经确定为本馆特色文献,不管利用率的高低,都要采购、收藏,以保证馆藏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文献征集制度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建国初期,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就通过这种形式收集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当今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多元文化决定了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纷繁复杂,图书馆仅通过正规渠道采集文献信息是不可能满足多元化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对于一些个别的特殊文献必须通过征集的方式获得,加之文献征集可以丰富图书馆馆藏,节约购书经费,因此,有必要重新建立文献征集制度,加强稀有文献的入藏工作。
多元文化用户的来源不同,文献信息需求多种多样,单一图书馆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用户(如外国人、少数民族群体、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社会公众、流浪者、难民、身体残疾者等)的文献信息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区域性图书馆联合体,提供多元化的图书馆服务。
区域性图书馆联合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类型图书馆通过多方合作、资源共享提高区域综合服务能力的图书馆联合体。“区域”的地理范畴没有大小远近之别,包括“区域内”和“区际间”两种模式;其成员没有系统类别之分,包括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各地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彼此交错,每个图书馆都是联合体的节点[7]。区域性图书馆联合体要注重整体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针,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相结合、印刷型文献与其他载体文献相结合、文献检索与原始文献提供相结合的资源共享系统[8]。区域性图书馆联合体要重点建设本地区图书馆联合书目数据库,实行电子资源的集团化采购,把本地区的图书馆资源联合形成一个整体。
图书馆不仅要建设适合于多元文化群体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而且还要建立多元文化群体的图书馆馆藏资源评价机制。只有用户参与馆藏资源建设,馆藏资源体系才能代表用户的意愿,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建立多元文化群体的馆藏资源评价机制,首先,应初步摸清本地区不同文化群体的特征,选择有代表性的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小组,在制定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纲要或计划时,倾听用户代表的意见。其次,定期组织多元文化群体的用户代表现场选书、审定书单,使其直接参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或组织多元文化群体的用户代表对馆藏信息资源体系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再次,组织多元文化群体用户根据其利用图书馆的实际效果,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新颖度、信息资源的保障程度、信息资源的可获得率以及信息资源的学科、语种、类型结构比例等。各种评价均以用户满意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只有突出用户的主体地位,才能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信息资源体系。
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建设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信息资源体系是实行多元文化服务的重要保证。只有在理念上充分尊重并重视不同文化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加强多元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多元文化群体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文献信息服务。
[1]陈洪林, 辛 彬.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49-151.
[2]蒋 平. 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94-97.
[3]深井耀子. 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目标和策略[J]. 鲍延明,译.图书馆杂志, 2000(4):13-15.
[4]刘 敏. 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8(5):21-24.
[5]陶丽君. 复合图书馆馆藏建设策略探讨[J]. 图书馆学刊, 2006(3):96-97.
[6]赵良英. 复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及评价研究进展[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5):37-40.
[7]莫其强. 大共享理念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J]. 图书馆学研究, 2009(7):52-55.
[8]黄修龄. 大学城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模式[J].图书情报知识, 2004(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