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刚
(作者系大连海洋大学人文法律系讲师)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一书,于200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科学与人文研究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突出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正如丛书主编洪晓楠先生在丛书总序中谈到:科学和人文是一对孪生兄妹,二者关系密切而复杂,因而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甚为重要。
社会思潮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它更加鲜明而强烈地表达了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过往、现状和诉求。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它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自觉的;它既表达了传统文明的意蕴,也展现了文化交流的图景。在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思潮的综合与分化更加活跃,各种思潮之间的激荡与碰撞尤其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象。
近年来,我国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著作,介绍了众多西方社会思潮流派。经过这几年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广大学者对有关思潮的认识更为全面,无论是对相关思潮发展的总体状况,还是对相关思潮的理论实质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影响的认识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深化,这为学术探讨和进一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人们对当代西方思潮的学习和研究的深化,人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进一步拓展相关思潮流派,详细了解各个思潮的来龙去脉,并对其进行透彻的分析。可以说《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以下简称《思潮》)一书的出版对此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洪晓楠教授积多年心力与学术思考,结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积累,完成了这部7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有幸成为该书第一批读者,受益颇深。
该书论及的社会思潮,如论者所言,乃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的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
西方思潮的全球性快速传播和在传播中的交互影响,已经构成了现代西方思潮的一个时代性特征。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学派众多,理论发展迅速,内容涵盖广泛,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其影响范围不仅波及欧美各国,也包括我国。以思潮的发生领域和思潮内容等不同的视角来划分可以区别为不同的流派与论域。在流派纷呈的社会思潮当中,该书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进行了着重分析,按照思潮发生的宏观论域来看,该书用几个关键词表达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流变的主要态势,着意分析了当代西方现代性思潮、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等社会思潮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从《思潮》一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书重点讨论的几个社会思潮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是现代性的发生、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扩散带来的影响,这也是该书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的创新之处。基于这样一种思路,该书从整体上来把握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重点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等,揭示其实质,分析其流变,吸收其合理成分,纠正其偏颇,批判其错误,考察其影响,在很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上有所创新。
该书通过对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思潮的研究,提出了反思第一现代性、第二现代性以及多元现代性的观点,这对于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实现中国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性研究是一体两面,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等诸多因素,现代化理论主要侧重于从社会的层面来研究,现代性是现代化精神的凝练,现代化又是现代性的进一步扩张。由于现代化又可以分为原生现代化、后发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因此,人们在反思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对现代性的反思就存在着不同的维度:一般而言,对原生现代化的反思,也就是对“现代性”或“第一现代性”的反思;对后发现代化的反思,自然就产生了“第二类(或第二序)现代性”,论者称之为“另类现代性”,特别是引发了后现代理论的生成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多元现代性”的论域。
《思潮》一书首先对“现代化”的含义进行了清理,认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论者综合考察自上世纪30年代到上世纪末中外对现代化理论和概念的研究情况,展示出其发展简表,使我们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有了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
该书认为,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是“传统”与“现代”。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这种转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化理论发展情况,论者从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作出总结。
现代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由于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背景、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多有不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有必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对现代化发展进行反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亚洲,特别是东亚开始现代化,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以及台湾地区都迅速形成了现代化社会。这表明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出现了,正如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的:东亚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有着不同的性格。论者展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认为虽然中国的现代化在目标的视域上确实是以西方模式作为新文明标准的,但是,严格地说,中国现代化不能,实际上也没有追随西方现代化的轨迹。
《思潮》一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什么,而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视角使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
面对通信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出现,该书分析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背景,通过解析不同思想家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现代化过程中,全球化的进程是线性的;在现代化的后期,或后现代时期,全球化的进程是非线性的。论者历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的“全球化”理念,一一加以阐释并作以评价,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常与帝国主义者令人眩目的修辞诡计共谋;作为一种范式的全球化正在或已经取代了先前人们习惯了的现代化范式;作为杂合的全球化是一个多维体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通过与现代主义的对比,深刻地挖掘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思想根源及其社会基础,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本质及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比较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发掘了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可以说厘清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含义与关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该书对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从哲学角度揭示现代范式与后现代范式的基础上,论者从三个角度解释了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的内含:首先,作为一种狭义的理解,“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其次,从广义上理解,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更广泛的情绪,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被理解为“高度现代”,它信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大师利奥塔认为,所谓“后现代”就是对“元叙事”的不信任,他认为后现代不是现代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就像一部作品,它要成为现代的,首先就必须对它前面的“现代”作品中所包含的预先设定和假设提出疑问,所以它又是“后现代”的。
该书对后现代主义兴起历程的回顾,使我们看到了不同论域中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含义及与现代主义的复杂关系,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根源的深入分析,该书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思潮作出评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哲学运动,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一场对西方文化传统强劲而普遍批评的哲学运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批判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以及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现代和后现代,对现代主义文化哲学进行评价,既是对传统哲学的否定和扬弃,又是哲学的一次自我更新。
论者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研究,紧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并对之进行深层次分析,从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思想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方向,将理论视角转移到文化上来,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精神,尤其是理性精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
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论定位和基本理解,该书将其文化批判理论确定为意识形态批判、工具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和资本主义社会心理批判四个主题,并分别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了客观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该书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放回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分别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了比较,进而总结其理论的得失。雷蒙德·威廉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英国“新左派”的理论之父。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通过《思潮》一书对二人思想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环境下,其理论对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及构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中国文化问题的解决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中,《思潮》一书深刻挖掘了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根源与社会根源,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探讨了文化帝国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可能影响。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话语和文化话语的进一步延伸。从理论渊源上讲,它继承了后现代主义的衣钵,是其在文化领域的延续和具体化。该书梳理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发展及代表人物,在解析后现代主义关系的同时,揭示了后殖民主义思潮的理论特征。对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者给予了较高评价,后殖民主义作为遭受文化侵略的第三世界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的一种反抗思潮,坚决地反对欧洲中心论,同时反对东方主义和殖民主义,反对用“后启蒙”的观点来解释后殖民社会。这种反抗从积极意义上看,正是当今世界多元化、区域化、民族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然而它们常常描述了一种相似的情境和过程,尤其是在中国语境中讨论相关话题的时候常会引起人们的混淆,得到了偏颇的结论。为此,在《思潮》一书中,论者以深刻的洞察力详细说明了二者概念的差异,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好现代化、殖民化与全球化的关系,论者尤以全球史观的产生和发展为例作一分析,结合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的讨论,指出我们在运用全球史观宏观视角的同时,必须辅以微观的视角,我们借鉴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不能因强调全球性而失去了民族性或时代性,以至于放弃了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权。
该书对全球化思潮中涉及的诸多关系进行了哲学式的、反思式的、综合式的理解和深化,而不是将全球化从同一化的角度来观察,或者从现代化或西方化的角度来观察。
此外,该书在附录中以纲要的形式呈现了论者对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思潮的思考和研究成果,讨论了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思潮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以简明的笔触对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进行了微观考察和宏观审视,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参照,为21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内容庞博,影响巨大,一方面,论者从不同的论域宏观考察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嬗变,另一方面,论者结合自己在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时的见闻与思考,以哈佛大学的哲学文化研究情况为切入点,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嬗变做了微观解读。在全面分析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论者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体现了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精神折射和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了,从而引起了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了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化,使政治制度趋向多元化,这种变化在精神文化方面也表现出来。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广泛存在的社会矛盾造成了人们内心的种种焦虑和不安;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加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物质文明阔步前进,人的精神却倍感空虚。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知识与信仰、工具与价值、理性与情感的对立,使人们陷入了不可解脱的“二律背反”。第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体系。首先,“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状况是测量当代西方社会的晴雨表”,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危机面前社会中存在的消极、颓废的心理,着眼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病”的剖析。其次,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具有非常浓厚的“非理性”色彩。他们提倡抛弃理性,反对或贬低观察、实验、逻辑的自然科学方法,提倡内心体验的非理性方法。再次,全球问题引起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广泛注意,同时,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论者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既包括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相对消极的思想,也涵盖了反思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当代西方思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深刻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思潮》一书的研究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问题、新观念,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错误的论点中往往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在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又为社会以后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通过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广泛吸收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积极因素,批判多样社会思潮中的有害因素,提高我们对思潮的政治鉴别力与政治敏锐性。使我们从理论的深层次认识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态势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增强其理论的时代气息,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流派众多,思想纷呈,而该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现代性、后现代性、后殖民主义、全球化这一思路设计的,与这些关键词关系不紧密的社会思潮,该书没有将其纳入研究的范围,因此,在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的说来,《思潮》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科学的比较法以及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等研究方法,特别是运用影响研究方法,着意分析了当代西方现代化与现代性思潮、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等社会思潮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思潮》一书是目前国内对这些论域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部力作。全书史论结合,经纬交织,逻辑严谨,文笔流畅,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分析理论产生发展的过程的同时,揭示了理论本质,并对理论内容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析,阐释了相关理论的积极意义与时代局限,为考察和研究我国当代社会思潮和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