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朴》的民俗语言学价值

2010-03-22 02:32匡丽娜
文化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方言

匡丽娜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桂馥的生平

桂馥(公元1736年—公元1805年),字冬卉、天香,号未谷,别号肃然山外史,晚年自号老苔,自作篆印:渎井复民。其著有《说文解字义证》,清说文四大家之一。山东曲阜人,桂馥的祖父和父亲均为贡生,桂馥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从而为日后精于小学、考据之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桂馥30岁之前的生活主要就是读书,30岁之后厌倦了帖括之学,经与戴震、周永年等学者交流之后,认同戴震的“通训诂,明义理”之说,转而专心治经。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桂馥入国子监,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教习期满,补任山东长山县县学训导,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赴乡试中举,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中进士,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任云南永平县知县,后任顺宁(今云南临沧凤庆)知县。

在云南为官十年,桂馥过着无书无友的生活,“仆来云南,求友无人,借书不得,日与蛮獠杂处,发一言谁赏,举一事谁赏,此中郁郁,惟酒能销之耳”。[1]虽然如此,桂馥的责任感非常强,“在云南任职期间勤于政务,注重调节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关系,并注重地方文化建设,设堂讲学,培养地方人才”。[2]

桂馥曾协助著名学者周永年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尤其深谙考据之学,曾考证《水经注》中所载济南大明湖的“池上客亭”并不在大明湖内,而在五龙潭,并与好友在此建“潭西精舍”,作为四方文人聚会、住宿的地方。并与周永年一同办“借书园”,拿出两家所藏书籍,为贫困学子提供读书的机会,以此振兴文教。能够拿出世代珍藏,供他人借阅,从中不难看出一代学者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欲振兴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桂馥一生爱好广泛,不仅是训诂学家、语言学家、考据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杂剧作家、画家、诗人,还喜欢古铜印,有《缪篆分韵》五卷、《补》一卷。在摹印方面,有《续三十五举》;在石经研究方面,有《历代石经略》二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尤工隶”。今济南千佛山历山院《历山铭》的石刻,就是桂馥所作。在他和周永年等人修建的潭西精舍旁,也有他的石刻《潭西精舍记》,世俗有“无桂不成世家”之称,其书法成就,从中可见一斑。晚年喜好写生,尤其喜欢画墨竹,在与人讨论绘画技巧时有画中点苔最难的论断,所以晚年自号“老苔”。此外,桂馥在杂剧方面也非常精到,其杂居《后四声猿》“缠绵悱恻,婉妮多姿”。诗歌方面著有《桂未谷诗集》四卷。

其著作还有《说文段注钞案》、《说文谐声谱考证》、《晚学集》、《清朝隶品》、《复出斋集》、《毛诗音》、《说文统系图》、《训女图说》等。

二、《札朴》的版本

小李山房校刊,卷首有王宗炎序、段玉裁序、翁广平序,书后有李宏信的跋,并且在第十卷最后一页有叶绍 读后的隶书题识,刻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

长洲蒋氏心矩斋校刊本,被蒋凤藻辑录在其《心矩斋丛书》中,刻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

清李慈铭校本,2001年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制成缩微胶片。这三种版本的《札朴》现在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都可以看到。

现在图书市场上常见的是由赵智海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笔记丛刊系列中的这本。卷首有赵智海的《点校说明》,段玉裁序、翁广平序,书后有李宏信的跋,并附录了《清史稿儒林桂馥传》、《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读札朴札记》。赵智海在卷首《点校说明》中提到:“这次点校是以小李山房校刊本为底本,参考了中华书局一九五八年据蒋氏心矩斋校刊本排印的断句本。”①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九五八年本是由商务印书馆据蒋氏校刊本断句排印,并补录了李氏刊本一篇跋文,于1958年12月出版,1959年11月中华书局用商务印书馆本原版印刷的。

本文以赵智海点校本为研究对象。

三、《札朴》的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桂馥在《札朴》第一卷卷首记录了《札朴》成书的背景,“嘉庆纪元之岁,由水程就官滇南,舟行无以遣日,追念旧闻,随笔疏记。到官后,续以滇事,凡十卷”。

《札朴》十卷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二卷为温经,第三、四、五、六卷为览古,第七卷为匡谬,第八卷为金石文字,第九卷为乡里旧闻,第十卷为滇游续笔。

《温经》是桂馥对《诗经》、《文选》、《周易》等书,以汉唐的注疏为基础,旁征博引,广泛收集资料,根据自己的判断,折中取舍;《览古》主要是对旧籍之中的记载进行考辨;《匡谬》是匡正诸书中存在的谬误;桂馥精于考证碑版,长于隶书篆刻,《金石文字》这一章主要是桂馥考释古器上的文字和一些山川古迹上的碑刻;《乡里旧闻》这一卷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鲁山川古迹、名物风俗的考证,另一部分是专门针对曲阜方言所收录的《乡言正字》;《滇游续笔》主要是关于云南的风俗、动植物等的考证。

据统计,第一卷《温经》共176条;第二卷《温经》共110条;②95页“称贷”书内无词条名,赵智海点校本在目录中已补上。第三卷《览古》,共111条;第四卷《览古》,共107条;第五卷《览古》,共 114条;第六卷《览古》,共 74条;③目录中所列76条,其中有两篇是桂馥为纪念武虚谷,所引的武虚谷的两篇文章。第七卷《匡谬》,共 162条;第八卷《金石文字》,共65条;第九卷《乡里旧闻》,共121条;④其中包括《乡言正字》部分,《乡言正字》部分共列7条,分别是:身体16个词、饮食7个词、服饰13个词、器具30个词、禾稼8个词、疾病34个词、名称58个词、杂言264个词。第十卷《滇游续笔》,共 68条,全书共收录1108个词条。

四、《札朴》的价值

(一)《札朴》所辑释的民俗语汇研究

曲彦斌教授在《民俗语言学》中为民俗语汇给出了定义:“一般来说,是指那些反映不同习俗惯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俗语,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话、隐语等社会习俗语。”《札朴》共十卷,前九卷中辑录了许多山东地区的民俗语汇,第十卷中收录的是云南地区的语汇。曲彦斌教授认为民俗语汇具体包括俗语词等一些具有口语性质的词汇。郭在贻曾指出:“在整个汉语史的研究中,关于词汇史的研究是最薄弱的环节,而在词汇史的研究中,关于俗语词的研究又几乎等于零。”[3]语言的演变应该产生于口语的交际过程中,而民俗语汇的研究大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口口相传的语言,因此对于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帮助,《札朴》对于民俗语汇研究的价值正是因为它是由语言学家写的一部民俗语言学著作,桂馥不仅能引据宏富,而且能从口语角度、俗字俗语演变角度和文献考释角度来训释每一个词条。

春秋庄十八年秋有蜮,服虔、刘向皆以为短狐。案:沙随春秋例目云:“考隶古春秋左 ,音特。”又案:吕览任地篇:“大草不生,又无螟蜮。”高诱曰:“蜮或作 。”后汉书明帝纪:“去其螟蜮。”沙随之说信为悠征,短狐非鲁地所有也。

“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物,《搜神记》中有记载:“蜮射生于南方,谓之短狐者也。”“短狐”是“蜮”的别名,而且据考证,传说中“蜮”生长在水里,听到有人在岸上或水上经过,就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的影子,被射中的就要生疮,被射中影子的也要生病。成语“含沙射影”就是由此而来,桂馥以文献考释,并未说“蜮”为传说之物,只是说“非鲁地所有”,足见桂馥的治学态度严谨。

桃茢

君临臣丧,以巫祝桃 执戈,恶之也。郑注:“ ,萑苕,可埽不祥。”襄二十九年左传:“乃使巫以桃 先祓殡。”杜注:“ ,黍穰。”说文:“ ,黍穰。 , 也。苕,苇华也。”郑注:“萑苕”即萑 ,今人称苕帚,当为 帚。后世易之以黍穰,古皆用 ,郑说是。

《辞源》“桃 ”下曰:“桃枝编成的扫帚。 ,苕帚。古人迷信,谓鬼畏桃木,用以扫除不祥。”中国自古就有用桃枝、桃木避鬼驱邪的习俗,现今,在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依然会在门上挂上桃枝,“桃”和“苕”读音相近,东北方言中叫“苕黍”,鲁方言中叫“苕帚”,各地叫法不同只是因为方言发音不同。这种东西很少有文献记载,口口相传导致读音不同,但是非常相近。“桃 ”有人们潜在的民俗意识和民俗心理在里面,以期能够扫走不祥,寄予美好的期望。“桃 ”只是用于扫走不祥,把材料易为黍穰之后才用于扫走尘土。

高橇

北方伎人,足系木竿上跳舞,作八仙状,俗呼高橇。案:列子说符篇:“有异伎。”张注云:“侨人。”又山海经长股国郭注云:“今伎家侨人像此。”馥案:说文:“侨,高也。”当言高侨。左传“长狄侨如”,侨如者,高如也。

“高橇”又叫“高脚”、“高跷”。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在一些民间节日里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是汉族的一种民间活动,不只在东北,在南方的很多地方也有这种习俗,现在在东北的节日里依然可以欣赏到这种表演。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项东北的习俗,从《札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并不是东北仅有的,而且桂馥列举一系列的文献资料,说明这项习俗历史久远。

《札朴》一书的第十卷《滇游续笔》是桂馥“到官后,续以滇事”所成,介绍了许多关于云南的地理、名胜古迹、饮食、植物、动物方面的内容。桂馥以一个北方人的视角记录了云南风物。身为一位考据学家,这些风物对于他来说应该是新奇而又熟悉的。说新奇,是因桂馥从小生长在曲阜,从未到过云南;说熟悉,是因为桂馥从小博及群书,许多东西可能在古籍中有所记载。例如“踏歌”,《上林赋》中已有记载,今桂馥得在云南亲眼所见,对于一位考据学家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快慰,也为桂馥晚年无书无友的凄苦生活增添了一丝快乐。第十卷所收录的内容较广,例如缅甸的翡翠在《札朴》中也有记载,桂馥首先引用了《后汉书·班固传》有关“翡翠”的记载,后又加上自己的所见所闻,“今缅甸出此石,大者重五六百斤,小者如拳,剖之白如雪,青如翠,美者价值千金”。身为一位语言学家,桂馥在《札朴》中也注意到了对于隐语的收录,例如第十卷中收录了云南当地的隐语,“滇人谓死曰坏”。这也说明了桂馥意识到“隐语”作为一种地域、世代的产物对于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云南的地方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札朴》在曲阜方言方面的研究价值

《札朴》是桂馥所撰的一部学术笔记,作者谦称书的内容非常琐碎,就像削牍时被扔掉的木皮一样,所以取名为“札朴”。正因其琐碎,所以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民俗学与民俗语言学的资料,在第九章《乡里旧闻》中,对于山东曲阜的习俗、名物、山川、古迹的辑录,成为后代学者考据研究的佐证,而记录这些所使用的语言,也成为了方言研究的宝库。许宝华和日本宫田一郎共同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解释词条共引用《札朴》317次,例:

鼻 :〈名〉穿牛鼻子的环。中原官话。山东曲阜。清桂馥《札朴·乡言正字》:“牛桊曰~。”也作“鼻具”:山东曲阜。清桂馥《札朴·乡里旧闻》:“牛不服牵者,以铁钳其鼻,吾乡谓之~。按:‘具’当为拘,音讹也。”

撞:〈动〉抵触;抵牾。(一)中原官话。山东曲阜。清桂馥《札朴·乡言正字》:“触牾曰~。”(二)吴语。浙江镇海。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札朴》:‘触牾曰~。’”

咸案:〈名〉酒菜。中原官话。山东曲阜。清桂馥《札朴·乡言正字》:“酒肴曰~。”又《札朴·乡里旧闻》:“吾乡设酒品,四围皆甘果,肴居中央,谓之~。”

许多引文还是该词条的唯一解释,从中可见,《札朴》确为研究鲁方言的资料宝库。

曲彦斌教授曾在《民俗语言学》中提到,“民俗学研究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是调查法。……至于方言学研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同样是调查法”。西汉扬雄所著《方言》是如何调查的,今人无从得知,但毫无疑问,古人的学术笔记将是研究民俗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资料宝库。写正式的学术专著的时候,作者一般会规避自己的方言土语,使用官方通用的“雅言”,而在写学术笔记的时候,特别是《札朴》中的第九卷《乡里旧闻》,会出现许多俗字俗语。桂馥不仅使用,而且还考证了这些俗字俗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但是很遗憾,对这些学术笔记中民俗及民俗语言学内容学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桂馥是山东曲阜人,山东隶属于北方方言区,北方方言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山东省属于华北、东北次方言区,有学者进一步把华北、东北次方言细分为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曲阜方言属中原官话,所以《札朴·乡里旧闻》所收词条带有浓厚的中原官话的地方特色。

弹子涡

蓬莱阁下海中有白石,大者如鸽卵,小者如雀卵,人多取以铺地或砌墙,用之不尽,即东坡所云“土人谓之弹子涡也”。其仇池石诗云:“籍以文登玉。”自注云:“以登州海石如碎玉者附其足。”馥案:此即弹子涡白石。坡诗所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是也。

叉灰

周礼掌蜃注云:“今东莱用蛤,谓之叉灰。”疏云:“蜃蛤在泥水之中,东莱人叉取以为灰,故为叉灰。”馥案:吾乡匠人以石灰和土,亦谓之叉灰。

桂馥所使用的考证方法也非常严谨。桂馥用文献考证方言,“弹子涡”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卵石中的一种,产于山东蓬莱,因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所以山东人称这种卵石做“弹子涡石”,桂馥考证此物,并引用文献加以证明。桂馥以方言考证文献记载,例如“叉灰”在《周礼·掌蜃》中义为叉取白色的蛤,用蛤壳制成白灰,而桂馥所指“石灰和土”,二者大同小异,仅是制作方法不同而已。从中可见,这种文献与方言口语相互参考的方法对于考证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三)对后世辞书编纂的价值

前文已经提到,桂馥一生爱好广泛,且在各方面都显有成就,所以《札朴》辑录的词条虽杂但精,在很多方面都有涉猎,如名物、地理、文学、武术、通假字、文物、杂记、天文、医药等等。除上文提到的《汉语方言大词典》外,还有《汉语大字典》辑录了《札朴》的6个词条,许多辞书的编纂都引用了《札朴》,甚至许多词条《札朴》的解释就是其唯一的解释,这充分体现《札朴》对于辞书编纂的价值。现部分列举如下:

弹子涡 引《乡里旧闻·弹子涡》

鱼同2引《乡里旧闻·铜蟹》

木头 引《卷三览古·木头》

铁连甲 引《滇游续笔·铁连甲》

《汉语比喻辞典》:

跨灶 引《卷五览古·跨灶》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

踏歌 引《滇游续笔·踏歌》

《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

头巾 引《匡谬·巾卷》

蜗牛 引《乡里旧闻·牛牛》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祭尊 引《金石文字·单祭尊印》

《中国文学大辞典》:

逸诗 引《卷二温经·逸诗》

《中国武术大辞典》:

横刀 引《卷五览古·横刀》

剑器舞 引《卷六览古·剑器》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

棰 引《金石文字·武祠画像》

《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

《中国古代杂技》:

剑器 引《卷六览古·剑器舞》

《中国文物大辞典》:

半印 引《金石文字·少内印》

此外,还有《通假大字典》、《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等等也相应地引用了《札朴》中的内容。从这些辞典的名称中可以发现,《札朴》在许多方面都有涉猎,不仅是研究语言学的资料,而且许多名物的发生演变都可以从中找到佐证。辞书编纂过程中,释义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编者找到足够的证据,像《札朴》这种学术笔记,为编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辞书的编纂具有极高的价值。桂馥的《札朴》就像一部小百科全书,不仅为后代研究方言提供丰富的资料,而且在地理、武术、文物、名胜古迹等方面也有涉及,这对于语言学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结论

一本《札朴》,引据浩博,立论严谨,辨证精详,不仅是我们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资料宝库,同时还涉及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来挖掘这份宝藏,本文介绍的只是冰山一角,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于《札朴》的重视,也希望能更多地关注前人的“学术笔记”。

[1] 桂馥.晚学集·寄颜运生书[A] .丛书集成初编(第 2518册)[C] .北京:中华书局,1985.182.

[2] 张焕明.试论桂馥在云南任职对云南地方文化的影响[J] .大理学院学报,2003,(2).

[3] 郭在贻.训诂学[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民俗方言
冬季民俗节
方严的方言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方言
民俗中的“牛”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民俗节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