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一中 (321015) 王洋平
乡土地理在优化活动教学中的实践
浙江金华一中 (321015) 王洋平
活动教学因其独特的教学功能而普现于各版教材,但限于教材编写的特点,在材料和活动内容设计上不能考虑到各地学生具体特点,使部分活动教学流于形式,导致活动教学原有活力的丧失,从而影响活动教学在三维目标达成上的部分功能缺失。如何为活动教学渗透进学生关注的材料和信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教学,以使活动教学在地理新课改下发挥更好的作用,就成为众多一线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教材教法要求教师处理教材,并不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从而为教师处理教材提供了一个空间。鉴于此,笔者探索了以乡土地理为载体来优化地理的活动教学。
乡土地理,是在小区域“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可持续发展中,血缘与地缘关系融为一体的地理历史综合体。可见通过乡土地理,使学生与地理原理进行时空上的零距离接触,为活动教学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和活动方案。本文以湘教版必修Ⅱ中——“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用浙江省金华市乡土地理材料为载体,设计了三个主题明确的探究活动,使活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同“案”而不同“例”,即重视活动过程和地理原理的应用,但不拘泥于具体例子,从而较成功的激活和优化了地理课堂的活动教学。
1.活动设计——“探究家乡聚落形成”
2.呈现乡土素材——“金华局部城镇分布简图”(图1)
3.以乡土地理为载体的活动教学设计
(1)解释“埠”字含义。
(2)寻找图1中带“埠”的聚落名,描述这些聚落分布特征并解释其主要原因。
4.设计意图:课本上的原活动教学是通过读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图来感知城市形成与交通运输关系。该活动对标题中城市形成和聚落的关系探究不甚明朗,且为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而我们同学都生活在中小城市、乡镇甚至农村,对百万人口大城市大部分缺少直观感知。浙江金华有着悠久历史,城市和乡镇形成时期较早且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但限于课时等原因,无法一一查证各个聚落是如何形成,但人类活动会留下历史痕迹。金华方言中,“河埠头”就是船只停靠点的意思,所以设计了金华聚落名带“埠”字的乡土地理为载体,探究河流运输功能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图1 金华局部城镇分布简图
1.活动设计——也谈“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
2.呈现乡土素材——一千多年前,兰溪已是“朝看千帆竞发,夜观万家灯火”,一片繁荣景象。
似乎从那时起,这个溪以兰名,邑以溪名的城市就崛起在浙中大地。兰溪商埠经济,清末民初尤以为盛,故有“小上海”之美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之说法。据历史记载,鼎盛时期,在兰江上扬帆而过的有数千艘客货两用的船只,白天黑夜沿江“帆樯林立,码头人声鼎沸”(见民国十九年《浙江省航政概要》),船夫号子、脚夫号子此起彼伏。兰溪因此成为南来北往各色货物的集散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国民政府铁道部调查,兰溪商业年交易额为1289万元(银元),金华为437万元,义乌为78万元。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兰溪有批发商375户,资本额达到1151398元(银元),营业额估计超千万元(银元)。”(注:当时兰溪县隶属金华府管辖)
3.以乡土为载体的活动教学设计
(1)读史料,描述古时金华府和兰溪县大小之别的主要表现。
(2)读图2分析“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中影响大小规模的主要交通因素。
(3)读图2描述金华和兰溪现城区的大小。
(4)简析上一史料中归纳的兰溪交通优势丧失原因。
(5)分析上述优势丧失对兰溪发展的影响。
4.设计意图:课本上原本案例是——“以扬州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变化对城镇发展影响”,学生对扬州通过文史资料也有所了解,也知道一些扬州历史上的繁华,但是通过地方史可以发现,原来我们的家乡也有这样的“扬州”,使材料立即变得具体化。且班级中有学生来自兰溪,当然也有金华市区的生源。但是限于平时乡土教学的缺乏,很多学生对自己家乡知之甚少,而“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这一说流传甚广,这也是地方史上的记载。过程设计采取了递进式——从古到今逐步探究了河运能力差异对聚落的影响、河运能力和地位变化对聚落的影响,既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也通过地方史的渗透加强了学生情感教育。
图2 金华、兰溪河流区位简图
1.活动设计——“我是金华人,畅想明天的金华”
2.呈现乡土素材“浙江省交通简图”(图3)
图3 浙江省交通简图
3.活动设计
(1)如果你是金华市政府招商引资的负责人,你将怎样向投资者介绍金华的交通优势。
(2)如果你是金华旅游局负责人,你将怎样利用动车组的开通寻找金华旅游业的新契机?
(3)如果你是磐安县(隶属金华市的一个县)香菇外贸公司的负责人,你认为甬金高速的开通对你公司产生了哪些切实影响?
4.设计意图:身为金华人,紧紧围绕自己周围交通变化,寻求金华发展的新机遇,是每个金华人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交通变化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最好体现。本活动通过交通对三类不同产业影响的设问,让学生在活动的角色扮演中,积极参各个活动环节,充分投入到“交通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主体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地理思考、地理原理的探究。
1.具体化的活动素材创设了生活化的地理情境,易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活动教学区别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传统教学重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活动教学却具有将内在知识外显的重要作用。因为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它自身的普及性,忽略了地方性,因此通过以乡土地理为载体的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外显缩短了时空距离。如上述中,对于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本上选取的是京杭运河对扬州的兴衰,扬州对于我们金华人来说,只有听说,而没有实际的感知,时空距离就这样产生。但是如果选用金华和兰溪的对比,学生更加直接且易于理解,从而缩短知识外显的时空距离。此外,可以通过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设计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从而热爱家乡,并进而延伸到对祖国的热爱。这样使活动教学更易和有效的达到情感目标。
2.激活活动教学主体(学生),提升了地理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活动教学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材料和信息即活动教学载体的时空限制,导致参与主体——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广泛性降低,从而影响到教学中活动过程设计的局限性。捷克教育家夸美钮斯说:“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是高级事物由低级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替”。乡土地理正是那看得见的事物和现象。因此,充分利用乡土地理为载体设计活动教学,给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上都留足了足够的空间。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金华周围的自然、人文地理背景(金华本地聚落分布),渗透学科原理——河流对聚落形成的影响,这样给理论和实际生活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从而最大程度的达到活动教学的参与度,使活动过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而言,可以为“河流对聚落形成的影响”找到一个贴切的生活情境。这样通过激活教学主体的双方,有效打破实际活动教学中学生不“活”也不“动”,或者是“身活”而“思维不动”的教学僵局,提升了地理活动教学的实效性,给活动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以便达到一个至高的活动教学目的——培养合格的公民。
3.恰当把握素材切入点,巧设环节,激活活动教学过程。
乡土地理内容较多,如何恰当把握知识和能力的切入点,对教师要求很高。所以作为教师,应站在学生成长角度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教学。为了合理开展活动教学,需要教师扎根乡土,了解学生,了解乡土,同时结合实际活动教学,充分寻找乡土地理中适合实际教学的切入口,寻求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乡土地理在优化活动教学中的功能和地位。
因此,以乡土地理为载体所设计的活动教学,正是通过对活动教学客体——素材,活动教学主体——学生,活动环节——过程和方案的三维优化,使乡土地理对地理活动教学产生了巨大的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