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362333) 林志胜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过程设计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362333) 林志胜
新课引入
展示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的材料,要求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以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阅读“中国地形图”和课本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
①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③简要说明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长江流域内外可依托长江的广阔发展空间。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使得长江沿江地带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2、阅读课本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上游景观”、“长江中下游景观”三幅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1)说说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地势总的看来比较低平,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2)看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江面狭窄、滩多流急、峭壁高耸、雄伟壮观。中下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江阔水深、水流平缓)
(3)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请你将下面几位同学的设想加以补充。
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因为这里水流湍急,落差较大。
我们还可以在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因为……(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因为……(这里河湖密布)
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内河航运业,因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缓)
3、阅读课本图“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说说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4、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对区域的河流、交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水运便利。
5、阅读课本图“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的分布”,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沿江地带有煤、铁、铜、天然气、磷等矿产资源丰富,湖南、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湖北的磷矿均居全国之首。长江沿岸冲积平原耕地资源丰富)
(2)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
1、阅读课本图“H型的经济格局”,完成下列要求。
(1)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地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
(2)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3)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沿海地带经济发达,西部地区资源富集)
(4)从沟通沿海地带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5)分析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意义。(不仅联系了长江上游与下游的省内经济区域,更重要的是沟通了东西两大经济地区,形成了自东向西的4条经济通道──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以及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沿江地带从东向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2、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准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
(2)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高新技术产业)
(3)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动力是什么?(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
(4)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经济优势可以向南北辐射)
(5)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对照课本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在课本图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用彩色笔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会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4、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
5、下面是对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具体描述,请你补充更多的例证。
沿江地带的工业等产业可以沿着南北向支流和交通干线向南北方转移、扩张,带动经济的发展。
沿江地带的技术、人才、信息,可借助南北向支流和交通干线向南北方传递、转移。
请你从资源供给、贸易往来两方面各补充一个例子。
资源供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贸易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赞成者这样说:①没有连贯的沿江大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给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沟通带来困难。②德国莱茵河、美国密西西比河也都建有沿河铁路和高速公路。③北有陇海铁路、南有浙赣铁路。中间的沿江地带却没有东西铁路大动脉。
反对者这样说:①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投资太大。②既然有长江黄金水道,何必再建设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③可能引起长江运量的下降。
你赞成哪一方的观点?补充你的理由。
7、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阅读课文P78阅读材料“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第一,拓展同类型(沿河产业带)的知识视野;第二,通过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产业带形成与特点的分析,掌握认识和分析同类区域的一般方法。
(1)分析说明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发达的水运,丰富的资源——铁矿、煤炭等)
(2)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均依赖沿岸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航运形成经济带;均以河流为中轴将沿岸地带连成一体;均由本地带向两岸周边地区辐射)
(3)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发挥沿江河湖海地带的地理位置、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巨大优势;连通区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国家及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纽带和辐射作用)
1、阅读课本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完成下列要求。
(1)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长江是这些城市得以建立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2)据图说出长江沿岸的特大城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它们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的密度差异。(中下游地区城镇分布密集,其中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密度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游地区沿江城市较少,城镇密度相对较低)
(5)依托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及相应产业,长江沿江地带已经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区,请指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中游城市群、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与带动作用。阅读图8.27,归纳上海具有哪些方面的条件。(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3、阅读课本“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图,体会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几大工业基地。阅读课本“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
2、分组竞赛: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的雏形。请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走廊的主要产品与生产基地。
钢铁工业走廊: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汽车工业走廊:沿江地带有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了“沿江工业走廊”的雏形。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比较分析四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构成与其所在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构成的内在关联。(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主要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长江水路运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阅读课本图“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请你根据方框内对沿江地带不同地区优势与不足的描述,与同学讨论,沿江地带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应当怎样进行协作?将你们提出的协作途径填写在标注栏内。
中上游地区优势与不足: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地处内陆,对外的经济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下游地区优势与不足: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但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的区域协作:两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西部向东部运送能源,即西电东送;东部用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及资金的优势支援西部。
承转: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环境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1、阅读课本图“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破坏及其危害”,分析长江上游地区环境破坏的原因、危害及其具体表现。
原因:毁林开荒和陡坡垦殖。
危害: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具体表现:①造成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②造成水库的淤积、降低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③河道淤塞而导致通航能力下降;④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问题思考: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防治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绿化荒山,禁止陡坡垦殖,退耕还林还草,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
3、阅读课本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分析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严重性。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每次洪涝灾害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损失,而灾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创伤之后,往往数年难以恢复。
4、下面列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频发的一些重要原因,请你尝试提出相应的防洪对策。
承转:近年来,随着长江沿岸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长江沿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5、阅读课文P84阅读材料“长江水污染状况”,分析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以及环境危害。
长江干流自攀枝花以下至出海口全长3600千米,共有工矿企业5万余家,年排放污水60多亿吨。城市江段各类排污口分布密集,污染影响互相叠加,而岸边水域,水深相对较小,水流缓慢,水体稀释扩散能力较弱。因此,污水入江后,常形成沿岸污染带。长江干流是沿江城镇主要的水源地,目前共有各类取水口500多个,基本上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岸边污染带的影响。
6、下面列举的是防治长江水污染的措施,你认为还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加快保护长江的立法工作;制定水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治理工业三废,加大宣传力度,防治结合。
7、阅读课本图“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酸雨污染状况”,据图说明酸雨的基本概念、酸雨区的分布、酸雨的直接危害及对策。
酸雨的基本概念: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
酸雨区的分布: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华东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的直接危害: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搞好环境保护,消除大气污染,控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8、分组讨论: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谈谈如何加快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