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岭南诗人李德简论

2010-03-21 18:59:38陈恩维
关键词:诗风南园李德

陈恩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佛山 528000)

元末明初岭南诗人李德简论

陈恩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佛山 528000)

李德是元末明初南园诗社的重要诗人,是岭南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其早期作品多写景悟道,艺术上讲究雕琢刻画。后期作品将人生体验与哲理思辨相融合,渐趋古朴沉郁。李德前后期诗风的转变,是其人生体验和时代诗风双转移以及岭南诗歌传统影响的结果。

李德;南园诗社;岭南诗歌

李德,字仲修,广东番禺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他与孙蕡、王佐、黄哲、赵介五人在广州共结南园诗社,世称“南园五先生”。明代岭南著名诗人邱浚曾指出:“羊城诗人在国初时有孙仲衍、黄庸之、王彦举、李仲修,此三四先生者,使生当唐盛时,当与韦苏州、柳柳州辈相颉颃,温、李而下不论也。”[1]屈大均则认为李德等五人“开有明岭南风雅之先”[2]。四库馆臣也认为:“粤东诗派,数人实开其先。其提倡风雅之功,有未可没者。”[3]笔者不揣浅陋,尽力搜寻相关文献,对李德的生平行迹、哲学思想、诗歌风格和诗史地位,做一专门述评,以便进一步研究。

李德有很深的理学修养。少年时他曾自号“采真子”,晚年则“潜心伊洛”,当时“世称有理学者,必曰李长史”。[4]显然,李德的理学主要继承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同时吸收佛、道思想的伊洛学派。李德理学,首推“诚意”二字,认为“诚意为古圣哲心要”,又说“意诚诸妄遣,可以通天地。凿空非自然,立异岂真实。尧舜与途人,其初本同一”。[5]这有别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和泛观博览的求知、修行方法的繁琐、僵化。李德的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其《神释》曰:“大哉浑沦妙,槖龠自无穷。絪缊一已构,畀付出至公,灵台本无物,而我处其中。清虚为我体,昭明为我庸。倏忽入无间,忽来归寂空。既作百骸长,蔚为万世宗。毋从众形扰,顺适与天通。”①这首诗对抽象的“精神”作了诗意的阐释:人的精神是浑沌无穷、不可探究的,它藏于人的心灵之中,以清虚为体,以昭明为用;它来去影无踪,但又统摄着人的形骸,所以人们不能去打扰它,只能顺应它。顺适精神,即顺应人的本性。这种自然的人生观决定了李德的生存方式。

李德的早期生活以读书和悟道为主,具体实践了其清虚自然的人生观。元至正十一年,孙蕡、王佐等人南园结社,李德是积极参与者之一。李德和南园诗人的酬唱赠答之作有《忆南园》、《寄孙典籍仲衍》、《王彦举南雄省亲》、《济南寄孙仲衍》、《金陵逢赵汪中》等。李德早期留下的作品,如《同诗社诸公游白云寺,分韵得“千”字》、《暇日游城西玄妙观》、《赠虚明道人》、《宿栖云庵》、《栖云庵》、《闲居》、《峡山寺》等诗,都是当日活跃于岭南名胜和佛寺道观的记载,可见他早期的主要兴趣在求仙问道。在李德看来,儒、道、佛三者在“清虚”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殊途同归。其《栖云庵》云:“道人养清虚,适与高僧处。”《暇日游城西玄妙观》云:“儒道虽异途,同归在清素。”这样的思想状态,决定了他游走于儒、道、佛之间的生活状态。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李德因为精通《尚书》而被荐至京师,得到明太祖亲自策问,授洛阳长史,秩满后调任济南、西安二郡担任郡幕。明初,朝廷对于定都何地一直争论不休。李德指出:“西安、南阳皆天下大形胜所在,建不拔之基,当择而都之。江东非其匹也。”[4]李德此论,可谓远见卓识。犹豫不决的朱元璋虽然最后还是把都城放在了南京,但是其子燕王朱棣在兵变成功后又将大明帝国的都城迁到了北平(后改名为北京)。事实证明李德是颇具政治眼光的。李德虽然具备匡济天下的大才,但仕途并不顺利。在各地游宦时间前后10余年,功业无成,不免心灰意冷,他上书自陈年老不能为吏,于是被派遣到湖广汉阳县任教谕。地方官学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育人才”,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善乡俗”。当时汉阳还没有完全从元末战争的破坏中恢复元气,县学中荒草丛生,学生也只有10余人。李德不仅亲自教书育人,而且建议官府从民间子弟中选择有学问的才士充当师塾先生,以培养师资、扩大教育规模。他的这些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汉阳很快形成了尊师重教、人皆向学的氛围。汉阳任期做满后,李德又被改派到广西义宁县任教谕。义宁地方偏僻,教育更为落后,学生纪律散漫,学风鄙陋。为了移风易俗,李德定下规矩:凡是家中有吉凶事都应该请假,校方根据学生家庭情况的贫富而予以周济。由于李德的不懈努力,乡里在他的教化下风俗日美,县学中进入国子监习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当时有当权者向朝廷推荐他,但李德以年老不愿再为官而婉辞,回到家乡,不久病卒。

表面看来,李德的后期生活是颇为矛盾的:游走宦途,却又始终自甘边缘;无意个人功名,但又热心儒家教育。其实,这种矛盾可以统一于其崇尚自然的理学思想和清虚自然的生存方式。尹守衡《明史窃》卷九十七论曰:“李仲修跃起贤科,栖迟散秩,壮心不任牢落,每念登高能赋,何失其为大丈夫。晚复依依一片寒毡,盖亦无聊之际,托之以自摄云尔。”[6]李德的栖迟散秩,可以视为以吏为隐。一方面,通过出仕任教,他的儒家入世理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寄托;另一方面,自甘边缘,则又可以实现其清虚的理想。李德的行事方式和心态行迹,对岭南士人有直接的影响,为明清岭南文人树立了典范。明中叶顺德欧大任《五怀诗》赞曰:“楚楚李仲德,南威服犹茧。论都关落游,友教江湘转。赐堪望云梦,拜岂及瓜衍。鸾啸遘孙蚤,牛医习黄善。终古蒿庐中,禺阳炳雕篆。”[7]晚清至民国,粤人陈融《论岭南诗人绝句》称曰:“怀人湖海早惊秋,微禄依依得罪由。触目警心才胜者,十年悔不买归舟。”[8]

李德生前曾著有《易庵集》,惜现已散佚。关于其诗歌的艺术水平,“序者以为跨晋唐而砾宋元”[3],但后世论者则大多只注意到了其“好为长吉(李贺)语”的特点。②事实上,以洪武三年李德出仕为界,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内容来看,其早期作品多以写景悟道,后期作品则将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辨融合;从风格上看,则由前期模仿李贺的雕镂肺肝走向后期效法陶、杜的古朴沉郁。

李德早期诗作,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写景悟道,充满理趣。如《同诗社诸公游白云寺,分韵得“千”字》诗云:“扪萝扣禅关,长啸青云巅。山开西北日,水豁东南天。凉叶散虚席,暝林啼清猿。浮云触石起,顷刻遍大千。悟言造真适,谈空忘至言。何当等绝顶,俯视苍苍烟。”此诗首六句写出了广州白云寺的险要位置及奇妙景象;后四句则由景悟道,写出游览时的内心体验。其他如《赠虚明道人》、《栖云庵》等,都流露了浓厚的神仙思想。在融合了佛道思想的理学思想指引下,李德摒弃了欲望,“徒令多于欲者,千古恨迷津”(《仙人》);甚至泯灭了生死,“盛衰无常理,生死乃其宜”(《杂诗》)。李德的这类作品,艺术上显然受到了宋代理学诗人的影响。

李德早期诗歌的另一类则是模仿李贺的诗歌,内容多抒游仙与艳情,艺术上以造语奇特、想象丰富见长。如李贺有《十二月乐词》,而李德模拟为《十二月乐章》,以岭南地区全年(含闰月)的景象、风物为描写对象,突出了时序的变化所带来的景物变化,蕴含浓厚的岭南地域色彩。如《二月》一诗用语颇为奇特,诗歌意象幽渺,境界神奇,与李贺的诗歌几乎可以乱真。李贺有“诗鬼”之称,其诗歌搜奇猎艳,以丰富的想象力、新颖诡异的语言、神秘幽奇的意境为特征,李德早期诗歌继承了这些特点。如其《秋情》诗:“蜡炬摇红纱隙冻,沉香帐底鸳鸯梦。芙蓉波冷薄霜凝,一夜离鸾忆单凤。梧桐金井曙啼鸦,梦郎封侯归妾家,开门自扫琵琶花。”明人顾起伦赞曰:“李之《秋晴》(按:当为《秋情》)等篇,能自迥出常境,绮崭处亦类初唐语。”[9]四库馆臣也指出:“德之七言长篇胎息温李,俱可自名一家。”[3]李德模仿李贺的作品,虽然模拟雕琢痕迹较重,但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其《天上谣》:“玉楼琼宇晓玲珑,云軿电毂辗回风。自从羿射九日落,帝遣羲和御六龙。六龙奔属成今古,海水生尘变桑土。瀛洲花发几番春,误杀秦皇并汉武。桂宫珠露滴秋香,仙仗徘徊朝紫皇。凤吹纷纷九成奏,羽衣金节韵琳琅。金河流水连云注,织女牛郎在何处。淋漓元气浩茫茫,白鹤千群驾烟雾。女娲炼石良可嗤,此事荒唐奚足疑,直怜世上人心改。至理浑沦那得移。”此诗借鉴李贺《天上谣》,用瑰丽新奇之语,融上古神话,将子虚乌有的幻境涂上异常神奇的色彩,渲染了天上世界变幻莫测、神奇幽渺的境界,最后一句归结到说理,则带有李德自身作品重理趣的特点。清代批评家陈融曾评价李德:“古今语未经人道,长吉深奇乃有之。长史好为长吉语,尚难刻骨是深奇。”[8]

李德后期诗风的转变,是在两个层面上实现的。其一,直接取法杜甫,将仕途体验与旅途见闻统一起来,诗歌的现实内容大为增加,境界有所提升,风格也转向沉郁顿挫了。如其《春兴六首》模仿杜甫《秋兴八首》,以组诗的形式,完整再现自己“十年尘土一乌纱”的从宦经历、“十年驱走金陵道”的仕途体验以及“拟向溪头理钓船”的归隐情趣。第六首云:“江汉飘零今六载,故园迢递尚三千。新春隠几看云坐,遥夜悬灯听雨眠。彭泽官贫差有酒,杜陵身老未归田。桃花流水深千尺,拟向溪头理钓船。”首联从广阔的时空入手概括自己的人生旅程,写出漂泊时空的久远漫长;颔联以“看云”、“听雨”两个细节意象写出教谕生活的闲雅;颈联以陶渊明和杜甫自况,道出自己吏隐的生活状况;尾联以桃花流水和溪头垂钓两种典型的隐居景象写出了自己的归隐情趣。这首诗既有大笔概括,又有细节点染,情景交融,情深意长。又如《岁月徂迁,未有归止。寓迹江汉,怀抱索然。时维杪秋,凄其絺绤,偶有所述,用简同志》一诗不假雕琢,感慨深沉,有杜诗沉郁顿挫之风。其二,学习陶渊明,形成一种静穆淡远的诗风。李德学习陶渊明,首先是因为生活方式的接近。其《题陶渊明像》云:“渊明节概士,远慕羲皇风。荣名奚足道,甘分固其穷。得酒即为欢,箪瓢常屡空。朝出山泽游,暮归衡宇中。豪华非所贵,但愿岁时丰。秋菊或盈园,栖栖谁与同?浊醪共斟酌,日入会田翁。此士不再得,吾生焉所从?”准确描述了陶渊明不慕荣名的节操、栖息田园的生活方式,旗帜鲜明地引陶渊明为同调。李德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学习,内化为诗歌风格的自觉继承。如《留题郎步山庄》直接化用了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五柳先生传》、《自祭文》、《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与意象。李德对陶渊明的模拟,不仅停留于字句之间,而且深入到了精神意蕴与整体风格。如《种麻》诗:“种麻满东园,种花亦盈亩。麻生但芃芃,花发映户牖。荣荣能几时,零落他人手。岂如为絺绤,与君同永久。向来灼灼姿,于今复何有。”这首诗从田园生活中常见的种麻、种花入手,以种麻与种花的结局作对比,肯定了返璞归真的生活。近人何藻翔在《岭南诗存》中评李德诗“短篇炼气归神,静穆而淡远”[10]。李德的五言古诗恬淡有味、富含理趣,乃得陶渊明诗之韵味。

李德前后期诗风的转变,是其人生体验和时代诗风双转移的结果。只需要对比一下《忆南园》和《社后漫兴》,就可以看出其诗风的转变与其人生变迁的内在联系。《忆南园》回忆前期的南园生活云:“南园蝴蝶飞,绿草迷行迹。青镜扫长蛾,娟娟弄春碧。锦屏千里梦,寂寞愁芳色。小字写长笺,鳞鸿坐相隔。”《社后漫兴》写后期教谕生活:“社燕西飞节物过,年华世事两蹉跎。晴天白鸟来无数,落日浮云看渐多。黄菊何人归短棹,红蕖秋水淡澄波。寂寥多恨凭谁遣,揺落无心奈尔何。”李德前期悠游南园,社会体验不深,因而创作兴趣在雕琢辞句和吟风弄月;出仕后,壮志难酬而心灰意冷,人生体验渐趋丰富,诗歌创作一改前期对于形式的雕琢而服务于自我抒情的需要。他后期学杜甫,是抒发仕途辛酸的情感需要,而学陶渊明则是一种消解内心痛苦的心理调适。

从诗歌发展史来看,李德的诗风转变有其必然性。温汝能《粤东诗海·凡例》云:“有明以来,粤诗大盛。洪武之初,高青丘雄视词场,而广南孙西庵崛起岭表,为之羽翼,尝与赵伯贞、王彦举、李仲修、黄庸之,开南园诗社,称五先生。西庵自汉魏六朝、初、盛、中唐,无所不学而炉锤独运,自铸伟辞,固卓然名家。若赵、王二公,虽存诗不多,亦清超拔俗;庸之淋漓神致,时近青莲;仲修雕缕肺肝,或仿长吉,皆一时之杰也。”[11]温汝能说得还不够具体。就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而言,模拟李贺、李白的诗歌,乃是元末诗歌之潮流(以杨维祯的“铁崖体”为典型代表),李德前期诗歌“多效李白、长吉”,实际还是沿袭了元末诗歌的余绪,是元末诗歌的余响。而其后期效法陶、杜,也与明初诗歌宗盛唐风尚一致。李德诗风变迁实际上是元末明初时代诗风转换的产物。正是因为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大势,李德才可能和南园诗人一道“崛起岭表”,成为与吴中诗派、越中诗派、江右诗派和闽中诗派齐名的明初五大地域诗派。

李德诗风的转变,还受到岭南地域诗歌传统的影响。首先,李德诗风转变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南园五先生之孙蕡的影响。史载:“德为诗多效长吉、太白。孙蕡笑之曰:子真浑元皇帝远孙也。德乃力追古作。”[4]这也可以从李德和孙蕡的酬唱看出蛛丝马迹。孙蕡曾作歌行《罗浮歌寄洛阳长史李仲修》、《南园怀李仲修》,此二诗“卓然有古格”[9]。而李德回赠《济南寄孙仲衍》:“南园虚夜月,风景罢登临。巩洛成尘迹,青齐入苦吟。升沈凋壮节,匡济负初心。薄宦容身得,宁辞雪满簪。”《寄孙典籍仲衍》:“南园草色参差绿,忽忆佳人美如玉。玉堂挥翰事巳陈,草屋悬灯照幽独。江湖狂客未言归,翘首东南泪湿衣。何时净拂青溪石?与尔横竿钓落晖。”此二诗抒写诗人在仕途偃蹇之时萌归隐家园之意,风格一改早期之作的雕琢刻画而显古朴沉郁之风,显然受到了孙蕡的影响。这也显示当日南园诗社的酬唱活动,使岭南诗人们的艺术追求趋向一致,从而具备了开创诗派的可能。其次,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李德诗风转变,受到了岭南诗歌传统的影响。洪亮吉论岭南诗歌云:“尚得古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12]岭南诗歌具有“雄直”的特点,而这是在对先贤的继承中确立的。李威在《粤东诗海序》中指出:“粤东自曲江开正始之音,嗣后作者继兴,至前后五先生创立南园以提倡风雅,古诗必综汉魏,近体必效盛唐,皆能兴复古昔,蔚为辞章之华。”[11]李德诗歌由学陶渊明而“综汉魏”得其古直恬淡,由效杜甫得其沉郁顿挫,总体上则在对古贤的模仿中形成了一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雄直气”。这也是李德及南园诗社被视为粤东诗派开创者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本文所引李德诗,均见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南园前五先生诗》。

②参见广州市番禺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所编《禺山兰桂》第33页。

[1]邱浚.送钟太守诗序[M]//重编琼台稿:巻十二.四库全书本.

[2]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63.

[3]永镕,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二[M].四库全书本.

[4]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十二[G]//四库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5]傅维麟.明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五[G]//明代传记丛刊本.台北:明文书局,1991.

[6]尹守衡.明史窃列传:卷九十七[G]//明代传记丛刊本.台北:明文书局,1991.

[7]欧大任.欧虞部集[G]//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

[8]广东文物展览会.广东文物:卷九[G].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1941:905.

[9]吴文治.明诗话全编:第4册[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3912.

[10]陈永正.岭南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137.

[11]粤东诗海[M].温汝能,纂辑.吕永光,等,整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12]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文 俊]

I207.23

A

1009-1513(2010)02-0013-04

?

2009-12-10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南园前五先生研究”(批准号: 07D T02)阶段性成果之一。

陈恩维(1975—),男,湖南汨罗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岭南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诗风南园李德
荡秋千
Mobility matrix of a weakly coupled parallel multi-DIM isolator based on axial force solution①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中华诗词(2020年2期)2020-09-21 09:25:30
唐诗赏读——南园之一
唐诗赏读——南园之三
生机盎然
金秋(2019年14期)2019-10-23 02:11:38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速读·上旬(2019年4期)2019-09-10 14:38:50
学苑诗风
散文诗世界(2016年5期)2016-06-18 10:03:10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接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