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新证十四则

2010-08-29 01:23:12庞光华
关键词:训诂学吴子古音

庞光华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训诂学新证十四则

庞光华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中疑难字句的学问,训诂有助于正确理解古典文献。《论语》、《尚书》、《左传》、《礼记》、《文心雕龙》等古籍中的一些字句长期存在误释情况,而“笨鸟先飞”、“九死一生”等源于古籍的成语也未得到正确解释,有必要进行训诂学实证研究,以使14个疑难问题得以解决。

训诂学;古代汉语;通假;错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过程中写了一些学术札记,现选录十四则,以供参考。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曰:“南人,南国之人”。《礼记·缁衣》引此文略有不同:“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於人乎?”今按:《论语》、《礼记》中的“南”字当为“商”之误。上海博物馆所藏简本《缁衣》和郭店楚简本《缁衣》引“南”作“宋”,宋与商相通,详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说商》,王氏论证详尽。以楚简《缁衣》校今本,可知今本“南”当为“商”之误。正因为此言为商代人之遗语,所以才称为古之遗言。若直视为南人之言,则与“古之遗言”不相配应。在古书中,商与南确实易互讹。《吕氏春秋·古乐》:“商人服象。”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注引张揖之言曰:“南人服象”。宋翔凤《过庭录》卷十三《商人服象》条据此以为“商人”当为“南人”之误。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皆取宋翔凤之说。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不惎弗智,信之也”。裘锡圭先生按:“疑‘惎’当读为‘欺’。”吾谓裘先生之说非是。“惎”字当训“谋”,在古书有不同写法。《尔雅·释诂》:“基,谋也。”《国语·周语下》:“自后稷之始基靖民。”邵晋涵《尔雅正义》与王引之《经义述闻》皆称“基”当训“谋”。①《尚书·康诰》:“周公初基”。郑玄注:“基,谋也。”《礼记·孔子闲居》:“夙夜基命宥密。”郑玄注:“基,谋也。”《玉篇》、《广韵》皆作“諆”。②王引之《经义述闻》卷26《惟基谋也》条称基与惎通,引《左传·定公四年》:“管蔡启商,惎间王室。”王氏注曰:“谓谋间王室也。”郭店简此文之“惎”只当训“谋”,才与“智”相配应。释为“欺”则不谐。③

《尚书·泰誓》:“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舜有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大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旧注均训乱为治。今按:“乱臣十人”当是“乱臣七人”之讹。十与七古文之形极似,古书中每相讹。更考古文献如《韩诗外传》卷十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至失天下。”《孝经·谏诤》:“子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楚辞·七谏》王逸注:“或曰‘七谏者,法天子有争臣七人’。”④据《孝经》、《韩诗外传》、王逸注《楚辞》,知天子有争臣七人为古礼,《论语》、《左传》之十人均为七人传写之误。今更考古书,知古有“七辅”之说。如《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四《余孝友命名説》:“邃古命名六相七輔,莫得而詳也。”《古微书》卷二十七与《论语摘辅象》列举有黄帝的七辅之名为:风后、天老、五圣、知命、窥纪、地典、力墨。《骈雅》卷三:“风后、天老、五圣、知命、窥纪、地典、力墨,黄帝七辅也。”《梁书·武帝纪上》:“二象贞观,代之者人。是以七辅、四叔,致无为于轩、昊。”《路史》卷十四称黄帝“命知命紏俗、天老录教、力牧凖斥、鵊冶决法、五圣道级、窥纪补阙、地典州络,七辅得而天地治、神明至”。⑤《太平御览》卷七引《天文要集》曰:“七公,天之相也。三公,廷尉之象也。上星,上公也。次星,中公也。星明则七辅强。”这里的七公就是七辅(相与辅同义)。可见自古相传黄帝有七辅之说,这与“乱臣七人”、“争臣七人”完全是同样的观念。

《左传·成公三年》:“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37页注解曰:“我担当不了受怨,您也担当不了受德。这是说我没有什么可恨你的,你也不值得我感激。”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二册813页对此文都没有注解。今按:《左传》此文的“受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抱怨”,“受德”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积德”。“受怨”与“受德”虽然在语法形式都是动宾结构,“怨”和“德”的指向性不同,“受怨”的“怨”是“自己怨恨别人”的意思,“受德”的“德”是“别人对自己感恩戴德”的意思。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谓“吴王寿梦,乃名乘字寿梦”。今按:杨注非是。考顾炎武《音学五书》有《音论》卷下《反切之始》称:“《左传·襄十年》‘会于柤,会吴子寿梦也’。注‘寿梦,吴子乘’。《十二年》经书‘吴子乘卒’。服虔云‘寿梦,发声;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按:‘梦’古音‘莫登反’,‘寿梦’二字合为‘乘’字。”顾炎武此说显然是正确的,后来的许多学者都有相同的见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二《乘》条:“《襄二十年》‘吴子乘卒’,即寿梦也。服虔以‘寿梦’为发声。‘寿梦’一言也,经言‘乘’,传言‘寿梦’,欲使学者知之也。予谓‘乘’、‘寿’为齿音,‘寿’当读如‘畴’,与‘乘’为双声,‘梦’古音莫登切,与‘乘’叠韵,並两字为一言。孙炎制反切盖萌芽于此。”汪远孙《国语发正》曰:“《成十六年传》文‘茷’是‘茂’字之误。内传作‘茂’,外传作‘发钩’,合两字为一声。如‘勃题’为‘披’,‘寿梦’为‘乘’之比。”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者减钟跋》亦言吴子寿梦,寿梦二字合音为乘。纵观以上所引的顾炎武、钱大昕、汪远孙、杨树达都主张“寿梦”合音为“乘”,从音理上讲,也就是“寿梦”反切为“乘”。这样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并非一为名一为字。

《左传·文公元年》曰:“食熊蹯而死。”注:“熊掌难熟。”《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熊蹯不熟。”注:“蹯,掌。”今按:“蹯”字即是今巴掌的巴的本字。《说文》作“番”。一般的注解都说“蹯”的古音是阳声韵,读fan。其实从“番”的字有很多读阴声韵,如“鄱阳湖”的“鄱”,还有“播”、“僠”、“蕃”、“僠”、“噃”、“譒”都读阴声韵bo。因此,“番”或“蹯”在上古必有阴声韵的读音,属歌部字。近代音的o元音在上古音中往往读a或ai。如“播”上古音为帮母歌部,正是ai。⑥“巴”的上古音为帮母鱼部,一般也构拟为a元音。二者为双声,在汉代有不少鱼部字转入歌部,此为音韵学常识,人皆尽知。⑦更考《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则“巴”的本义是一种巨大的蛇,可以把象吞下去。其字在篆文中确实像蛇形,不可能引申为“巴掌”的意思。训为“巴掌”“巴”一定是假借字。以音义考之,必是“番”或“蹯”的假借无疑。考《说文》:“番,兽足谓之番。”《玉篇》:“番,兽足也。或作蹯。”则“巴”与“番”或“蹯”音义皆合。⑧

成语“笨鸟先飞”的意思常常被人搞错或不能精确解释。如《汉语大词典》有两个意思:1.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怕赶不上别人,抢先动手。举有关汉卿的《陈母教子》为例。2.用作谦词。其实《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并没有从训诂学角度精确解释这个成语的本来意思,只是揭示其比喻义和

H13

A

1009-1513(2010)02-0072-04

2009-11-30

庞光华(1968—),男,重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猜你喜欢
训诂学吴子古音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返老还童
真想有个奶奶
喝水
从中古音看陕西紫阳县方言声母的演变
训诂学定义新论
参花(上)(2014年5期)2014-12-12 02:41:57
训诂学与民族民俗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辞书研究(2013年5期)2013-04-01 1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