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视阈中管理体制机制的重构

2010-03-21 18:09刘正宁
文化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体制学术机制

刘正宁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关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一些学者在不同的场所和刊物上发出了关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呼声。所谓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明确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全面把握和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的一种管理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关于大学的制度安排,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大学的关系等方面;二是大学自身层面的内部制度设计,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就此层面而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又居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前提和核心地位。

一、开拓现代大学制度视野,审视体制机制的弊端

我国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变革是先导”这几个逐步深化的阶段,现在又关注到大学制度的改革,进入了“大学制度建设是根本”的新阶段。人们认识深化的过程本身就说明,改革归根结底涉及的是制度问题。“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1]

目前,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集中归纳为以下几点:

从决策机制方面看,我国大学基本上是政府行政系统的对应延伸机构,政府同时扮演着大学所有者、举办者与管理者三种角色。与此相应,大学内部管理也基本上是上令下行的行政指挥和协调方式。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思想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仍然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大学的学术权力和学术事务。

从组织机构方面看,我国的大学对应于政府决策和指挥系统设置了全世界最为齐备和庞大的组织机构。行政化的机构运作观念和习惯也从多方面制约着作为事业单位、享受全额拨款的国有大学,学校组织机构以及干部、人事制度等仍然深受外部力量的控制和影响。

从资源配置机制方面看,现在的管理制度既不利于社会性、学术性资源的整合共享,也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在大学教师的职业流动性上,人才属于代表行政部门的单位私有,自己基本上无权决定自己的选择和命运;在职称评聘上,主要的决定权集中于专家或学术机构对教师进行的学术评价;在管理职位聘任上,实行的是行政干部任用体制。

从管理机制方面看,由于所有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界限模糊、职能不清,因而使得高度行政化的管理常常在鼓励自主创新和开展创新教育的同时,抑制真正的创新活动。

从教育行为引导机制上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使传统教育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改变。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苏格拉底和孔子时代的问答式、讨论式的教学,已经被大班集体授课和陌生化的师生关系所取代。受现代社会技术化的影响,学术理想和人文精神逐渐被工具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按统一规格成批量培养标准“人才”的大学越来越像是“教育车间”、“文凭工厂”,低层次或无意义的科研成果的大量生产,反衬出原创性学术精神和学术成果的匮乏。

从评价机制方面看,一是缺乏非政府主导的第三方评价力量,高教中介评价机构尚未应运而生,社会评价组织和运行机制极不健全;二是评价体系、指标还不完善,更缺乏稳定性和针对性,因而使得学校疲于应付,造成围绕政府的指标体系办学的状况;三是缺乏高等教育的国际质量认证制度。如何处理全球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要求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又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这是我们值得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二、把握学习实践机遇,在深化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升华理性认识

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统一的,是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化、目标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的必然表现,为此,要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遇,为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一)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密切结合工作实际

结合高等院校的工作实际,树立“要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指导思想,确立“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目标。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只有落实到体制机制上,才能整体推动工作,而不是局限在孤立的点、单一的工作中。

(二)深入领会、解析高等学校的“体制机制”的概念、范畴

在此所讨论的“体制机制”主要是指校内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它是为达到办学目标而设计的操作系统,反映了校内各种关系,应体现出办学理念;要以“现代大学制度”为重要参照,而“中国特色”又决定了“党的建设”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提升对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认识

深化科学发展观理论要结合高等教育实际,深入把握以下两点:

1.深化“以人为本”理念,把人的发展作为高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要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同时认真研究自身实际,坚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就为高校体制机制建设指明了方向:要“以人为本”,要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同时,也要符合学校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及现实条件。

(四)深化办学理念的“育人”和“学术”并重的思想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培养人才和繁荣学术为落脚点;所有政策、制度都应有利于培养人才和繁荣学术;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要营造推动培养人才和繁荣学术的氛围、环境。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应明确学科建设是学校中心工作,是履行学校各项职能的基本工作平台。在学校具体工作设计中,工作重心应放在由学科群所构成的学院或学部,在相关政策指导下,使之具有较充分的人、财、物管理权,以利于整合资源、凝练方向、统筹工作。

三、结合大连大学发展实际,梳理问题,解析成因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迫切需要对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构,有效调解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围绕知识生产传播和学术工作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模式。包括学术研究的引导与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以及科学的人才竞争机制等等。这就需要密切结合各类型大学发展的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与解析,从而奠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

大连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统一办学历史不长,机构变动频繁,人员变动较大。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与学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有待协调

习惯用以往行政管理的逻辑和方式来管理学校,学术工作的规律被忽视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对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缺乏必要的学术组织设置和相应的工作平台,有影响的学术团队太少,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不够,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不够,使得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在学术事务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术权力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2.民主决策机制的建立健全尚需改革与深化

缺乏有效的、制度化的搜集、听取群众意见渠道;围绕重大决策、涉及师生利益的重要决定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充分;听取民意的意识不足;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等制度不健全。缺乏引导校内不同群体围绕学校发展集中意见的有效措施,师生员工与决策中心的沟通不通畅,充分体现各方面利益诉求存在不足。

3.职能部门的功能与职责亟待厘清与理顺

机关部门繁杂,岗位设置缺乏依据,职责分工不清晰,责任主体不明确;“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配置失当;非常设组织、机构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必要的“规范”及与之相联系的“告知”、“注册”等程序缺乏或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追究、问责、回避等制度;各职能部门忙于具体事务,研究、规划不足,协调不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落后。

4.基层党组织建设及保证监督机制建设尚待完善

基层党组织缺乏基本的工作规范和指导;对于现存的及时有效的基层组织设置、党务干部选配等问题尚待解决;没有建立起完整、适应我校工作实际的长效工作机制;以党政联席会议为代表的基层党政协调机制有待加强;不能准确评价基层党建各项工作的成果,缺乏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基层党建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政策、制度导向;基层的纪检、统战、群团工作缺乏整合协调。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1.对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认识不深刻,缺乏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缺乏高水平大学运行管理的经验和体验。习惯于按旧有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或疏于研究发展中所碰到的新问题,或仅止步于坐而论道,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缺乏实干精神。小富即安、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没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超越意识、忧患意识。

2.缺少辩证思考与运用,一些工作只重视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忽视了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不能从全局、整体、宏观出发考虑问题,不善于用制度形式表达办学理念,缺少对制度、机制能够成为办学理念实践载体的思考与理解。

3.没有很好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管理手段。对于“法制”、“民主”、“以人为本”等概念认识不深刻,缺乏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研究,方法简单,只追求快速便捷、只懂得强制规定。对于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强化道义、伦理上的导向,降低在情感、心理上的成本,如何将制度约束内化为人内心的行为规范、转化为自我管理缺乏相关的深入研究。

4.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建,更好地体现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缺乏在整体工作中比较明确的评价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

四、着眼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明确体制机制建设工作思路

要进一步理解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内涵、原则体系,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现状的研究,认真思考建设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给我们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明确体制机制建设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加强学术权力对于学术事务的影响力

一方面,要对学校的组织结构、制度体系进行认真清理和设计,使各部门单位职能清晰、责权明确。逐步降低管理重心,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使机关摆脱具体的事务管理,强化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协调工作的能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校、院学部两级学科建设工作委员会体制,并制定工作章程,同时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责权明确的工作关系,保证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在学术事务中的各项权利。逐步建立各种工作规范(包括基层党建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完善、明确与之相配套的各项工作程序及责任主体。修订有关制度,保证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在专业职务聘用、人员调动、学科规划、学位审定、项目策划、干部任用等工作中的参与、决策权。同时,加强学术道德、学术民主等方面的建设。推动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养成。

(二)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强化民主管理,更好地问需、问计于广大师生员工

首先,完善两级教代会体制。健全代表培训、巡视、述职、提案等制度,充分发挥各专门委员会作用;通过健全组织、明确内容、完善渠道,加强校务公开工作。健全以科学决策为目的的规范的专家咨询、民意搜集、政策研判机制。

其次,加强协商共事小组工作,强化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重视校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定期通报情况、研究工作。

最后,还要建立与校内不同群体的定期对话制度。健全领导联系点、联系人,公开接待日及校长信箱制度。建立问责追究制度。健全非常设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处理交叉性、综合性事务中的作用。

(三)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为保障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现“建设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发展目标营造积极的环境条件。

[1] 潘懋元.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J] .现代大学教育,2001,(1):29.

猜你喜欢
体制学术机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