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科学发展目标定位与学科特色创新发展的思考

2010-03-21 18:09潘成胜
文化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特色学科

潘成胜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是一所大学对未来发展的谋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学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全局性、方向性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也是对其自身水平和特色定位的反映,是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是一所大学认识社会、审视自身的过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发展道路。相对于传统老牌的成功高校,新兴发展中的高校更应通过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以特色求得持续的发展。

一、影响高校定位与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

学科建设状况和发展水平是衡量和确定一所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为此,我们对学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大连大学学科的现实基础与建设成绩

多年来,大连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方略,不断改革学校的各项工作,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2003年我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363人;教授301人,副教授819人,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前列,这些条件都为我校加强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主要体现为:

1.人才强校战略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早在1999年,大连大学党委就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专门成立了人才建设办公室,2004年我校被大连市政府批准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大连市政府每年拨款千万元用于学校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目前大连大学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5人,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共20人,形成了以化学与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3个辽宁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2.科技创新工程为学科建设积聚了科技实力

2001年以来,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通过重大项目早期重点培育、科研项目经费配套、科技奖励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科技工作的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近30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1项,还承担了一批对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校企合作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近三年累计科技经费达1.9亿元;2008年又获国家863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综合实力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前列。2007年我校功能材料专利产品“药物心脏支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2008年1月至11月累计产值1.4亿元。

在全校范围内搭建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研究平台,提高承接重大项目的研究能力。学校先后建成了“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3.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2004年,学校开始实施学科建设工程,5年以来,学校陆续投入经费1.2亿元,对校内相关学科进行了前期建设。目前有机化学、外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专门史4个学科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结构工程3个学科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学科建设体系,为学校将来高水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培养基地5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

4.系列教学改革成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设置45个本科专业,其中80%有相应的硕士学位点支撑,形成了“本硕培养互动、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基金项目”、“科学研究活动”等教学改革工作,使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率大幅度提升,其中考取985、211高校的人数占总考取人数的70%以上;硕士研究生培养立足于高起点,论文选题86%来自国家级科研课题,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我校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71名,博士后十余名。

(二)大连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经过20余年建设,大连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美誉度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影响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的各种因素。

1.学科带头人匮乏,影响了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建设

目前,我校现有学科,尤其是一级学科,包括省级重点和重点培育学科,缺少在国内学术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特别缺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前沿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的匮乏,严重地影响了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建设,制约了学科向纵深发展。

2.学科内涵研究不够,影响了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

部分学科对本学科建设内涵研究不够,使之学科方向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不能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与学科群;少数学科对学科方向与科研方向理解不够准确,将科研方向作为学科方向,导致学科方向过多且缺乏稳定性,缺乏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学科发展缺乏后劲;个别学科对本学科前沿和部分领域揭示不够清楚,研究方向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方向对接不够紧密,很难在国家重大课题与重大奖项上有所突破。

3.学科总体实力不强,影响学位点建设再上新水平

部分学科学术队伍实力较弱,缺乏具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软硬件条件均显不足。多数学科整体实力比较弱,难以支撑一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点学科的凝聚与建设,不利于整个学位点的建设,成为阻碍学校学科建设上水平和学位点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4.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影响重点学科的形成与建设

科技创新制度、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力量投入还不够集中,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重点和优势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建设。

二、大连大学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学科专业特色化工程建设思路

同质化办学没有出路,特色化办学是方向。大连大学要办出特色,就是有个性、有优势、有竞争力和发展力。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将实施四大学科专业特色化建设工程,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其中集中优势建设23个博士学位点或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使之能够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促进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1.实施凝练优势特色的学科建设工程

优势特色学科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基础。学校必须花大力气实施凝练优势特色的学科建设工程;必须瞄准学科前沿,在一些重要领域要加大布点,形成学科群,以学科群体优势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目前学校的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化学与生命科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已初步形成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并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学术队伍。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要把学科方向抓紧凝聚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学校将依托现有的优势特色学科,继续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尽快形成学科优势,快速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学科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2.实施交叉、融合、填空的学科布局工程

根据现代学科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理工并举、文理交叉、多学科发展的优势,通过有效途径,着力打破同一门类或同一学科之间的壁垒,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汇聚,逐渐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主要在一级学科层面进行整合,其研究方向要抓住本学科的主流方向,避免走入边缘领域;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主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进行学科或学科群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校级重点学科主要在二级学科层面实行交叉融合,在遵循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在其结合点上衍生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冲击省级重点(培育)或优势特色学科奠定基础。整合优质资源,重点突破,特别要在学科交叉点或交叉科学上寻找有可能填补空白的学科进行重点布局,抢占新学科制高点。

3.实施跟踪社会需要的学科服务工程

地方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为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今后,我们要重点实施跟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服务工程。敏锐地洞察大连市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向,跟踪大连“一个中心,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和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需要,设计和调整学科建设规划,提出并承接大型重点科研项目,并迅速将科研成果凝聚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使之能够成为高水平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的主要支撑学科,进一步牵动校内的学科建设;根据大连新农村建设、和谐大连建设、绿色大连建设等设计并开展学科服务工程建设。利用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集成、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将科技成果向工程化和产业化方向转化,或将触角直接伸向区域经济急需的领域,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化的力度;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和解决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将学科方向凝聚到国内领先的学科领域,注重在科研发展中创造和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4.实施扭转落后现状的学科改造工程

我校虽然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十大学科门类,但有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和落后,有的专业堪称夕阳专业或垃圾专业。为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必须以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以教学与科研创新为牵动,实施扭转落后现状的学科改选工程,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和优势学科群落。

(二)关于大连大学发展模式科学化建设思路

1.坚持建设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目标不动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增强我校的综合实力,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待遇和幸福指数。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困难的,因此,广大教职员工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树立克服、解决各种困难的决心,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作为建校仅22年的地方高校,要赶超老学校,必须有超常规发展的勇气和魄力,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醒认识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认识到学校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步调,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创新。要坚持以优势特色求发展,以交叉融合促发展,以个别优势学科突破带动学科的整体水平提升的学科建设工作思路,确保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目标的实现。

2.下大力气积极打造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术梯队建设要按照学校学科建设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侧重在职培养的基本原则。有目的加大人才的聚合度,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减少建设的盲目性;合理利用学校有限的师资队伍发展空间,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及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打造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以及学缘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拉动整个学校学术队伍的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要积极引进和培养我们自己的院士级领军人才。我们学校不仅要自己造大船,还要自己造船长,培养我们自己的院士和长江学者。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担任学术职务。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建设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队伍,保持学科的持续发展。

3.学科专业建设与招生就业要平衡发展

综合分析大连市的第二、三产业(如石化、造船、软件、装备制造、精品钢材、国际物流、国际金融、国际旅游、信息传媒、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重点发展规划,我校只有不到50%本科专业能够与之相适配。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使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招生就业相平衡。

(1)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根据大连市及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及资源优势,增设新专业。加大我校的工学、管理学等学科比例;通过资源整合,开办生物制药、动画、商务英语等专业,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2)老专业增设新方向。通过增设新的专业方向,使老专业产生新的发展活力。

(3)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改变专业招生计划多年不变的做法,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招生计划。

4.研究生教育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大力加强重点学科育人能力建设,按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方针,把重点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要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优质学科资源,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对学位授权点、导师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等各项建设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以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力争在人才培养成效上取得重大突破;校级重点学科要面向区域经济所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发挥地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5.本科教育要着力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

(1)专业课程体系的现代化

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现代化,使我们的学生能学到最现代、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使他们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国内外先进大学不相上下。引进合适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和考试方法,开展双语教学,为实现交叉复合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2)实践教学基地的现代化

开展“合作教育”,积极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建设,通过与合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岗位“零距离”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条件,同时积极开展“3+1”等模式,创设条件使最后一年的学习方式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衔接。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着手建设一批集人才培养、教师提高、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第二课堂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尝试与企业公司等合作在校内开办“IT技术培训基地”,建立更多适用的职业资格考试或劳动鉴定基地,为实施“双证书”教育提供条件。

(3)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

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拼盘式教学和双语教学,探索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以及研讨式课程(Seminar)。

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大学生工作室、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学生社团等载体,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以实践设计项目吸引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学好基础理论课。逐步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辟国际化办学新路。

6.努力实现学科条件和校园建设现代化

瞄准大连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需求,关注未来5至10年新兴学科的生长与发展趋势,优先发展与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及软件、船舶与先进装备制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区域金融与物流中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相关的学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实现学科条件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力争在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创新团队、省级创新团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博士学位授予权等方面都有数量和质量的突破,使我校的学科条件真正进入国内市属地方大学的一流水平。

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是实现学校建设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基础保证之一,在“十一五”末期争取扩大校园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十二五”末再争取扩大校园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新建8万平方米教学实验用房、2.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7000平方米科研与综合用房,以满足学校“十二五”到2020年的发展需要。重新规划校园分区及功能定位,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分区明晰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校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使我校成为大连最美的绿色校园和花园式的校园之一。

7.努力为大连城市发展提供最好的服务

在大连大学的成长和发展中,饱含着地方政府和人民太多的关爱和期望,没有大连市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厚爱,就没有大连大学今天的存在与发展。大连大学要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一定要为大连市民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立足大连,服务大连,责任在肩,使命在心。要克服各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思想,建立“与大连共命运,与城市同发展”、“按社会需要办学、为大连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整合学校人才、智力资源,加强全方位、多形式的校地互动,实现校内学科与校外产业对接,将学科链转化为技术链,让技术链对接产业链。要使大连大学逐步成为城市科学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要创造条件,主动为大连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政策、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服务,深化地方大学为地方服务的意识,启动为社会服务的各类工程,支持地方和谐文化建设工程,让更多的大连市民享受到大连大学的优质服务,感受到大连大学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特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