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娜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梧溪集》版本源流考*
何丽娜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本文在考察《梧溪集》现存版本的基础上,对《梧溪集》部分重要版本的著录情况、基本面貌予以介绍,对部分善本在藏书家中的刊刻与流传情况加以梳理,进而对《梧溪集》的版本源流加以梳理;并对其版本特点加以总结,归纳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并对版本间的差异加以分析。
梧溪集;版本;王逢
王逢(1319—1388),字元吉,号梧溪子、最闲园丁,自称席帽山人,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元末遗民。有《梧溪集》七卷,现存版本颇多,主要有洪武印本,景泰七年的陈敏政重修本,汲古阁藏景泰本,陆贻典校补本,汲古阁藏景泰刻本,周荣起手录本,王士祯明末刊本,蒋西圃抄本,钱谦益跋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傅增湘校并跋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续编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梧溪集》附补遗本和中华再造善本等本子,下文首先就《梧溪集》部分重要版本的著录情况、基本面貌予以介绍,并对部分善本在藏书家中的刊刻与流传情况加以梳理,进而对《梧溪集》的版本源流加以梳理;其次,对其版本特点加以总结,并就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分析其间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七卷。四周双边,有栏,每半页8行,每行21字,注文双行。版心大黑口,黑口处有“钦定四库全书”字样。单白鱼尾,中书口有“梧溪集”三字。正文各卷头题“梧溪集卷几”,下面署有元王逢撰。卷首有《梧溪集》提要一篇。是书为写本。
(二)《梧溪集》元刻明修本
《梧溪集》七卷,元刻明修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六册(27.3×17.2),每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三字,有栏,注文双行,版框18.6×12.1,四周双边(或四周单边,其版框则为18.8× 12.2),版心大黑口,双黑鱼尾。
(三)知不足斋丛书本
《知不足斋丛书》收录《梧溪集》七卷。其中卷四分上、下两卷。每半页9行,行21字。上下单边,左右双边,黑口,无鱼尾。是书扉页有“梧溪集”三字。卷首先后有四库全书《梧溪集》提要、至正年间新安汪泽民序、鄱阳周伯琦序、会稽杨维桢序和清顾千里《重刻梧溪集序》五篇序文。正文各卷头题“梧溪集卷第几”字样,除卷三书“江阴王”,卷四上书“江阴王逢”,卷四下书“江阴三”,其中“三”字疑为手写以外,各卷头下均署“江阴王逢原吉”字样,与诸版本校对可知,卷三、卷四上和卷四下的落款也应为“江阴王逢原吉”,此应系雕版刊刻时漏刻所致。各卷卷末都有“梧溪集卷第几”的字样。
在第七卷后,有景泰七年南康府知府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一篇。是集最后有道光年间云樵叶廷甲(字保堂,号云樵,王逢同乡,致力于校刊乡邦文献。)从邑城杨启樵家抄本录出的王逢诗五首,附于《梧溪诗集后序》之后,是为《梧溪集》补遗。是书书口刊有“梧溪集卷几”、在《梧溪集》补遗卷的各页中书口刻有“梧溪集补遗”字样及页数,下面黑口右侧书有“知不足斋丛书”字样。是集刊刻整洁雅观,墨印均匀。
(四)中华再造善本
中华再造善本是据国家图书馆藏元至正明洪武间刻景泰七年陈敏政重修本影印。七卷六本,其中第四卷不分上、下卷。原书版框高18.4厘米,宽12.6厘米。每半页13行,每行22字。四周单边,大白口,双黑鱼尾,上下黑鱼尾之间的中书口刊有“梧溪集几”和页次。是集刻写精雅,但墨印或浓或淡,不时还有朱笔添补无法识别处,应为原刊板多次印行以后所致。是书扉页有“王原吉梧溪集卷一”的字样。卷首有汪泽民、周伯琦序文各一篇,其中汪氏序文之右空白处有三个藏书印:“北京图书馆藏”、“铁琴铜剑楼”和“士礼居藏”,汪氏序文后有“汪氏尗志”(墨文方印)、“天禧光禄十世孙”(墨文方印)和“新安世家”(墨文方印);周氏序文后有“周氏伯琦”(墨文方印)、“番阳XX世家”(墨文方印)两印。正文各卷头题“梧溪集卷第几”的字样,下面署有江阴王逢原吉。各卷最后一页最后一行都有“梧溪集卷第几”的字样。
从此书中“元本”(朱文腰形印)、“甲”(朱文方印)、“毛晋”(朱文方印)等诸多藏书印可知,该书原为明末毛晋(1598—1659,初名凤苞,晚年更名为晋,字子晋,常熟人,家有汲古阁,藏书大八万四千册。)所藏。由“铁琴铜剑楼”朱文方印可知,此书后来辗转为清瞿绍基(字厚培,别字荫棠,常熟古里村人,藏书处为恬裕斋。因瞿氏曾收藏铁琴、铜剑各一,后改恬裕斋为铁琴铜剑楼。)所藏。最后为北京图书馆收藏。
(五)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梧溪集》七卷,此本据元至正明洪武间刻景泰七年陈敏政重修本影印。其中卷四不分上、下卷。每页分上半页和下半页,每半页26行,每行22字,无边无栏。是书卷首先后有周伯琦序和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但周伯琦序只有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应为漏编。
正文各卷头题“梧溪集卷第几”和“江阴王逢原吉”字样。是书在单页右页边、双页左页边书有“梧溪集卷几”及页码。是书序文第一页有五枚藏书印:除“北京图书馆藏”可识别外,其余均难以辨认。
(六)丛书集成初编本
此书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七卷三册,其中第四卷分上、下两卷。每页15行,每行40字。无边无栏,是集刻写工整,墨印均匀。扉页有“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初编各丛书仅有此本”字样。卷首先后有周伯琦序、杨维桢序、汪泽民序、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和清顾千里《重刻梧溪集序》五篇序文。正文各卷头题“梧溪集卷第几”的字样,除卷二以外,各卷下面均署有“江阴王逢原吉”字样,卷二疑为漏刻。是书在单页右页边、双页左页边书有“梧溪集卷几”及页码。此集标有简略标点。
在第七卷后,有叶廷甲录的五首补遗诗,附于《梧溪集》卷七之后。是集最后有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一篇。
(七)丛书集成续编本《梧溪集》提要
《梧溪集》七卷。是书封面书有“梧溪集附补遗”和“王逢撰”字样,其中封面四周由祥云图案包围,在“梧溪集附补遗”六字的正上方的祥云上方有一匹奔腾的骏马。此书扉页有“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字样。卷首先后有周伯琦序、杨维桢序、新安汪泽民序、四库全书提要和顾千里《重刻梧溪集序》五篇序文,正文各卷头题“梧溪集卷第几”的字样,除卷二以外,各卷头下均署有江阴王逢原吉字样。其中卷四分上、下两卷。
是书每页包括《知不足斋丛书》本的四页,每页分上两页和下两页,上下两页又分左右两页,每一小页15行,每行40字。无边无栏,每大页都标有页码,每小页也标有页码,其中大页奇数页的左下方和偶数页的右下方标有是书大页数,在每小页单页右页边、双页左页边书有“梧溪集卷几”及小页页码,此集标有简略句读。
在卷七后,有叶廷甲录的五首补遗诗,附于《梧溪集》卷七之后。是集最后有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一篇。
从上文可知,《梧溪集》的版本情况颇为复杂。下文将从《梧溪集》部分重要版本的著录情况和部分善本在藏书家中的刊刻与流传情况,对《梧溪集》的版本源流加以梳理;对其版本间的异同加以总结,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就部分版本间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洪武印本
《顾千里集》《重刻梧溪集序》记载:“惟第七卷版心舛错,失去第四页,参验遵王家抄本亦未尝有,盖非获洪武印本末由补全也。”由此可知,《梧溪集》在洪武年间就已刊刻发行,是为“洪武印本”。
据景泰七年陈敏政所作《梧溪诗集后序》可知,王逢还在世时,“是集己梓行于世”。但此中所言的“是集”与我们当下所说的《梧溪集》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其第七卷则先生既殁,而掖之所刊也。”所以王逢在世时流传于世的《梧溪集》只有前六卷,直到王逢去世以后,其子王掖所刊刻的版本才是七卷本《梧溪集》。
据《书西厦时洪武丙寅沿海筑城》诗及该诗原注:“系十九年事时多愤懑不平”可知,此诗作于洪武十九年(1386),而王逢殁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故《梧溪集》前六卷应刊于洪武十九年至洪武二十一年这三年间,但缺少第七卷。后由王掖刊刻的《梧溪集》七卷才应为我们所说的“洪武印本”。
(二)景泰七年的陈敏政重修本
据景泰七年南康府知府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可知:《梧溪集》七卷,刊刻于明洪武年间,后来王逢的重孙王辂去南康时,把洪武年间的刻板留在了乌泾老家,直到明正统戊午(1438年),才由其四代孙王颜带到了南康,但此时“板之失脱与字之昏剥者,十有余矣。”直到景泰乙亥(1455)年,陈敏政来南康做南康府知府时,“闻之,亟取视焉。”虽然此时该版已遭严重损毁,但“幸其家尚有原本,”所以就请王逢四代孙王孟逐一酬对缮写,然后“命工重刻之,以补其缺,是集乃复得其全。”是书几经辗转,经多方努力,最终于景泰七年(1456)再次面世,遗憾的是陈敏政重修本的底本即王逢家的原本已经亡佚。
据《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知,陈敏政重修本如今国内仅存两本,一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三)汲古阁藏景泰本、陆贻典校补本
由“《梧溪集》七卷元刊本”曾被“虞山觌庵陆贻典校补于汲古阁下”和“适汲古阁所藏景泰刻本归余从兄之小读书堆”可知,《梧溪集》景泰陈敏政本曾藏于明末毛子晋汲古阁,并被陆贻典较补过,此集应为陆贻典校补本,今藏于国家图书馆。此本后来被顾千里从兄顾之逵收入小读书堆。
(1)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创新创业已成为各行业、各层次人员的共同话题,已成为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节点,全国范围内的“双创” 氛围已然形成。
(四)汲古阁藏景泰刻本、周荣起手录本
明末,是书传本差稀。据《渔洋读书记》记载,“门人杨吉士名时,江阴人,向属其访……元席帽山人王逢集……原吉,逢字也。《梧溪集》凡七卷,有至正间新安汪泽民、鄱阳周伯琦二序,景泰中唐康府知府敏政后序。”此乃汲古阁藏景泰刻本。该书“细书工致,似钟太傅,终卷如一,云是周砚农荣起手录。周,江阴老儒,常熟毛子晋刻较古书,多其刊正,尤精六书之学。”由此可推知,周荣起曾以汲古阁藏景泰刻本为底本手录《梧溪集》七卷,是为周荣起手录本。
(五)王世祯明末刊本
据《梧溪集四库提要》载,“王士祯属其乡人杨名时访得明末江阴老儒周荣起手录本,”后经王士祯刊刻出版后,《梧溪集》才一改原来“传本差稀、是书难求”的境况,得以“盛传于世”。此乃王士祯明末刊本。
(六)蒋西圃抄本
据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述:钱遵王(钱曾,字遵王)曾从剑诀斋藏书中购得《梧溪集》前二卷,乃洪武年间刊本,“如获拱璧,恨无从补录其全,越十余年,复于梁溪顾修远家借得后五卷抄本”,命蒋西圃缮写成完书。是为蒋西圃抄本。另据《重刻梧溪集序》记载:“抄者蒋西圃氏,名继轼,在雍正丙午,亦出景泰版,”可知蒋西圃抄本乃以景泰七年的陈敏政重修本为底本。
按:据“《梧溪集》后五卷补本极精,今归知不足斋插架。”知是书归鲍廷博知不足斋收藏,但此本并非《知不足斋丛书》本。
(七)知不足斋丛书本
此本前后历时七年,直到道光三年(1823),顾千里方将《梧溪集》校勘完毕、刊刻成书。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可知,是集最后有叶廷甲录出的《梧溪集》补遗一卷附于《梧溪诗集后序》之后。
综上可知,《知不足斋丛书》本在文字和篇次上大体能反映出洪武全本的面貌。通过将知刻本与四库全书等本相比较可知,《知不足斋丛书》本的篇目的确是《梧溪集》诸多版本中最为完备的。
(八)丛书集成初编本和丛书集成续编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续编本两本的扉页载:“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初编各丛书仅有此本”可知,此两个版本均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排印。
(九)中华再造善本本
由上文可知,中华再造善本所收《梧溪集》,是据国家图书馆藏景泰七年陈敏政重修本影印。
(一)差异
从现存《梧溪集》各丛书所收王逢诗文看,不少版本间尚存颇多差异。其中各本卷数、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其主要区别有三点,其一是第四卷分上下卷与否,《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和《丛书集成续编》本的第四卷都分上、下两卷。《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5集部·元别集类》等本的卷四不分上、下卷。
区别之二是集中有没有“附补遗”。《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续编》本都有清道光年间云樵叶廷甲从邑城杨启樵家抄本录出的五首补遗诗。《中华再造善本》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5集部·元别集类》本和《四库全书》本均无补遗。
区别之三就是其序文的数量和顺序。卷首卷尾共收录六篇序文的版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和《丛书集成续编》本。其中《初编》本和《再编》本卷首五篇序文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即:周伯琦序、杨维桢序、汪泽民序、四库全书提要和顾千里《重刻梧溪集序》五篇序文。而《知不足斋丛书》本卷首序文则把汪泽民序放在了诸序之首,其余各序顺序为:周伯琦序、杨维桢序、四库全书提要和顾千里《重刻梧溪集序》。这三个版本的卷尾均收录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一篇。而《四库全书》本卷首只有一篇四库全书提要,集末也没有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5集部·元别集类》本卷首有周伯琦序和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但周伯琦序只有后半部分,前一页疑为脱落或漏编。《中华再造善本》本卷首有汪泽民序和周伯琦序,卷末有陈敏政《梧溪诗集后序》。
(二)原因
从上文《梧溪集》各版本的三点区别我们可以得出,《梧溪集》的版本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是以元至正明洪武间刻景泰七年陈敏政重修本为底本,即《中华再造善本》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5集部·元别集类》,所以这三个版本之间也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虽然《知不足斋丛书》本也是以元至正明洪武间刻景泰七年陈敏政重修本为底本,但《知不足斋丛书》本毕竟在陈敏政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附补遗一卷,前面的序跋中也增加了顾千里的题跋和四库全书提要,所以我们可以把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的版本视为另外一支。《丛书集成初编》本和《丛书集成续编》本是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所以这三个版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不同版本间所依据底本的不同是版本间产生诸多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第四卷分上下卷与否的问题,《知不足斋丛书》本卷四分上、下卷,而《丛书集成初编》本和《丛书集成续编》本是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故此二本的第四卷也分上、下两卷。而元至正明洪武间刻景泰七年陈敏政重修本其卷四不分上下卷,故以之为底本的《中华再造善本》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5·集部·元别集类》等本的卷四也不分上下卷。至于有没有补遗一卷的问题也是如此,由于补遗诗是在《知不足斋丛书》本编订时才加进去的,所以有补遗一卷的乃是《知不足斋丛书》本或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的版本。而没有补遗一卷的版本则是元至正明洪武间刻景泰七年陈敏政重修本这一脉的版本,由于陈敏政本是在明代刊刻发行的本子,较之有补遗诗一卷的《知不足斋丛书》本,早了几百年,没有到清代才补充进来的补遗诗一卷也在情理之中,那以陈敏政本为底本的《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5集部·元别集类》中没有补遗诗一卷也是自然的了。
[1][元]王逢撰,[清]鲍廷博辑,[清]鲍志祖续辑.梧溪集[M].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九集)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元]王逢.梧溪集[M].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
[3][元]王逢.梧溪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1995.
[4][元]王逢.梧溪集(附补遗)[M].丛书集成初编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35.
[5][元]王逢.梧溪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8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6]叶莱.《梧溪集》版本考——以国图藏陆贻典手校本为中心[J].山东图书馆学刊·季刊,2009,(4):106-109.
[7]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010-05-12
何丽娜(1983-),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