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在网络经济新闻中的词汇建构作用*

2010-03-21 17:40:24孙建华
外语与翻译 2010年2期
关键词:方位隐喻事物

滕 达,孙建华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概念隐喻在网络经济新闻中的词汇建构作用*

滕 达,孙建华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大量的概念隐喻词汇存在于网络经济新闻语篇中,本文以认知机制为基础,选取经济观察网和经济学人(中文版)部分文章为研究资料,从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三个方面,论述了概念隐喻在网络经济新闻语篇中的词汇建构作用。

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

在语言的世界中,隐喻对于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但更多的人把隐喻限定在文学以及修辞学的范畴中。从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开起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隐喻在语言中的机制作用。两位作者认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想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隐喻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它是一种人们用已知的事物去理解未知的事物的认知机制,是人的大脑对此事物对应彼事物的映射。它包含了人的思维活动,使语言更加丰富,也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同时,对语言意义的拓展,词汇含义的丰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上经济新闻的分析,来分别探讨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在网络经济新闻语篇中的词汇建构作用。

一、概念隐喻

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与词汇有关的语言现象,我们的整个思维过程都是隐喻化的。”据统计70%的概念隐喻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交往中[1]。概念隐喻根据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把已知事物的结构特点映射到未知事物上。因此,在旧有意义基础上产生出词汇的新意,也可称之为词汇旧有意义的衍生品。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在隐喻的认知机制中,源域中的事物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而目标域中的事物则是抽象的,有待于人们认知的。这种映射不是随便产生的,它以事物的相似性和意象性为基础,依据人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事物的理解以及自身的体验,对目标域事物的认知思维过程。

二、网络经济新闻的特点及词汇隐喻的建构

经济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因此词汇的选择无处不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及时,客观,新颖的特点。而网络经济新闻除了具有以往经济新闻的特点外,更加快速,覆盖面广,读者群遍布世界。然而大量的经济新闻是抽象的,它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应用频繁,许多常用词被赋予特殊含义,为了让文章更加通俗易懂,隐喻被大量使用。那么经济新闻的语言在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增加了它的时代感。新的词汇增加了经济新闻的易读性。作者以经济观察网和经济学人网上的经济新闻为原始材料,从认知角度分析这些词汇的语义建构。

(一)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在经济新闻语篇中普遍应用,Lakoff认为方位隐喻是依据其他空间方位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的隐喻概念。人们根据自身的空间感来体验“上-下,里-外,前-后,高-低,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方位隐喻不是任意性的,它依据人们自身的身体体验和文化经历来形成语言中抽象的方位表达。方位感的形成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学知识的一种抽象化感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丰富,这些方位词汇相应的投射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莱考夫在书中提出“Happy is up”和“Sad is down”,这表明快乐情感的方位表达是“上”,悲伤的表达是“下”,那么根据这一自身体验,我们可以理解“She is feeling up.He is really low in these days.”同样,在经济新闻中,方位隐喻的词汇使用屡见不鲜。

例一:Xiao Gang andLiLihui,respectively chairman and director of theBank of China,earned 1.507 million yuan and 1.544 million yuan in 2008,down 10 percent from what they both earned in 2007.(2010-3-10经济观察网)

例二:At present,investors in China’s domestic stock markets can only profit by betting on rising stock prices.(2010-03 -10经济观察网)

例三:Ticking up经济复苏(2010-01-29经济学人)

(二)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同方位隐喻一样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思维方式。它以我们的自身体验和心理机制为基础,用一种概念来映射和缔造另一种概念。通过一种概念的结构,根据他的相似性和意象性映射到另个事物上,赋予未知的事物一个已知的结构,从而构造出它的概念。使人们丰富了对于它的理解和感知。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体验。“结构隐喻既表现为两个相关概念的结构关系对应,又表现为已知概念的特征词语对新概念表征的侵入。”[2]在经济新闻中,结构隐喻的使用可谓层出不穷。

首先我们以战争为例。战争,是集体、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从战争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战争的思维认知,它是暴力,冲突,输赢,对抗等相关活动的共同体。在经济活动中,不同的经济个体为了获得原料,扩大市场,争夺利益,他们之间的竞争与日剧增,矛盾越来越激烈。经济活动同战争在人们的认知体系中具有了共同点和相似性。因此,我们说商场如战场。战争的概念被人们映射到经济活动中。随之而来的大量有关战争的经济词汇隐喻大量出现。

我们常见的有price war(价格战),trade wars(贸易战), brand war(商标战)等等。此外,与战争同系或相关词汇也层出不穷。

例一:Their list of grouses includes ever-increasing regulation,stricter corporate-governance standards and the threat of higher taxes in response to the ballooning deficit.(2009-12-17经济学人)

例二:Risk managerswho said no put themselves on a collision course with the business head and often the chief executive too.(2010-02-17经济学人)

例三:合肥再圈地联合利华“防守反击”(2010-03-11经济观察网)

健康也是我们所熟知的概念。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同经济活动的开始,发展到经济形势的凋零,企业的倒闭有着共同的相似点。因此,人们常常用健康用语来建构经济贸易活动中的抽象概念,使经济活动不再晦涩难懂。如经济萎靡,经济衰退等等。

例一:Another interest rate cut by the US Federal Reserve, though a boon forWall Street,will be a headache for the East. (2008-03-21经济观察网)

例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并不是全面的而局部的。泡沫可能在一线城市存在,二三线城市相对的健康。(2010-03-12经济观察网)

例三:央企“体检”融资风险考验“巨无霸”(2008-07-29经济观察网)

(三)实体隐喻

同人类自身的方位概念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产生了方位隐喻一样,人类以对物体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实体,从而可以对其进行指称、量化、识别特征及原因等。由此,派生出另一类概念隐喻,实体隐喻。从而赋予一些词汇以新的概念,在语言的世界里获得了新的生命。网络经济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无数的实体隐喻概念,它们的存在使原有的经济概念和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

例一:Business lobbyists complain that a regulatory tsunami is on itsway.(2009-12-17经济学人)

这是以自然现象映射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实体隐喻。人类生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海啸这一自然现象的体验映射到对全方面商业监管的感觉上。

例二:牛市启动周年纪念日美股收高(2010-03-10经济观察网)

例三:最近,国际、国内经济学专家热议中国的房地产泡沫问题,但对房地产泡沫发生的程度及其迸裂的时间存在较大的分歧。(2010-03-01经济观察网)

人们用泡沫形容经济已经变得常规化了,泡沫是中间为空的气泡,它多半瞬间消失,这里指好的经济形势的转瞬即逝,虚假繁荣。

概念隐喻在网络经济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增强了它快速,易懂,简洁的特点。丰富了经济新闻的词汇概念,使其内容更加立体化。通过认知机制,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使人们对于经济术语和经济现象不再陌生,也便于经济合作者之间沟通交流。此外,随着“潮人”,“她世纪”及“微博”,“摘桃族”等相关网络新词汇的诞生,概念隐喻的在网络经济新闻中的作用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凸现出来。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殷晓芳,任志鹏.结构隐喻的理论基源及系统性语用特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Lakoff George,Johnson 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010-01-30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8E093)

滕达(1978-),女,黑龙江双城人,讲师。

猜你喜欢
方位隐喻事物
认方位
幼儿园(2021年12期)2021-11-06 05:10:20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2
说方位
幼儿100(2016年28期)2016-02-28 21:26:17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