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平天下”思想之理解*

2010-03-21 17:40:24吴珍平
外语与翻译 2010年2期
关键词:儒学天地儒家

吴珍平

(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儒家“平天下”思想之理解*

吴珍平

(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儒家平天下之理想实为化成天下,即以循天道之人道治理家国,推及天下,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以基于父子关系的家族伦理为核心的五伦关系的向外扩展是人文化成的最主要内容。而智、仁、勇之良知、良能得以真诚无妄的扩充是此五伦能够为天下化的关键。具体以修身为根本,修己安人,成己成物,大而化之,以至社会、国家、天下。

儒家;平天下;化成;影响

儒家平天下之思想当作化成天下解,或曰影响天下。儒家怀天下之志,认为君子当守约施博,以天下为己任,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中庸》曰:“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儒家平天下之理想是要以文明之道传诸四海,而至大同之境,即通过对仁义之道的推行来化成天下,惠泽万民,兼利万物。其对道的推行则以天下为界域,而不以国为界。行道不限于身份地位,穷、达皆可行之。孟子曰:“据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说君子不得志,则修身显道于世,得志则仕宦,为政以道,兼善天下。所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而行道,儒家讲要从修身做起,修己安人,成己成物,影响所及,大而化之,以至社会、国家、天下。

一、儒家化成天下的思想

(一)孝悌

孔孟之学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其根本是孝悌。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仁的根本体现。儒家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之五伦亦以孝悌为基础。孔子曰:“孝慈则忠,”是说,在上位者对亲尽其孝,对臣民百工尽其仁慈,百姓就会对其忠诚。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强调孝为政治之根本,以孝悌之道教化民众,作用于政治,亦是为政。儒家思想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就是由其忠信孝悌的五伦观念渗透的,以孝悌为根本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的伦常道德规范了整个社会的人际秩序。

(二)仁政

在人性本善的人性论基础上,儒家提出施行仁政、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李允升《四书证疑》解释说:“为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义以正万民,本中和以制礼乐。”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是说治民在端本,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来对待亲族,那么百性就会走向仁德。孟子亦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语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的,儒家认为,对人民应该是教化而不是驯化。所以,儒家的政治理念不是简单地用政策、刑罚来整治、惩诫人民,而是用德行、礼制来管理、领导人民,使其行止合乎规范,如此,则人民心悦诚服。这样的政治才是文明的政治,是谓仁政。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儒家思想赋予“天人合一”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儒家认为人可以通过参赞天地而达到与天的合一。参赞的理则,其一,循自然,即循其自然之理,《中庸》曰“率性”。其二,以德配天,敬畏天地自然,不违天时,不背天理。古人结婚、结拜等礼仪第一要拜天地,最重的誓言是指天发誓,意即向天地承诺,以天地为证。所以古人对信义极为重视,背信弃义最为人所不齿。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古人贵生,说性命关天;天生万物,有物有则,人与天比德,人类社会亦应秩序井然,不仅如此,人为万物之灵,人有责使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浑一的大世界遵循其应有的伦序运行;天地无私,承载万物,其厚德之于人则应胸怀宽广,所以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变的性格,而有“柔远人”而“怀诸侯”。在儒家看来,天人合一的另一层意涵是,人由天地所生,其亡也,归天。所以,古人敬祖先亦有敬天之意,祭祀祖先,对祖宗的侍奉,追思,亦是与天的沟通。

儒家把天人合一的思想用于治政,提倡以德治国,《尚书·蔡仲之命》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子禀赋天之大德,所以为天下之人主,故而应以其所禀之天德治理天下,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四)中和

“中和”思想是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圣人仰观俯察对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体认。《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中和是宇宙自然的本然状态,中和的状态是一切适中均衡,当人达到中和的境界,就可以与天地参。中和是人生之最高境界,《中庸》曰:“从容中道,圣人也。”致中和的途径是修道。经过千年传承,中和已成为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凡事皆以得中为贵。

二、儒家精神的践履

儒学是实践道德的哲学,儒学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体对道的恭行践履来实现的。从先秦之《中庸》、孟子、荀子到宋明理学家,都把主体修养作为首要的为学功夫,作为立身之本,正如孟子所言“先立乎其大。”儒家提出了非常丰富的修养理论。“反求诸己”、“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是儒家的修养要旨。在修养方法上,强调“寡欲”,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宋明理学家更说“存天理”、“灭人欲”,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则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荀子提出“虚一而静”的修学方法,对后世思想界影响深远。

儒家将“慎其独”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修养方法,所谓“慎其独”,即“诚其意”,“诚其意”,即“毋自欺”。认为只有做到诚,才能慎其独。进而以“诚”为主体修养最重要的面向之一,《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儒家之所以如此看重主体修养,在于,儒家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主体修养上,儒家十分强调“知行合一”,要求不仅要明白道理,还要身体力行,即把学问落到实处,所谓“内圣而外王”,正如何俊先生所讲:“儒家是一个自承社会责任的群体,思想的现实有效性是其宗旨,”这也是儒学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文化成——儒家“平天下”之方式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化生之意。天地化生万物,以及万物运行的规则,此即天道。圣人仰观俯察体悟到宇宙大化予以人的规则,并将此物化为典章制度、器物和各种艺术形态等传诸于世,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疏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其教化之功若何?《礼记·经解》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是就对个体的人的培养所言。程颐曰:“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这是就人这一族类传承的社会文明所言。“化”,教化、化育之意,即用教育感化的方式改变人心风俗,并培育诸种善的因子,使其流行天下,生生不息。天地化育之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至宇宙天地自然与人的整体和谐。

教育是“化”最重要的方式,儒家十分重视教育,中国童蒙教育文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昔时贤文》、《小学》以及《四书》都是儒家经典。儒家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师友、父母的身传言教,辅之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个体人格的确立、基本伦理观念、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以及各方面知识的习得。通过主体自身的刻苦勤学和修养,对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自觉和践履,扩充良知、良能和为善之端,以达到人格的提升和道德生命境界的向上。上行下效是“化”的另一重要方式,如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认真办理父母亲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百姓化之,其品德就随之变得忠实厚重。“慎终”、“追远”,都是从国君做起,然后臣民追随效仿,在丧葬祭祀的观念礼仪上君民上下协同一致。

儒家认为,君与臣民的关系有如父子、兄弟,可以孝慈、弟恭相事之。因此,家族伦理规范至关重要,作为家族成员的个体对伦理道德的自觉遵循与否关乎家国兴衰乃至天下太平。所以,儒家讲修身为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以基于父子关系的家族伦理为核心的五伦关系的向外扩展是人文化成的最主要内容,而智、仁、勇之良知、良能得以真诚无妄的扩充是此五伦能够为天下化的关键。《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者一之。”朱熹注曰:“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大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

四、儒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代帝王以儒治国,民间百姓饮食起居、应对进退、丧葬嫁娶无不遵循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在儒家思想的统领下,中华几千年文明延绵不绝且历久弥新。

儒学约于汉武帝时传入朝鲜,逐渐成为朝鲜半岛古代文化的核心。在中国的影响下,朝鲜建立了中国模式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李朝(1392-1910),孔子被称为“素王”,李氏王朝被称为“儒教王朝”。朝鲜亦吸取了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并将其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李朝更将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国策推行,并树立起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绝对权威。朝鲜的教育也是以儒学为主,在高句丽最高学府“太学”,传授五经(《春秋》、《礼记》、《易经》、《书经》、《诗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籍。李朝,在前朝儒学教育的基础上,又推行了儒家礼仪教育,旨在以儒家思想来改易风俗,安定社会。

儒学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本古代文化的奠基者圣德太子在他制定的17条宪法中,贯穿了儒家精神。在日本奈良朝与平安朝前期,儒学十分兴盛,江户时代的儒学,对“明治维新”产生一定影响。公元645年日本大化革新根据儒学政治理念和中国唐代制度实行改革。

儒学约于汉武帝时传入越南,同样对越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黎朝尊孔崇儒,出现一大批儒学大师如阮秉谦、潘孚先、吴士莲等。即便19世纪后半期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后,儒家精神仍然没有从越南社会消失,比如越南民族“忠”、“孝”的观念牢固至今。

可以说,儒学是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对欧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李约瑟在1942年《中国文明》的讲演中说:“当余发现十八世纪西洋思潮多系溯源于中国之事实,余极感欣忭。……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教友群将中国经籍译成西文,中国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学乃得输入欧洲。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深有感于孔子之学说,而曾三复致意焉。不论个人表现与人类真正性格距离至何种程度,吾人对于社会进步之理想,唯有依赖人性本善之学说,方有实现之望,而此种信心,吾人固曾自中国获得也。”

关于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学界已多有专论,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儒家由家而国、伦理即政治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内涵。儒家由修身而化成天下的终极关怀,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以其崇高的伦常本体理念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流传于世的文物典章制度正在对世界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宋]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何俊.南宋儒学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010-04-20

吴珍平(1980-),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儒学天地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A Magic Train Trip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A Talking Pug
儒学交流在路上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拾天地之荒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3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