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010-03-21 17:40:24杨利萍
外语与翻译 2010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咨询政治

杨利萍

(湖南省地质中学,湖南长沙 410011)

试论如何做好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杨利萍

(湖南省地质中学,湖南长沙 410011)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他们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从物质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他们的教育也应采取一些特珠的方式方法。本文在分析当前贫困大学生现状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措施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并轨”、缴费上学等举措的全面实施,加之全国各地下岗职工人数增加、农民收入偏低,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高等学校的贫困大学生人数也迅速增加。所谓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这里所说的“教育费用”主要包括学杂费(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生活费(伙食费等)。贫困生又分为一般贫困生和特困生,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属于一般贫困生(月生活费低于150元),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月生活费低于90元)。在2002年调查全国1083所普通高校(不包括私立学校)中发现,全国在校大学生1500多万人,其中贫困生己达30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多。据教育部有关教育部门统计:2004年,高校在校大学生1900多万,贫困生有380多万,占在校大学生的20%,就某些高校来说,全校贫困生比例最低的为10%,最高的竟达35%。据统计,2008年,高校在校大学生2700多万,贫困生有400多万,特困生有160多万,占贫困生的40%。

贫困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思想问题。一些贫困大学生因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常常会感到自卑,但是又非常小心地维护所谓的“面子”,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种强烈的自尊和自卑又使他们产生了虚荣心。有的贫困大学生为了与同学攀比,甚至会“打肿脸充胖子”,做出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事情,如有些同学领着生活补助费,却宁愿饿着肚子也要购买衣物、化妆品等;有的同学想得到打工的机会,却对学校提供的比较艰苦或不够体面的岗位不愿去干,认为当着同学的面做服务工作有失尊严。贫困大学生既要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还要面对重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因经济困难而带来的生活、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挫折,这些往往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失衡、紧张和焦虑,思想包袱沉重,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常常会悲观消沉,自我封闭,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性情怪异,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部分贫困大学生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不愿意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不是因为贫困而辍学,而是因为不愿意学习而辍学,更有甚者由于经济压力导致心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进而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还有一些经济困难学生拖欠学校学费,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严重缺乏责任意识。还有个别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长期接受别人的帮助,养成了经济上依赖、等待,在学习、生活上缺乏上进心、吃不得苦,他们在得到经济援助后,并未充分认识到这是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反而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得到帮助,有的将受资助的钱用于请客吃饭,用于谈情说爱,有时还抱怨得到的补助太少,严重缺乏感恩之心。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己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也非常重视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各种资助措施,努力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贫困大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强调经济援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对于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帮助他们应对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但在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如诚信缺失,据北京市信贷部门统计,至2004年初,己毕业的学生借贷违约率为28.35%,而借贷学生多数为贫困大学生。另外,贫困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责任感弱化,组织纪律性不强、集体荣誉感弱等不良现象。

(二)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认识不全面

目前,人们对贫困大学生认识上不全面,普遍认为贫困生就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即来自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或者是来自单亲、无亲的家庭。其实,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东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出现了大量下岗职工,他们的家庭收入低,生活艰难,他们的子女也是我们应当给予帮助的贫困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进校时并不贫困,但在校期间由于意外的天灾人祸,导致家庭财产的损失或家中主要经济收入者丧失劳动力或死亡等失去经济来源而成为贫困生的。

(三)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增大,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而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就更大。他们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同时也背负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们也很少参与到大学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交友也受限制,因而也容易产生一种自卑、自闭心理。有的学生因为感到和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的差距太大,感到上天不公,从而产生一种仇恨心理。目前,高校普遍都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关心不够,没有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而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三、加强和改进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贫困大学生能在家庭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能克服困难,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进入高等学校,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确属不容易。高校应该给予这类学生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的条件。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帮助有机结合起来

贫困大学生很多思想上的困惑都是源于经济上的贫困,因此,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途径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资助,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但仅仅关注他们经济上的困难是不够的,这只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输血”功能,我们还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建立起“造血”功能,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志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因此,高校应将经济资助和自立、自强的教育相结合。如将困难补助改为奖学金等,以鞭策贫困大学生积极进取。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经济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面对社会资助时,贫困大学生可以将社会资助化为自己成才的动力。以此增强他们回报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档案和家长联系制度

了解贫困大学生基本情况是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新生大会、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和专业教育,使贫困大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确定大学学习的新目标和牢固的专业思想,并对贫困大学生分专业、班级建立学生基本情况档案登记,对其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了解,进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每学期定期以电话、书信等形式,向家长反馈贫困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与家长沟通信息,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依靠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在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又是学校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丰富的活动内容既能进行自我教育,又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深入贫困大学生内部、了解贫困大学生情况主要是依靠学生干部,许多具体工作都要由学生干部去付诸实施,学生干部与贫困大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贫困大学生也更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通过学生干部,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贫困大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一般而言,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对贫困大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因此,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的应有作用。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外,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帮助他们正确调适自己的心理,战胜心理困扰,从而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从事贫困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不应该是纯学术型的,而应由心理专业教师、“两课”教师、团委、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等人员组成,有一定的专业性。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通过门诊、电话、网络等途径开展日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让贫困生有倾诉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第二,对所有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试,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以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某些同学心理上有异常情况,要立即组织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其进行辅导和治疗。第三,通过举办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普及心理知识,提高贫困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程度,教会他们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第四,指导贫困大学生通过各类社团组织,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让贫困大学生找到自己的群体,相互支持,相互交流,扩大贫困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从而可以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高校教育,德育为先,就是要彻底改变“重智轻德”的评估模式,注重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教育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意志品质教育相结合,紧紧围绕实际,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大学生学会生存,既要奋力拚搏,走出困境,又要不断提高个人技能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尽早摆脱贫困,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吴必要,林蔚,刘声.中国高校300万高校贫困生在苦读[N].中国青年报,2002-02-21.

[2]张翅灿,罗洪铁.成才不是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姜红仁.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2010-05-11

杨利萍(1963-),女,湖南长沙人,政工师。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咨询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04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