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联
(广西药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3)
活动化德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最有效途径
姚国联
(广西药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3)
活动化德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有效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是活动化的德育,也是行动的德育。知行合一,以行为主,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理念。活动化德育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模式,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由于活动化德育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近似真实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冲突以及通过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道德原理、道德规范以具体、真实的方式显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和参与意识,最终促使学生对道德情景进行思考和判断,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地调节和完善,而学生的品德心理正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体。所以,活动化德育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道德思考和判断能力,往往是解决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产生的价值冲突的最好方法。因而活动化德育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应变能力的惟一途径。
我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注重德育的开放性,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细致、生动性,注意增强双向的互动性和适应性,以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德育原理、规范的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自省、升华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我校在开展活动化德育方面,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精神,在教育中把握住德育的核心内容,以活动化德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我校自编了《学会感恩》、《态度决定一切》、《明白为谁读书》等校本德育教材后,丰富了德育内容。校本德育教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质朴感人的事例教育学生,使其明白自己在为谁读书,学会如何感恩,应该有怎样的学习、工作态度。校本德育读本每篇文章后面附有阅读提示、思考与练习、读后感等,让学生把阅读、思考、感想结合在一起,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以校本德育教材为载体,我校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以校本德育教材《学会感恩》为载体,开展了全方面、多渠道、多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
(1)学会感恩社会。5·12汶川地震,造成了无数百姓的伤亡,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学校团委学生科及时发出倡议,组织全校学生踊跃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和无偿献血。全校捐款17 757.7元,无偿献血39 800 ml。让学生体会到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互助、无私奉献精神。
(2)学会感恩教师。教师节前后,学校开展了以“感谢您,亲爱的老师”为主题的全校性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教师的辛勤劳动,懂得感恩,表达对教师的爱戴和尊重;让教师在活动中感受学生的可爱和学生的真挚情感,升华对学生的情感,促使教师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
(3)学会感恩父母。学期末学校举行读《学会感恩》德育教材,自编感恩小品的小品大赛,全校70多个班级全部参赛。学生通过阅读德育读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编自导自演,将自己受到的教育体会融入小品中,展现了父母的辛劳和爱子之心,表达了儿女的拳拳报答之情。小品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拓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平台,让学生学会感谢父母,感谢亲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004年以来,我校坚持以“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平台,积极探索活动化德育新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结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我身边的诚信”、“我爱我的专业”、“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活中的美”等系列活动,把学生自身与职场联系起来,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寻找一个“岗位”,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面素质。我们统计了5年来参加比赛的作品数量,学生写的“我身边的诚信”、“我爱我的专业”的作文达3 000多篇;“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达2 000多份;“生活中的美”摄影作品有500多张。2004~2008年期间,有81名学生在全国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有15人次;另外,有123名学生在全区竞赛活动中获奖。2004~2007年我校教师获全区指导教师奖的有105人次,2004~2008年获全国指导教师奖的有60人次。学校荣获第二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组织奖,第三、第四届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第五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组织奖。
“文明风采”大赛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成功的快乐,也体验到了职业生涯的甘苦。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心理体验,强化了对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教师在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中,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融洽了和学生的关系,体验了其成为学生人生导师的乐趣,强化了其作为教师的责任感。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张扬,这给我们的德育改革以启发: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一定要和学生的职业理想联系起来,一定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环境中体验和感受德育,一定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实践德育。
(1)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科联合团委积极扶持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得以健康发展,抢占德育教育第二阵地,发动全校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生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学校设置了足球、篮球、书法、美术、动漫、音乐、排球、羽毛球、街舞队、艺术团、星星草文学社、景天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10多个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并经常组织演出、展览和比赛,出校报、校刊、手抄报和墙报。一系列的社团活动使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也充分施展了学生的才华,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各种素质。
学校把学生的专业优势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景天爱心社成员、书法协会成员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自发组织到聚宝苑社区、将桥村社区开展义务服务,为社区居民按摩、推拿,宣传医药常识,预防控制疾病,教社区居民如何辨别中药的真伪,把医药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创业设计大赛展示会,学生自行设计作品,自行摆卖,这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学校开设文化走廊,设立校训、警句,使得学校的育人气氛更加浓厚。寓德育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渗透不同的德育内容。各种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各种兴趣小组,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2)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我校连续多年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工厂、企业、农村,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景,以促进学生自觉磨练思想、锻炼意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2005、2006年我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了主题为“家乡的中药材资源状况调查及建议”、“家乡的药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及建议”、“家乡的药品零售药店情况调查及建议”、“维C银翘片在家乡的销售情况调查及建议”等的社会调查。通过社会实践,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进一步增强,明白了竞争、创业的意义,端正了学习态度。社会实践活动,也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
2006年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邀请心理学专家专门负责;成立了广西心理行为教育协会,由校长担任协会理事长,指导协会开展工作。每班选派5~8名代表组成学生心理工作骨干小组,学校固定每周对全体心理骨干成员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学生心理工作骨干小组能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减少了学生精神疾病的发生,减少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2006年以来共授课755个学时。学校还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技术培训班”,编写《心理健康报》,开设了校园心理广播、心理咨询信箱,并多次开展心理漫画展、心理手抄报展、心理板报、心理协会活动照片展、迎春心理晚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德育,社会即学校。”工学结合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且工学结合的过程也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
工学结合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其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培养、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养成训练。要相信人人有才,要帮助人人成才,特别是要从学生的强项智能去引导,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做到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实现。
我校2006年在2004级学生中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这批学生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接受企业规范化管理,解决了自身存在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实习使学生对人生的价值、择业的标准也有了新的认识,使他们提前完成了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顶岗实习中,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做中教”,不仅学会和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在职业道德的强化,工作方法、工艺流程的理解和掌握,个人意志的磨练,就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良好的环境和设施是培育学生成长的沃土。优美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激励学生奋进,规范学生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强健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6年学校制订了《2006~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强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着重从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几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重视硬件建设,投资200多万元装修、改造校舍,美化校园环境,如今的校园,湖水荡漾,鱼翔浅底,湖岸杨柳轻拂,鲜花烂漫;诃子树、扁桃树、香樟树遍布校园,绿树成荫;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鳞次栉比。绿树红墙,掩映成趣,半园绿树半园楼。
学校也很注重软件建设。学校传承祖国五千年医药文化,建设有学校中草药药园,开设中药大课堂,向市民宣传中医中药知识,弘扬中华医药“悬壶济世、关爱生命”的传统美德。把中国历朝历代的名医名言和各种富有哲理的警句以及人性化的提示语等挂在教室的显眼位置,让学生每天默默诵读,对学生进行熏陶。学校将中华五千年医药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对办学几十年的校园文化积淀进行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药学特色的校标、校训、校歌,概括出学校的教风、校风、学风,使学校形成独特的“医药”文化环境,营造出浓郁的德育育人氛围。
G630
A
1671-1246(2010)24-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