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邓 蕙
天津市汇文中学值得关注,不仅在于它建校120年的“显赫身世”,也在于120年来深耕细作的勤苦执著。一直以来,它低调谦逊、不事张扬,很多人“惊艳”于它美好的校名,对它的历史与今天却知之甚少。回顾历史,汇文中学是天津市最早的学校之一,当时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主办,校名初为“成美学堂”,1913年改称“成美中学校”,1923年改称“天津汇文中学校”,后定名为“天津市汇文中学”。校名如人名,各有特色,常见的有以数字序号区分的“三中”“四中”等,有风格直白的“实验”“艺术”等,也有时代色彩浓厚的“新华”“耀华”等。汇文中学的校名与众不同,“汇文”二字,典雅又大气,“汇”聚广阔的教育视野,“文”饰校园的书香气息。如果了解到校名背后的诠释,那怀古幽思之情和恍然顿悟之感又会油然而生。“汇文”“成美”即“汇融以文,成人之美”。“汇融以文”是指“用文化汇合融通、优化教育资源”;“成人之美”四字更令人涵泳回味,从远处说,它概括了学校诞生的意义,从近处说,它诠释了学校的服务功能。当代“汇文”为它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并凝练为办学的核心理念——成人之美:成全学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美愿,成就学校育人为本教育理想的美业。
近期,欣闻汇文中学有几件喜事:一是高标准通过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达标验收;二是学校被定为市级重点中学、科技特色示范校;三是学校即将迎来120周岁生日。拨开历史的尘烟,汇文中学的今天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它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在天津市大力推动历史文化名校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今天,它又生逢其时。“汇文”之美,不仅在校名,它方方面面的感动和精彩,孕育在“大美无声”之中,仔细聆听,便能知晓。
办学思想的形成需要一个厚重的积淀过程,汇文中学在这一点上保有优势。120年的历史留给“汇文”的是静水深流的思想菁华。张永泉校长深知这一点,他说:“学校办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办学实践的积淀、办学的目标追求与价值取向,这不断引发我们对学校办学思想的审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促进了我们对办学思想的深度思考和提炼,从而使我们对学校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能够进行较为自觉的梳理和观照。”
建校之初,汇文中学以“勤俭诚勇”为校训,课程设置中强调英文教学。学校各类学术团体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丰富而且活跃。由于“汇文”重体育、英文,因此吸引很多有志于此的学生来校就读。抗日战争期间,汇文中学的学生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在进步力量的影响下,不少学生投笔从戎,参加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去。汇文中学的过去,折射了中国近代史的一段不平凡历程,凝缩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始终不变的是,在各个时期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梳理历史与今天,学校自身发展汇集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救亡与启蒙、革命与改革等社会潮流的冲击,形成了汇文中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不甘人后的体育精神和以英语见长的学科素养。如今,汇文中学又充实了新的思想内涵:知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优秀班主任带出的“宏志精神”,严慈相济的道德关怀以及由此产生的“低进高出”的成就感和社会美誉度。“汇文人”关注道德与素养,不断从时代发展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滋养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而爱国与奋斗始终是汇文中学的思想基调。
在新的起点上,汇文中学不断探索办学思想在现代化学校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具有的影响力,校领导在诠释传统文化和对学校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作了新的规划。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学校抓准课程演变、教学模式更新的契机,认真及时地做好思想体系的构建和梳理,同时拓宽新课程推进的建设性思路。不久前,天津市科委批准汇文中学科技特色示范校项目,并予以较大投资,为学校建设科技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科技素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办学思想中传承什么、发展什么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汇文中学将办学的客观进程与主观追求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思考和提炼,形成了一整套办学思想体系——核心理念:汇融以文,成人之美,用文化汇合融通,优化教育资源,成全学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美愿,成就学校育人为本理想教育的美业;办学目标:秉承历史,优化资源,立足现实,把握机遇,努力将汇文中学建设成一所有国际视野、国内知名度,在市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标准示范学校;育人目标:以育人为核心,注重自主发展,培养特长鲜明、素养全面、人格健全、品学兼优的合格学生;教育观:让全体学生在关爱、赏识、激励中成长;教师观:做智慧型教师,在“学、思、研”中成长。
汇文中学不仅将鲜明的办学思想融入教育实践之中,而且对传统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资源进行了当代解读。校训“勤俭诚勇”,传统的解读是这样的:“勤能补拙,俭能养廉,诚实勇敢,见义勇为。”校训是根据当时教会的“三绝对”原则制定的(“三绝对”即绝对纯洁、绝对诚实、绝对虔敬),“汇文人”对校训作了新的诠释。勤——勤勉与恒心:勤奋不惰,勤学不辍(打造人品与学品);俭——俭朴与简约:戒奢崇俭,朴素简约(平衡传统与时尚);诚——诚实与诚信:诚实守信,以诚待人(融通待己与待人);勇——勇敢与勇气:不畏困难,敬畏科学(心存有畏与无畏)。对校风“至勤、至诚、尚实、尚新”的诠释是:激励勤勉,尊奉诚信,崇尚务实,追求创新;对教风“博学、慎思、笃研”的诠释是:博览群书,深思熟虑,专注研修;对学风“勤于练、恒于思、乐于究”的诠释是:笔耕不辍重迁移,质疑不止重习惯,探究不懈重态度(勤学不忘思,会学不忘疑,乐学不忘问)。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体现了校领导的办学智慧,也表明学校发展中积蓄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围绕育人理念而生成的办学思想,是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提炼的结果,它不能仅靠宣讲,而主要是在实践渗透中产生影响力。学校毕业班会议上,校长作了“从新节俭主义想到教育智慧生成”的主题总结,结合毕业班工作与校训,提出了“教育时尚观念”的问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概括起来是这样一段话:校训中的“俭”字,传统意义上指节约、俭朴,这是过去物质匮乏年代的理念,如今提倡的应是新节俭主义,这是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是物质丰富前提下的简约、朴素。反对奢华与浪费,提倡“时尚”与简朴。正如传统的教育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一样,教育的“时尚观”就是在新理念下对传统经验的整合,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教育智慧。包括沟通的智慧、求知的智慧、教学的智慧、管理的智慧、调节的智慧、生存的智慧、大智慧、小智慧(教育教学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及集体智慧、个人智慧等。校训中的“勇”字,应理解成“有所畏,有所无畏”。“要敬畏生命,敬畏科学,敬畏课堂,一节一节的课,那是学生们生命成长的历程,有的教师还缺少敬畏感,也就很少有智慧可言,时间久了,不进则退。”张校长还提出了“人慌”的说法,“现在没有了‘人荒’,却还有‘人慌’,慌在心浮气躁,心中无底。因此,我们要做到从容淡定,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用智慧激活课堂,用智慧激发潜能,用智慧激励精神”。汇文中学的教育智慧与我刊报道过的塘沽第十五中学“静心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使人想到,举凡成功办学的经验,都离不开一个“静”字,那是一种坚定而自信的态度。
张永泉校长带有文人的独特气质和人格风范。他文采斐然,乐于讲述和书写,这使他的办学思想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来。他与教职工分享教育的感受和经验:“教育很理想,不能搞得太功利,追求要有渐进性;教育很复杂,不能搞得太简单,改进要有审慎性;教育很生动,不能搞得太枯燥,过程要有艺术性;教育很丰富,不能搞得太贫乏,课程要有拓展性;教育很深刻,不能搞得太浮浅,实践要有反思性。”谈到汇文中学总的办学思路时,他总结为:“规范与改进并举,规划与发展并重,从现实可能性入手,从未来理想性着眼,以问题为中心,以渐进为原则,在改进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办大教育,办理想教育,办汇文教育。”“学校要从制度出发,做好规定动作,追求的是规范性;要从超越规范出发,做好自选动作,追求的是理想性。”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汇文中学的办学特色开始形成:道德关怀凸显,文理素养并重,人文科技见长。
践行办学思想,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汇文中学围绕“一切为了育人,为了育人的一切”,突出管理的实效性,体现育人的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全息性。学校实行年级教导责任制,六个年级设六位教导主任,教育教学一起抓,重在体现常规性、常态性。强调四个充分:充分理解,充分授权,充分协商,充分落实;提出“高标、高效、高质”的要求和“思路清晰、管理精细、沟通顺畅、运行高效”的工作标准。分管校长领导下的职能部门作为智囊团,负责宏观策划,搞好服务和指导,做到“服务意识强,指导水平优,协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年级教导责任制注重实现管理的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高效率工作。全面育人,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员育人,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到育人的工作中来;全程育人,每一项工作更多考虑到育人的要素;全息育人,塑造人格、培养品德与成就学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面、全员、全程、全息”的理念以实践中出效益为追求,引领教师在强化沟通中明高下,在理顺关系中知进退,在反思管理中辨优劣,在解读案例中寓褒贬,努力追求着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校文化是环境、氛围、制度、准则、精神风貌、历史传承等的集中反映和高度凝练,它内化为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外化于师生员工的行为素养。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养成始于思路,显于行为,达到熔铸精神、浸润心灵、突出个性的目的。如果说环境文化对人有熏陶和感染作用,那么到过汇文中学的人一定会被那庄重整肃的校园环境所吸引;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汇文中学独具历史风貌的建筑则是一首沉雄浑厚的大提琴曲。每一所历史名校,文化都是它引以为傲的勋章。教会学校的出身,使汇文中学具有礼仪文化、感恩文化、国际文化的根基;伴随时代的发展,汇文中学又发展出新的文化形式,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
汇文中学于2006年初制定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汇文”文化品位、逐渐形成“汇文”文化个性的创想。几年来,汇文中学的管理团队积极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育养智慧、以文化激励创新、以文化创造绩效、以文化打造品牌,提升学校教职工的文化自觉性。学校认真思考“学校文化战略纲要”的制定,约请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李继星教授亲临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使学校文化建设有了科学的引领。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学校制度文化。成功的学校管理应是一种文化管理,好的学校制度也是体现学校文化的制度。汇文中学由校长决策和指导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各职能部门制定以校为本、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工作计划、人员岗位职责,“纵向”管理强调指导、反馈、评估,实现管理的系统性,保证运转的稳定性。同时,校级领导分块负责各年级组、各处室的具体工作,管理重心下移,“横向”形成“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一纵一横”的双重管理,使“学习、合作、研究、创造”的制度文化日益浓厚,并逐渐外化为每位领导和教师实践教育新理念并外化为自觉行动。管理中强调教育过程的科学性、缜密性,注重质量的累加效果,摆脱了功利性的驱动和以往学校中单纯的“分数管理”“规章管理”的做法,“不为分数而赢得分数”的课程理念逐渐渗透到每位教师的头脑中。学校在管理上实现了几大转变:由“重权力主导”变为“重民主意识”,由“重制度管理”变为“重人文关怀”,由“重竞争激励”变为“重团结协作”,由“重无私奉献”变为“重身心健康”。引进柔性管理手段,逐步建立起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管理新机制,增强了教师工作的愉悦度和职业幸福感。学校又以现代化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从文本建设到机制建设,进而形成制度体系。全员聘任的人事制度,选拔干部的竞聘制度,不以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多元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研修制度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完善制度,落实制度。绩效考核方案和评价细则曾五易其稿,充分讨论,形成共识,使绩效考核工作平稳推进。管理的民主化为学校的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人文管理奠定了基础,从而逐渐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二是营造书香校园,建设学校物质文化。汇文中学从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入手,让“无形之书”与“有形之书”相结合,营造书香育人氛围。学校大力进行物质文化建设,力争让每一处墙廊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使校园本身成为一种环境课程,深度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精心设计校园的楼宇颜色、学校标志、走廊布局、植物标牌等,使之同时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张永泉校长亲自选编的“育人三字经”,雕刻在校园的文化柱上,让师生每有经过,如徜徉千年书海古训之中而有所思。学校积极在教师中树立读书意识,指定书目与自选阅读相结合,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在读书的同时,通过锻炼教师写作能力来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定期撰写的教育叙事、随笔、反思、案例等让教师彼此间随时有交流、经常有对话,形成互补提高的和谐氛围。教师既读名家的书,又读自己的“书”,这一活动,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浓厚了书香氛围,提高了教师育人能力。
三是“研训评”一体化,建构校本研修文化。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规划的重点内容,汇文中学通过开展与之相对应的多样化的校本研修,搭建了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学校认真策划教师培训工作,把关注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同时积极开展教师专业校本研修,在做好教师基础性培训、打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同时,突出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的重点研修。通过“科研、教研带动,设计多种研修形式,研修伴随评价”的研修机制保证了实际效果。学校承担市级课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天津市教科院专家多次来校指导,课题实施以各学科组为研究和实践的平台,由各学科组组长负责并牵头建立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记录簿,教师将认真设计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放在记录簿的首页,学校定期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比。引导教师从关心个人成长到关心自己的本职工作,进而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把校本教研作为科研的一个点来抓,有意识地把教研成果作为科研札记积累,摆脱了科研、教研的形式化,让科研、教研真正成为能解决教学及管理中突出矛盾的一种务实的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研究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构筑生命课堂,创设新型课堂文化。理想的课堂文化以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为特征,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并充满人性关怀。汇文中学积极引导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身份出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自主发展的空间,要求教师在完成自身角色转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种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汇文中学,有效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力所能及之事,而是学校上下联动,从教学环境、学生德育、人文关怀、教研教法、发展性评价等方面同时“发力”力达其目标。首先,学校在有效教学的研修中提出,把重点放在引领教师对一堂课的精心设计与反思中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强调过程性评价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再次,为积极创造良好的有效教学氛围,教学部门采取过程管理的策略,及时监控教研组和教师的工作效果。
五是丰富实践活动,形成学校课程文化。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的内容变得极为宽泛,凡是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锻炼操作技能、培养思考习惯、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教学形式都可以成为一门课程。课程可以是有教科书的,也可以是没有教科书的;可以是国家指定学生要修习的,也可以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在这样的课程观指导下,汇文中学新的课程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由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十几项,其中,学校德育处开发的“明德讲堂”、申佳山老师的“数学建模”、张超老师的“名人背后的故事”、李矛老师的“广告设计与制作”等,颇受学生欢迎。各种社团活动给学生身心与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扬帆惠文”文学社团和“春秋学社”历史社团的活动采风多次见诸媒体,指导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过市、区级奖励。此外,科技活动小组、学生合唱团、诗文朗诵社等社团活动也在活跃校园生活、丰富学生课余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中部研究性学习课的组织,让更多学生将视野投向了社会,体察着生活,锻炼了学生的养德、开智、健体、审美的修养。这些,都渗透了学校对新课程的深入理解,是一种新型课程文化。以科技教育为例,汇文中学的课程文化建设在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是项目引领。以市科委批准的“汇文中学创建节能活动基地及青少年科技活动模式的研究”项目为平台,建设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校本课程。聘请科学顾问,召开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参与学术研讨,确定实验室建设创新点。结合项目内容开展青少年特色科普活动;开发完成实验项目供学生实践;编写校本教材,开始全面授课;录制校本课程教学视频材料;建立并完善校内科技教育长效保障机制;组织学生参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二是高端讲座。聘请专家教授举行报告会、座谈会,讲科学理念、科学方法。三是科技活动。充分发挥“汇文”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优势,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开发学生智力。四是课程拓展。发扬“汇文”英语教学传统,开发英语拓展课程,进一步丰富英语文化。学校设计了多门类的学科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主题型课程供学生选择,在选择中筛选、提高,使学校的课程文化更加鲜明。
融合历史和当代的文化积淀是师生发展的根本,在素质教育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深入的今天,汇文中学依托学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致力于文化育人,逐渐形成特色。“汇文人”珍视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的甘露浸润着每一位师生,他们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教育的高境界、大胸怀,也是汇文中学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是一种信念,‘汇文人’将坚守这种信念,让这所博雅深厚的庭院式学校,沉稳而不失热情,严谨而不失大度,厚重而不失生机!”
如果说“汇融以文”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手段,那么“成人之美”就是教育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样的教育理想深蕴于办学思想之中,又通过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来实现。成就美业,依靠学校党总支的坚强领导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全美愿,衡量标准是学生形成了美好人格和综合素养。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改变以往一坐一念的学习方式,探索专题引领的方式,开展中心组学习活动。学校党总支根据上级党委的安排部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关专题,每一位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分管工作,有针对性地认领或扩展学习专题,在中心组学习会上进行引领发言。张永泉校长所作的“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李轶副校长所作的“高效教学”、邱景祥副校长所作的“德育体系建设的依据和实践研究”等专题发言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学校党总支适时组织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党总支书记结合学校实际向党员干部提出廉洁自律的具体要求,学校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认真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大力提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思想作风和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注意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在多种场合宣传老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作风,使中青年干部学有榜样,使他们的成长更加健康有序,为“汇文”发展后劲奠定基础。
在现代化学校创建活动中,汇文中学广大党员成为创建活动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牺牲大量休息时间投入学校的硬件建设、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具体安排等各项工作中。党总支及时组织全校党员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党员们不顾疲劳,全身心地投入到义务劳动中,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党总支做好团结带领教职工的各项工作,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专题会议制度,支持教代会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在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发展以及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广大党员教师发挥智慧,探索校本德育及德育活动的载体和途径,扩大社会实践基地的规模,力争在“三结合”教育模式上有所创新。
汇文中学的中心发展战略之一是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倾力打造教师文化,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将个人的发展愿望与学校未来发展愿景相融合。学校营造了和谐共进的“家文化”。“汇文人”这样说:“家是人人都身处其中且感受最深的一种文化背景,其基本要素是爱与责任,神圣的教育工作也正是基于这两大要素展开的。在温馨的家庭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和戒备,有的只是相扶相帮,在彼此的心灵映照中感受温暖。在学校里大家只有一个奋斗目标——学生们快乐成长。校领导不断引导教师达到新的认识高度,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赏识、彼此信任的氛围,在校园里生活、工作的每一天都感到快乐,人人乐得其所,其乐融融,产生职业幸福感,以此成就个人为之追求一生的教育事业。”
自2005年起,汇文中学开始着力搭建校本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个体与群体尽快得到理性发展。学校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研究”和市级课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定位为重点研究课题,在校本行动研究中开创出一条适合汇文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汇文中学将科研定位于群众性科研,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簿,通过对专业成长记录簿的检查和评比,展示教师成长的足迹,促动教师发展的愿望。2010年4月,教育部有关领导到汇文中学调研,驻足翻阅着一本本教师专业成长记录簿,对学校这一做法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并希望学校能长期坚持做下去。
在汇文中学,教师们做到学习资源校本化、叙事反思常态化、研修运行规范化。学校初步搭建了校本研修必须坚持的“一二三”框架,即坚持“一种模式”(研修组统一成果),坚持“两相对比”(通过听、评课进行教学比较),坚持“三种行为”(叙事、反思和总结)。在这一框架内,将教师个人首创与团队合作相融合,鼓励教师打造个人的风格,形成个人的特色,鼓励教师要有“名师意识”,且为此付出努力。校本研修的“一二三”框架,成为教育智慧的生长点,带动了教师自主提高,学校通过提供展示机会、有效评估等手段给教师以肯定和鼓励,在规范与自主并行的氛围中引导教师逐渐步入能教、会教、善教的状态。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推行“师导—研训—考评”模式,每学年由教务处牵头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许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进而提供更大的锻炼平台,促其成长。
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将学校自身的创造力调动起来。在这一背景下,汇文中学围绕课程建设的中心,形成了由校本管理、校本科研、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校本评价构成的校本行动体系。在新课程建设中,不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解决突出的问题,实现校本化的常态运转,从中体现学校课程建设个性化发展、特色发展的新思路。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师生的“双主”意识——自主与主动。为做到这一点,学校努力在引导上下工夫,减少理念上的说教,更多地去指导理念下的行动,让每一位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成功和收获中体验课改的精神实质,并乐于参与到课程的实施和学习中来,从而体现课改的精髓——生成性。在对教师的全面考核中,将学生评教、常规检查、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教学反思、校本研修等要素一并纳入考核方案,促进教师自觉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连续举办“走进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在大赛导向性、研究性、常态性、创新性的要求中,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汇文中学倡导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为保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学校完善教师听、评课制度,充分利用修订的课堂教学评价表,重点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设计与组织、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等,积极组织教师听校内外教师的公开课,专门印制听课反思记录。为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引导,要求教师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写好教学日志,日志的内容作为教师评价学习、指导学习和反思教学的重要参考。教务处定期组织检查听课记录和教学日志的记载情况并提出反馈意见。通过过程管理,教师逐步明确工作方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策略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汇文中学在创建师德风范校过程中,对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有如下的表述:“学校将本着教育与管理、思想工作与规范引导、榜样示范与激励约束、岗位实践与行为养成相结合的做法,强化学校师德建设,全力打造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学校开展了师德案例征集和评比活动,通过活动达到了总结教书育人经验、深入挖掘师德内涵、树立以德治教理念、提升师德水平的目的。爱心助困活动是汇文中学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以特殊党费的形式,资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三年来全校共缴纳特殊党费两万余元,资助学生近三十人。
教师专业发展和师德风范建设,促使学校向“求知乐园、爱的家园”的境界提升。汇文中学始终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注重美德教育和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机制贯穿于德育管理的全过程。建立了“以校学生会、团委会为核心,以年级学生自管会为主导,以班委会和团支部为基础”的学生自我管理三级梯队,挖掘学生自主管理的潜能,让学生在“管中学,学中管,管中悟”,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自我教育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近年来,学校围绕整体育人目标,确立了“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的德育工作目标,初步构建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从2010年9月开始,学校又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拟定了《汇文中学年级德育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同一德育目标和内容在学校不同年级中的具体实施途径与方法。
从2008年3月起,学校德育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利用班(校)会时间,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了“明德讲堂”德育校本课程。德育主任、德育干部、年级组组长、优秀班主任走进校园直播间,根据预设的教育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迄今为止,已完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恩教育”、“盛赞新中国60华诞”、“责任教育”等五个专题的系列讲座共30讲。“明德讲堂”除了采取教师讲座的形式外,还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采取了师生互动和主题班会的形式,即每次讲座之后邀请部分学生结合讲座内容与全校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或由某个班围绕教育主题召开主题班会并进行现场直播,全校学生通过视频转播收听、收看。为了进一步发挥“明德讲堂”德育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从2010年9月起,结合年级教导责任制的实施和年级德育目标的推行,学校德育处组建了“明德讲堂”讲师团,由各年级根据本年级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拟定教育内容,由“明德讲堂”讲师团成员分别在不同年级开设讲座,以此强化“明德讲堂”的教育针对性,在年级德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教育指导作用。
为庆祝建校120周年,2010年五四青年节期间,汇文中学举办了“继承五四精神,弘扬汇文传统”主题诗歌朗诵会。在活动筹备过程中,学生们回顾着百年来“汇文人”奋斗成长的足迹,体味着百年来“汇文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创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心愿悄然滋长。2010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学校邀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石坚同志、抗日老战士刘鹏同志到校进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报告”,老同志声情并茂的讲话,使学生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每年5月,学校举办体育节,10月举办科技节,12月举办艺术节……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之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学校坚持开展环保、法制、安全、健康教育:成立校园拾脏护绿志愿者小分队,组织模拟法庭和“法律伴我成长”知识竞赛,举办安全教育知识竞赛和交通安全签名仪式,开展紧急避险应急逃生演练,开设“心语小屋”,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008年11月,在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支持下,汇文中学在全市中学中第一个成立了“延安精神学习宣传小组”。几年来,“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新的增长点……
社会各界这样评价汇文中学:“学风醇厚,扎实进取,关爱成长、学会做人的教育力量涌动在每个角落。”学校荣获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校、天津市义务教育完成率先进单位、天津市绿色学校、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敬业、爱生、奉献,以高尚师德回报社会先进集体”、天津市科学素养教育先进学校、和平区师德风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中央教科所批准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研究基地。“汇文”造就了一批点燃革命火种、争取民族独立的志士和国家的栋梁,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共和国建设者、接班人。其中有天津解放后首任市长黄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书法家李鹤年,中医学家张大千,市医大总医院终身院长王鹏志,市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许瑞生,歌唱家李光羲等。学校按照《汇文中学2009年~2012年创建高水平现代化标准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努力实现着教育理想。对于120周年校庆活动,张永泉校长表示一定本着节约的精神,将其打造为品德的课堂、文化的平台、情感的载体。未来的规划,校庆的契机,不正像一幅绘制之中的美好图景吗?张永泉校长更是以美文(《八然——职业理想追求之悟》)的形式来表达“汇文人”的精神信条:“辞旧迎新是自然,忙闲来去两宜然。半生匆匆多悟然,一朝回首也欣然。升迁沉浮应淡然,几多艰辛生慨然。舍得之间能释然,俯仰无愧便坦然。”
汇文中学将爱与美播种在教育的芳草地。它的馨香或许不是最浓郁,但亦淡雅如诗、清幽如兰,来往拜访者流连其中,身处其中者乐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