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

2010-03-16 03:18杨亚萍
文教资料 2010年34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现状

杨亚萍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新疆有着特殊的区情,新疆高校大学生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对新疆能否稳定和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探讨感恩的涵义入手,分析了新疆高校大学生感恩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以为加强新疆高校感恩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新疆高校大学生 感恩意识 现状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来讲,新疆的稳定对全国而言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而新疆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宣传者和倡导者,其价值取向及感恩现状又直接关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研究新疆高校大学生的的感恩意识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与感恩意识的涵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它在西方与基督教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密切相关。《牛津字典》给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因此感恩就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所施的恩惠及方便由衷认可,并设法报答的心理感激和情感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基本道德。感恩的关键在于由衷认可基础上的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努力和付出,用实际行动去报答。

由感恩的涵义延伸,感恩意识是指因受人之恩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报恩反映,是综合感觉所形成的对报恩的知觉、思维等。感恩意识指导人的感恩行动。“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他人的付出能否做出形式上的合适反应,而且更在于是否懂得尊重人,是否真正理解人性的崇高”。[1]具有正确的感恩意识,才能正确地理解感恩,才会形成发自内心的、合情合理的感恩行动。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感恩的内容

传统观念中感恩就是孝顺父母,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其实感恩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包括热爱祖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因此新疆高校大学生感恩的内容包括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感恩父母。

人生而不能离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世人传颂的佳作,其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刻地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漠然置之,则很难想象他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支持,感恩父母的鼓励,感恩父母无私的爱。

(二)感恩师长和朋友。

感恩师长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意思是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在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是衡量全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我们应感恩师长的培养,感恩师长的激励,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尊重老师的创造,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由此可见朋友的重要性。对朋友或同学给予的帮助与关怀,要学会感恩。要报答朋友的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同时也要尽己所能主动帮助别人。

(三)感恩社会。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此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建国以来,我国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切都非常值得我们去珍惜和热爱,对新疆来说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使新疆进入了历史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因此对社会我们应该时时保持一颗感动、感恩的心,要有一种对社会深深热爱的勇气和豪气,以感恩之心奉献社会,为社会的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四)感恩祖国。

感恩的最高层次、至高境界是感恩伟大祖国。感恩伟大祖国体现了人们对祖国母亲至高至纯、有恩必报的最朴素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与伟大祖国的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共繁荣,让新疆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走得如此自信、如此坚实。现在的新疆,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以及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解放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也呈现出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和发展。这些辉煌成就举世公认、有目共睹。天山南北用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诠释着祖国大家庭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然趋势。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对祖国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情,时刻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及促进民族地区进步和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五)感恩大自然。

所谓感恩自然,指要对自然怀有一种亲子般的感激之情和关爱之心。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太阳是我们地球的能量之源,水和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需,植物和动物是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这些我们都应该感恩。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3]。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们应该懂得感恩自然、尊重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培养和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路径思考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应主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环境层面入手,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要使学生在识恩的基础上知恩,进而感恩。首先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这一切离不开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包容关爱、集体的凝聚力量、父母的艰辛无私,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感恩。受惠者应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对他人给予的恩惠时刻惦念,并在恰当的时机回报对方;而施恩者要树立施恩不图报、投桃并不要报李的观念。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感恩是崇高的义务,我们反对功利主义的感恩,但是每个人必须怀有感恩的心态,珍惜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这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更是人生的境界。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把感恩情怀转化为行动,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4]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身教重于言教。感恩教育的成功首先在于教师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感恩的情怀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拥有感恩之心。因此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尤其要用自身积极的行为去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来感化和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进行感恩教育,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感,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会知恩和感恩。

(三)加强感恩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

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将起到促进作用。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感恩环境主要分为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对新疆高校来说,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多为学生举办一些关于感恩的活动,使学生对感恩有所感悟,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并最终将感恩外化为行动。

其次,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可见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全社会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开展感恩教育,营造人人“饮水思源”的感恩氛围。比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新疆便以“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新疆”为主题开展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广泛开展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三个不忘”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10年新疆自治区党政联席会议也提出在全社会形成感恩的良好氛围,意在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新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上来,让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有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6]

每个人都心怀感恩之情,就能时时想着付出与奉献,而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进退;就能时刻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不会良莠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不明;就能够更加自觉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张贵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高香,赵志玲,郭立新.浅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科技信息,2008,(3).

[5]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6]http://www.tianshannet.com天山网.

本论文由新疆大学世川良一优秀研究生科研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现状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常怀感恩之心,共筑和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