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摘 要: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作者从市民社会自身矛盾发展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高等教育滞后的视角,分析了导致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通过一系列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得出结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这样讲道:“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转变为现代公民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获得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成为现代化国家”①。随着社会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鲜明现代意识;重视个人权利,同时尊重他人权利;注重自我发展,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成为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要求,没有具备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就会受到制约,社会的文明进程将会停滞不前。就像卢梭深信的那样:“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②
然而,具有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并非自行而成,是需要社会对其培养和培育的。大学作为社会的精神领地和知识摇篮,其大学精神具有指引民众追求真理和向善向德的能力,大学精神所追求的正义、自由、民主、博爱、平等、真理正是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公民意识的本质内容。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承载着一个国家走向文明、民主、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它所培养出的青年人应该是一个和谐向善的“好公民”,一个积极参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担当者。
一、概念界定
要全面理解和认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首先需要理清的是“公民”、“公民意识”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三个概念的内容属性。
1.公民
《辞海》对公民的概念定义为:“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一词,从它产生之日起便与“公共生活”相关,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与城邦相对的政治身份,到现代意义上“公民”具有的三重属性(自然属性、政治属性和法律属性),虽然有关它的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在不断深化,但始终没变的是公民身份与政治生活始终息息相关。从自然而生的地域出身而言,自然界赋予了公民地域差异的生命体;从所属国籍的国家法律而言,国家赋予了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从所具有的政治权利而言,社会赋予了公民实质性的公民身份,具有一国国籍只是形式上具有了公民的身份,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只有参与到公共权力的行使和监督,才具有公民身份的真正意义。因此,对于现代意义上“公民”的理解,必须将其纳入政治社会和公共领域之中,认清公民身份在国家领域、公共领域的角色和地位,处理好与国家、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2.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不是与“公民”身份相伴而生的,它产生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对立。最早的古希腊城邦社会(最初的市民社会形态),政治与道德直接合一,对于公民而言,只有参与政治生活才体现公民价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市民社会具有了独立于政治生活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新内涵。对于公民而言,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互分离,私人领域中浪漫的爱与核心家庭观的吸引力和重要性不断被加强,而展现公民价值的国家政治生活逐渐被弱化,作为市民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领域,为了推动现代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得不通过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而促进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发展。
因此,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公共意识、大众意识,而非一己意识。公民意识更是一种政治意识,是公民展示自身的意识,是使自身存在的意识。公民意识还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市民社会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在国家与社会中所处的政治地位的感性认识,以及个体对自己与国家关系的理性认识的总和,其核心内容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公民意识反映了公民对待个体与国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等。
3.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以形成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心态和参与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教育与实践过程,它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准确把握自身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与实践过程。
二、中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高校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性教育越来越关注,也十分重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改革,虽然这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全面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则尚未形成教育模式,对他们的引导也只是班级主题教育和学校、家庭的正面引导等。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比较匮乏,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代化对当代公民的客观要求还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公民知识匮乏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多,但对于公民行为、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何为公民,对于社会而言公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具有哪种意识;在公共生活领域,公民除了要维护自身权利外,更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学会在公共生活领域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以一种“主体”的姿态和责任的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公共领域的秩序,这些知识,对于很多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都相当陌生。不了解“公民意识”的基本知识,就不可能具备一个良好公民应该有的行为、意识,因为公民意识不是个体具有了“公民”身份就随之而来的,它是需要社会和个体自身不断进行培养的。
2.主体意识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能够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维护个人的利益,然而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不但没有带来主体意识的自觉性,反而使得公民身份的“主体意识”更加淡薄。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学校、家庭又未给予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学生自身缺乏公民的相关知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公民”,而总是以被保护的“孩子”身份自居。他们无法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公民”,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自己应该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加入到社会公共关系和政治秩序中去。
3.权利意识片面
何谓权利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当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方式进行补救的一种心理反应。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很注重自身权利的维护,他们追求的是不被别人约束和管理的权利自由,即“绝对权利”。他们拥有对权利的渴望,但对权利的认识却只是片面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其在维护自身权利不被侵害的同时,还承担着不侵害他人权利的义务。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上,除了要规约于法律规则之内,还要遵循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原则下进行行为方式的选择。
4.责任意识匮乏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对于自身权利有着片面、绝对化的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在面对自身权利的同时并不能很好地明确自身责任。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别人,但却难以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里的“别人”包括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了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这就是责任,对他人、集体、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他们希望得到法律赋予的一切权利,但对社会、他人应尽的责任、义务却很少考虑。
5.政治参与度较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功利主义的泛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关注和参与那些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或者符合自己兴趣点的活动,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这个活动或这件事情为自己将会带来什么,而不是自己将为社会带来什么。因公民身份而带来的公共生活参与义务,在他们身上越来越难被折射,他们对公共生活领域的冷漠,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无知,以及对私人生活的犬儒主义态度让我们担忧。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来,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原因分析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市民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日益凸显,社会不应变为统治国家的暴力领地,而应该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民主圣地,成为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促进健康市民社会的形成,从而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然而,如何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呢?我们应正确面对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其主、客观原因,明确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积极应对和改变现状。
1.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市民社会由古代市民社会发展为现代市民社会,其重要转变在于市民社会已成为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的“私人自治领域”,它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是指“它构成狭义的市民社会,亦即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的领域,嵌于其中的是具有其内部领域的家庭”③;然而,对于市民社会而言,公共领域④却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领域有助于社会的整合和群体的认同,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为国家奠定合法性基础⑤。
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为国家进步培育了民主、自由的土壤,但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两大领域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私人领域中的核心——家庭和浪漫的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加之商品交换领域中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劳动领域中劳动尊严的现代信念迅速普及,在社会成员眼中关切自身利益和感受的更多是市民社会中私人领域所带来的。公共领域中的政治生活和追求却被想当然地看成是保证政府尊严的必要活动,只是促进私人生活的一种假设而已。因此,市民社会的发展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为了形成健康的市民社会需要其自由的发展其两大领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发展却带来了私人领域被夸张的扩大化、公民的公民意识被淡化,这又阻碍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的必然性矛盾必须要求我们号召积极的公民身份,与私人领域的强大吸引力相“竞争”。这不仅仅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必然选择,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2.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好似一把双刃剑,它本身的两重性使它对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施加着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市场经济秉持的是经济效益至上的原则,在市场面前利益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具有平等的权利,相互之间的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市场经济又是法治经济,它以价值的客观规律为导向,利益主体接受的是法律给予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所给予大学生的虽然有现代社会的部分观念,但其本身固有的弱点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则是巨大的。
首先,主体个人意识的膨胀。市场经济以利益主体的独立为前提,实行自我保护原则,它强调个人价值,虽然可以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它也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产生个人利己主义,主体意识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导致个人意识膨胀、集体意识减弱。其次,极端功利主义的泛滥。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市场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的最大化,虽然这有利于人们讲求经济效益,但却强化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容易导致“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思想,甚至为了短期的功利性行为而不择手段、见利忘义、损人利已。最后,社会道德观念的衰退。市场经济始终遵循的是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原则根深蒂固于市场主体之中,然而本应该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中的规律和原则,却被人们毫无保留地纳入到道德领域,德性与善在等价交换原则面前被无情的抛弃,社会道德观念在衰退。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所带给人们的思想层面的冲击,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却是无形而消极的。
3.高校教育体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滞后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还是高等教育的大学,始终摆脱不了封建文化给教育留下的烙印。在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对于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背得滚瓜烂熟),所有从老师传递过来的信息,他们都当作是先验的结论加以熟记,却从来不会先依据事实进行判断或按照逻辑进行推理来验证得到的结论。因此,具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学生往往是依附性人格的“臣民”,而非是独立型人格的“公民”。虽然,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被提及,“两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不断被讨论,然而对于大学生国家意识、责任意识、公德美德、民主权利等在内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却并未有明显改善。我认为,关键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观念并未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高调”走向“务实”、从“功利”走向“长远”。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的知识传授,“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道德宣讲,社会价值与人本价值无法统一的效益观认识,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摆脱封闭的教育理念、高调的教育模式以及功利主义色彩的目标认识。
注释:
①吴锡存.略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39.
②[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79.
③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性变化[A].邓正莱,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55.
④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定义为:“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有包括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组织等。”
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35.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中共中央2001年11月颁布.
[2]张砚秋.论转型期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J].理论月刊,2007,(11).
[3]刘懿,郭寄良.浅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4]李兰兰.试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5]万明钢,王文岚.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6]陈继红.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3,(01).
[7]邱耕田.简论全球意识[J].晋阳学刊,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