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免”和“难免不”

2010-03-11 06:48李治平
关键词:褒义形容词意义

李治平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一、缘起

吕叔湘先生(1985)认为有些词语的否定形式跟肯定形式是一个意思。例如下面的例子,等号后边的比较容易从字面理解,但等号前面的同样通用。

好容易=好不容易

好不热闹=好热闹

差点儿没/不=差点儿

难免不=难免

小心=小心别

……

吕先生管这种现象叫“否定作用的模糊化”,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这这些肯定和否定表达相同意义的原因。其中,“好容易”与“好不容易”、“好不热闹”与“好热闹”、“差点儿没/不”与“差点儿”的问题或类似问题,已有学者撰文进行过深入讨论,如沈家煊(1994a),方绪军(1996),刘娜,陈一(2004)等,但是关于“难免不”与“难免”、“小心别”与“小心”这类肯定与否定同义现象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仅以“难免不”与“难免”为例,讨论这一问题。

二、“难免” 和“难免不”的历时考察

高育花(2008)研究了“难免”的语法化问题,研究表明,形容词“难”,修饰动词“免”组成偏正结构的动词,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元代使用不多,直到明清之际,“难免”才大量使用。

我们检索了先秦至民国初年古籍800多种,约3.5亿字的语料库,找到“难免”用例共421例。其出现时代分布跟高育花的统计基本一致,元以前的用例仅12例,其余均出现在明代以后。

再看“难免不”。语料库中一共找到“难免不”用法18例,其中最早用例出现在唐代:

(1)修短皆由命,暗怀师出尘。岂知修道者,难免不亡身。(唐·姚合《哭泣砚山孙道士》)

其余17例全在清代和民国文献里,所有用例“难免不”后接的都是动词。如:

(2)田又玄谅着这诗难免不做,反强勉堆下笑容,脱帽露顶,谈今论古,胡乱讲了一回大话。(《春柳莺》第一回)

(3)况且他又是皇上特旨敕命大成庙住持的和尚,昨日才接了家,今日突然就死于非命,我悟真虽无丝毫的芥蒂,但外人不知事理,难免不议论是我悟真不愿退居,谋为不轨。(《续济公传》第二百十二回)

(4)贾琏笑道:“黄鹞子难免不偷鸡。”凤姐啐了一口道:“这会儿也不用与你分证,底下你瞧着罢。”(《红楼梦补》第二十八回)

(5)十三妹道:“梦话!这里弄了这样一个‘大未完’,自然得趁天不亮走,半夜里难免不撞着歹人。(《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6)仓颉为黄帝史官,黄帝恐亦如刘裕一流,难免不写别字耳。是故 同声通用,非《说文》所谓假借。(《国学讲演录·小学略说》)

比较“难免”和“难免不”的使用情况,不难发现,在近代汉语中,“难免不”使用得还不算普遍,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难免”而不是“难免不”表达某种情势难以避免。在使用频率上,二者也有差异:赵小东(2007)检索北大语料库,发现现代汉语中使用“难免”的有1100多句,而使用“难免不”的句子仅50句。二者虽然可以表达同样意义,但却没有大致相同的使用频率。

三、“难免”和“难免不”的共时分布与解释

(一)“难免”的分布

《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下称《八百词》)说,“难免”是形容词,表示“不容易避免”,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如:

例一,粗枝大叶,就难免把事情搞坏。

例二,不努力学习,难免要落后。

例三,工作中难免会有缺点,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八百词》还说,“动词前有时加‘不’, 但意思不变, ‘不’表示否定”。如:

例一,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 = 难免犯一些错误)

例二,我没有说清楚,难免不被人误会。( = 难免被人误会)

《八百词》还提到,“难免“单独作谓语,则要放在‘是…的’中间。如:

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

但本文调查发现,在现代汉语里,“难免”主要是副词的用法。如:

(7)我们这些私营厂大半设备不全,管理不善,机构臃肿,出的产品难免高低不一,常常要搭配点次货。(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8)她对有翼固然没有承担什么义务,不过历史上的关系总还有一些,在感情上也难免有一点负担。(赵树理《三里湾》)

例(7)接的是谓词性成分“高低不一”,例(9)接的存在动词“有”。两者后接成分在语义上的共同点是:“高低不一”和“有一点负担”都是不符合人们心理需要的事物或现象。

但“难免”有时候仍保留了其谓词性特征,如用在“是……的”中间,“难免”前面可以加“很”、“非常”等程度副词,“难免不”则不能进入这类格式。

(9)一个大姑娘家脸皮薄也是难免的,听说她也挺后悔。(欧阳山《三家巷》)

(10)萧队长看着刘胜泄气的样子,用温和的声调安慰和鼓励他说:“是难免的事。再说,开了这个会也有好处。”(周立波《暴风骤雨》)

这种作形容词的“难免”本文不予讨论。

(二) “难免不”的分布和解释

“难免不”分布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难免不+VP”。例如①:

(11)司法认定驰名商标:商业价值的追求难免不让庄严的法庭蒙羞。

(12)时评:招生大跃进,研究生难免不“回炉”。

这类“难免不”可以跟“难免”互换,意思不变。

第二种是可以与“难免+形容词”换用的“难免不+形容词”。如:

(13)权力错位之下学术难免不假黑。

(14)五十多岁的人,难免不彷徨。

此类格式里的类似形容词还有“沮丧”、“虚荣”、“恼火”、“霸道”、“粗野”等,这类形容词都是一些含有贬义的或者不符合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的带有消极意义的词。

第三种是不能与“难免”换用的“难免不+形容词”,如:

(15)还有几天就要停业修地铁站,很多服务员人心惶惶,服务难免不周全。)

(16)这里的推手实在太多了,难免不真实!

类似的形容词还有“妥当”、“安心”、“安分”“礼貌”“厚道”、“大方”等,它们都是一些含有褒义的或者符合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的词。比较:

(17)* 还有几天就要停业修地铁站,很多服务员人心惶惶,服务难免周全。

(18)* 这里的推手实在太多了,难免真实!

调查中还没发现“难免”加上此类形容词的例子。

为什么当后面接有褒义的或者符合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的形容词时,二者不能互换呢?

首先,从历史来源看,“难免”最初是个动词性结构,意思就是“难以避免”,其支配的对象都是不符合人们正常心理需要的负面事件。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19)加又洪流混滉漾,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此不可二也。(《三国志·吴志·薛综传》)

(20)统者,总论上事也。方轨谓平路也。若履平路,易可因循;如践险涂,则难免颠覆也。(《后汉书》卷四四)

(19)中的“风波”,(20)中的“颠覆”都是不符合人们需要的积极的因素或情势。自唐至民国初,“难免”一直都用在这种语境里,如:

(21)难归罪彭超,斩其司马柳浑。坚闻之,大怒,槛车征超下狱,超自杀,难免为庶人。(《晋书》卷一一三)

(22)是以汉朝方盛,则莽、卓肆其奸凶;夏道未衰,而羿、浞骋其残酷。不无僭越,寻亦诛夷。即知妖孽之生,古今难免。(《旧唐书》卷一七八)

(23)御史台纪纲之府,弹纠之司,衔冤者固当昭雪,为蠹者难免放流。(《宋史》卷二六九)

(24)自万缘桥抵孟渎,两崖陡峻,雨潦易圮,且江潮涌沙,淤塞难免。(《明史》卷八六)

(25)诚以亲服未终,而出从戎旅,既难免不孝之罪,岂敢复为身家之图乎?(《清史稿》卷四一O)

(21)中的“庶人”,(22)中的“妖孽之生”,(23)中的“放流”,(24)中的“淤塞”,(25)中的“不孝之罪”,它们在意义上都是消极的,都是不符合人们心理需要的对象,都是人们力求避免的事物。

在实词虚化过程中,有一条“保持原则”会起作用,所谓保持原则,指的是实词虚化后,或多或少保持一些实词特点。虚化过程往往就是以此为线索进行推求的,残存的特点也对虚词的具体用法施加一定的限制(沈家煊,1994b)。现代汉语中,“难免”虽然已经虚化为副词,但是“难以避免”这一初始意义仍然得以保留,所以在现代汉语里,“难免”后接成分不管是接动词还是接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这些动词支配的对象和形容词的意义都是违背人们的正常心理需要的,而人们的积极的心理需要并不需要去刻意避免,也就不会出现“难免”后加褒义形容词的用法。

由此可知,所谓“难免”和“难免不”的“否定作用的模糊化”,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二者同义仅限于用在动词前面和具有贬义或消极作用的词的前面的时候,而出现在褒义的或者符合人们正常价值取向的形容词前面时,二者一般不能通用或互换。

四、“难免”和“难免不”的统一与对立

(一) “难免”一词的语用价值。

语用礼貌原则认为,在人们用言语对某人某事进行评价的时候,一般要把坏的方面说得委婉,而对积极的方面要说得充分。如果直接陈述听话人的缺点或不足,会损害他们的面子。因而,在不得不作出有损对方面子的评价时,一般用表否定的“不”加褒义的形容词,而评价对方优点或长处时,直接使用褒义词就可以了,所以不存在“难免”加上褒义形容词这种格式。

另外,根据荷恩等级关系②,语言中的很多词都处在一个量级关系中,说出量级关系中的某一项,意味着其左边一项不成立。例如词项:

[all, most, many, some, few]

当说出“many”的时候,意味着“most”不成立,如当:

“Many students bought the book”成立时,则

“most students bought the book”不成立。

“难免”一词就符合荷恩等级关系。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涉及一个量级:

不能避免——难以避免(难免) -A-可能避免——完全避免

如果以“A”为既不肯定一个对象和也不否定一个对象的中间状态,那么“难免”则更倾向处于这个量级关系的否定的一端。说出这个量级关系中的“难免”这一项,则意味着其左边的项“不能避免”不成立,这样可以达到规避对所评价事件的完全否定(不能避免)的语用效果。

那么为什么要规避对评价事件进行完全否定呢?这是一种语用策略的需要。从语用策略看,不直接说出量级关系中的两个极值“无法避免”和“完全避免”,是出于说话者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因为,“难以避免”到“可能避免”是一个界限游移不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模糊地带,如果说话人选择的是两个极值,那么当事件的最后结果不符合说话人的判断时,说话人自己的面子也要受损,而选用处于这中间模糊地带的词,则使自己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游刃有余,模糊否定,规避伤及自己面子的后果。

(二)“难免不”不是一个合法的结构体

“难免”和“难免不” 在动词前面和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前面两种情形下却能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这是概念意义上的统一。二者的对立首先表现在形式上。从形式上看,“难免”是肯定形式,“难免不”是否定形式。二者的对立还表现在“难免”是词,而“难免不”只是一个跨层组合,“难免不”这一格式并不是一个合法的结构体。③

先看“难免不+动词”格式在句法中的地位。例如:

(17)过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难免不产生不良影响。

例中“难免不产生不良影响”的结构层次应该是:

这是多项(两项)状语同中心语之间的层次关系。中心语是“产生不良影响”,“不”是“产生不良影响”的第一层状语,“难免”是“不产生不良影响”的第二层状语。也就是说,两个状语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如果中心语是形容词,划分出来的层次结构跟中心语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例如:

(18)低价难免不牢靠,产品价格警戒线要记牢

从层次分析可知,从结构上将“难免不”看成一个结构体是有问题的,因为“难免”和“不”并不互为直接成分。就结构而言,并不存在“难免不”这个语言单位,所以将“难免不”看成一个语言单位,从其所处的更大的句法结构来看,是不合理的。当然,虽然“难免不”在结构上并不成其为一个合格的结构体,人们在语言运用中却未必也不必进行这样的分析,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将“难免不”这个跨层组合看成一个语法实体的情况。

(三)“难免不”是重新分析的结果

既然“难免不”不是一个合法的结构体,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把“难免不”看成“难免”的否定形式呢?有学者(如裘荣堂,1980)认为“难免不”的产生,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达到肯定的目的。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没有指出将“难免不”看成一个结构体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这里发生了重新分析。

所谓重新分析,Langacker(1977)定义为: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一个可分析为(A,B),C的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后,变成了A,(B,C)④。

刘坚等(1995)指出重新分析是一种认知行为。重新分析的作用是从认知的角度把这种词义虚化、功能变化的过程以结果(虚词产生)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确认。换言之,所以要重新分析正是因为某个词汇单位的语法化已经使句子结构的语义关系产生了变化,重新分析标志着这个词汇单位语法化过程的完成。就“难免不”而言,以后接动词性成分为例,这一变化过程是: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认为“难免不”是“难免”的否定形式,并对之进行重新分析呢?

4.2节指出“难免不”不是一个合法的结构体。也就是说,“不”首先和“不”后的语法单位构成修饰与被修饰关系,而这个结构体的意义,不管中心语是动词、褒义形容词还是贬义形容词,都是否定的,如“不造反”、“不合理”、“不恶心”、“不沉闷”。比较而言,在量级关系上,“难免~”的模糊度要强于“不~”,如“难以避免”的模糊度就强于“不能避免 ”。由于“难免”和这些结构在线性序列上邻近,它们常常同现的结果使得二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再加上“难免”具有独特的语用策略,即规避说话者自身的正面子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人们会认为“难免”是用来弱化和模糊“不”的否定作用以维护自己的面子的,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难免不”就可能成为一个合理的结构,其功能是使否定意义变得模糊起来,否定语气弱化起来,最终就实现了对“难免+不~”这一结构的重新分析。

五、余论

“难免”和“难免不”在使用频率上是不对称的。赵小东(2007)认为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难免”已经表示了“不容易避免”,并成为常用的结构,人们早已熟悉,再加“不”不大符合语感;二是如果“难免不”表是否定之否定,要受到“不能不”、“很可能不”等结构的排斥。本文的研究表明,二者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原因之一是“不~”作为一种否定形式,相对于肯定形式来说,不是一种省力的表达,而“难免不”又是对“不~”这一不省力的形式的进一步模糊。用一个结构较长、意义更复杂的结构比用一个结构相对较短、意义更显明语言单位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何况二者几乎没有什么语义差别!另一个原因是“难免不”是一个后起的形式,从调查的语料看,除了一例偶见于唐诗以外,其它都在清代以后,而“难免”出现较早,并且为人们大量使用,人们对“难免”比对“难免不”更熟悉。这两点是语料库里“难免”的数量大大多于“难免不”的原因。

[注释]

①例(11)~例(16)六例来自互联网。

②参见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74~76页。

③这里说的“合格”与“不合格”,并不是什么语病意义上的合格不合格,而是语法分析上面作为结构体的合格与不合格。重新分析,可以将一个合格的结构分析为不合格的结构,也可能相反。

[参考文献]

[1]方绪军.析“好/好不+形容词”的同义现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高育花.不免”“难免”“未免”的语法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3).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4]刘娜,陈一.“好容易”与“好不容易”的考察[J].学术交流,2004(1).

[5]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J].中国语文,1985(4).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裘荣堂.“难免要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J].语文学习,1980(4).

[8]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a(4).

[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b(4).

[10]赵小东.句法结构的创新与句法结构被选择使用的倾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猜你喜欢
褒义形容词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认识形容词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诗里有你
“点”的觉醒
形容词
说句好话挺难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