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88例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2010-03-08 03:02敬光怀
当代医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真菌性曲霉菌硼酸

敬光怀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亚热带及热带等温热潮湿地区[1],属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本病发病率较高,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在治疗上以局部用药为主[2]。为了探讨派瑞松乳膏的治疗优势,我们对2007年4月~2008年4月入住本院接受治疗的88例真菌性外耳道炎分别采用传统的硼酸酒精疗法和派瑞松疗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88例患者,男46例,女42例。年龄15~67岁,平均37.6岁。病程1个月~8年。

1.2 临床诊断标准 ①外耳道发痒,潮湿,偶尔夜间奇痒。③外耳道覆盖灰黑色物或灰白色粉末,有绒毛状真菌生长。②外耳道有渗液或红肿现象。所有患者均经真菌阳性培养和真菌镜检确诊,其中单侧耳51例,双侧耳37例。曲霉菌感染44例,念珠菌感染31例,Seeber孢子菌13例。

1.3 并发病症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4例,其他部位真菌感染11例。临床症状:以耳痛为主,另有部分患者有耳漏和耳鸣现象。

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感染种类、并发病症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先彻底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对照组采用4%硼酸酒精涂擦外耳道,每天3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组以棉拭棉签将派瑞松乳膏(西安杨森公司生产)均匀涂于外耳道壁,每天2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挖耳及外耳道进水,并且不再使用其它药物。患者中有合并细菌感染者适当应用抗生素交替滴耳,治疗后3个月复诊,取外耳道物涂片染色检查阳性。

2.2 疗效评定 分为无效、有效、显著、痊愈四级。有效率加显著率加痊愈率为总有效率。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真菌学检查阳性,外耳道皮肤充血严重。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真菌学检查阴性,外耳道皮肤有充血。显著:症状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外耳道皮肤稍有充血。痊愈:症状完全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外耳道皮肤色泽正常。

3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两组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痊愈3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对照组痊愈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8%,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派瑞松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天,硼酸酒精组为11天,治疗过程中派瑞松组无不良反应,硼酸酒精组在治疗初期出现3例外耳道灼痛。

4 讨论

真菌性外耳道炎属于常见疾病,是一种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多局限于外耳道,也可侵及中耳或乳突腔,是真菌进入外耳道后繁殖生长所引起的一种皮肤感染。其致病菌常见的有毛霉菌,Seeber孢子菌,曲霉菌,申克孢子丝菌,念珠菌等,其中以曲霉菌最为常见,曲霉菌属子囊菌类真菌,致病菌株主要有黑色曲霉菌和烟色曲霉菌。适于在温热潮湿地区生长,故本病发病率较高。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六胺银染色真菌阳性率可达95%以上,常规HE染色真菌阳性率只有约60%,因此本实验所有病例均经六胺银染色法检测。外耳道真菌病治疗应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首先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以及分泌物,一般采用局部用药治疗方案,有并发病症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

传统的硼酸酒精疗法有明显的刺激性,使用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灼痛、刺痛甚至剧痛等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造成临床疗效减弱[3]。派瑞松乳膏主要含有硝酸益康唑与曲安奈德两种成分。硝酸益康唑属咪唑类抗真菌药,可破坏真菌的细胞膜,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起到抗菌作用[4]。曲安奈德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止痒,抗炎和抗过敏作用。两种药物合用,可显著增强疗效。

从治疗效果来看,派瑞松乳膏疗法起效快,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比传统的硼酸酒精疗法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l05-335.

[2]姜洒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15.

[3]李京文,常艳芬.派瑞松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1(21):76-77.

[4]董吕华.三种方法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4(14):33-34.

猜你喜欢
真菌性曲霉菌硼酸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鸡曲霉菌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鉴别与防治
肺曲霉菌合并肺放线菌感染一例
三门1#机组硼酸配比回路优化
佩特曲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肺部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硼酸、Li+掺杂对YAG:Ce3+荧光粉的影响
含磷阻燃剂与硼酸锌协效阻燃聚酰胺11的研究
过硼酸钠对高碳烯烃的环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