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湖英
近年来,剖宫产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上升,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日益增多,已成为国内外产科医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1]。剖宫产技术的提高、麻醉方法的改进,大大增强了剖宫产的安全性。实践证明,在处理难产和高危妊娠时,剖宫产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围生儿病死率的有效手段。但在医疗过程中,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指征也发生了改变。剖宫产率逐年上升,通过对本院近5年来1470例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及顺位变化的分析,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期间分娩的所有剖宫产病例。5年间分娩产妇共4580例,其中剖宫产1470例,年平均剖宫产率32.1%,孕周在于28~42周之间,孕妇年龄在18~40岁之间。
1.2 方法 统计本资料中各年度的分娩总数、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及主要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分析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同一病例有2个以上手术指征时,选用第1个主要指征)。本资料将剖宫产指征主要分为: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瘢痕子宫、胎位异常、产程异常、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骨盆狭窄、巨大儿、羊水过少、社会因素(包括珍贵儿、高龄初产、双胎、引产失败、脐带绕颈、自愿要求)。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计算相应的构成比和率,数据进行x2卡方检验,P<0.05、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的变化 2004~2008年间,本院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与2008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阴道助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与2008年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2004年、2005年胎儿窘迫、相对头盆不称分别位居第1位和第2位;2008年社会因素上升至第1位,瘢痕子宫上升至第2位,而胎儿窘迫、相对头盆不称2008年分别下降至第3位和第4位。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由2004年的14.98%上升至2008年的2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50,P<0.01),瘢痕子宫的剖宫产率由2004年的12.04%上升至2008年的1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1,P<0.05),胎儿窘迫的剖宫产率则由2004年的23.57%下降至2008年的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95,P<0.05)。前2a与近2a相比,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剖宫产率上升,产程异常则下降(见表2)。
表1 各年度剖宫产、阴道助产的例数及各占分娩总数的比例[n(%)]
表2 各年度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及其构成比(%)
3.1 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剖宫产技术的提高、手术时间的缩短以及麻醉水平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剖宫产的安全性,避免了过去复杂的阴道助产给母儿带来的损伤,使剖宫产手术指征放宽,剖宫产率随之提高[2]。本资料显示,近5年来,阴道助产率逐年下降,由于孕产妇及家属认为产钳、胎吸的运用会对母儿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更倾向于选择剖宫产手术分娩,也导致了剖宫产率的上升。
3.2 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
3.2.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逐年成为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本资料显示,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由2004年的14.98%上升至2008年的21.48%,且在2006~2008年的顺位中高居第1位。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孕期保健和产前教育相对不足。孕妇及家属对剖宫产及阴道分娩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别,害怕疼痛或担心经阴道试产失败后再剖宫产,而不愿试产。此外,本资料统计时,将脐带绕颈、双胎归为社会因素,由于B超及彩超检查的普及,使产前脐带绕颈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而孕妇对脐带绕颈认识不足,担心脐带绕颈阴道分娩造成胎死宫内,往往要选择剖宫产。而事实表明,脐带绕颈只要有效长度大于30cm,经阴道分娩仍是安全的。再者,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双胎妊娠孕妇增加,而这部分孕妇孕前均系原发或继发不孕对象,妊娠足月后常常主动要求剖宫产。近年来,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给产科医生带来压力与困扰,对于一些强烈要求剖宫产的孕妇只好放宽剖宫产指征,按其意愿行剖宫产,以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3.2.2 瘢痕子宫妊娠 本资料显示,瘢痕子宫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至第2位,因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均存在子宫破裂的可能,医生在谈话中过分强调子宫破裂的危险,有一次剖宫产史的孕产妇,由于担心阴道分娩过程中一旦出现子宫破裂,危及母儿生命。绝大多数患者采取再次剖宫产分娩方式,患者及家属要求二次剖宫产同时行绝育术,也增加了瘢痕子宫的剖宫产率。事实上,只要严格掌握剖宫产后妊娠的阴道分娩适应症,严密观察和正确处理产程,有一部分瘢痕子宫妊娠产妇仍可经阴道分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再次剖宫产率。
3.2.3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本资料中,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一方面,近年来,由于产科人员技术的不断提高、辅助检查的完善,对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断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孕妇未定期产检,使一些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未得到及时的诊治,临产后才来住院,而这些孕妇中剖宫产比例较高。
3.2.4 胎儿窘迫 本资料中,胎儿窘迫的剖宫产率虽然逐年下降,但其所占比例仍较高。由于产前完善的胎心电子监护、B超检查等各种胎儿监护手段联合应用临床,使胎儿窘迫的诊断准确性大大提高,真正因胎儿窘迫剖宫产的比例减少,故胎儿窘迫的剖宫产率有下降趋势。另外,本资料还显示,产程异常剖宫产率也有明显下降,在头位难产中,若能及早发现,积极处理,也可向顺产方向发展[3]。
3.3 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 本资料显示,本院近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32.10%,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剖宫产率必须在15%以下的规定。
当前,剖宫产指征已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因素、瘢痕子宫成其主要原因,如何控制剖宫产率成为产科讨论的关键问题。通过本资料分析,建议加强孕妇的孕期保健和产前教育,让孕妇了解自然分娩的优点,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做好阴道分娩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诊治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在分娩过程中,应注意医患交流和沟通,创造温馨的分娩环境,开展无痛分娩、陪伴分娩;积极防治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医护人员应该具有高度责任感,努力提高助产技术水平,认真观察产程进展,积极、正确处理产程异常,严格掌握剖宫产后妊娠的阴道分娩适应症,充分试产,努力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1]张坚,李萍,谢静燕,等.5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变迁的因素分析[J].实用妇科杂志,2007,23(1):60-61.
[2]李晓琼,王品霞.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0年变化及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47-648.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