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华
(集美大学 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搞好养老社会工作是当前社会建设领域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议题,也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必须深入研究和有效利用各种养老方式,有效增加老年福利事业的社会支持,大力发展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建构解决养老问题的长效机制。诚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那样,“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必须“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1]。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实现“老有所养”[2]的战略部署,为搞好养老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养老工作必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和发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银色风暴”这股老龄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搞好养老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中国迎来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新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伴随全球性的老人数量增多、老年期延长、老人需求增加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世界各国都在为搞好养老社会工作而不断进行尝试、努力和探索。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看,无论是早期的慈善服务还是当今的专业工作,始终把老人作为关照、帮助和服务的对象,为解决老龄化社会中老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实现老人群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良好福利状态,搞好养老社会工作日益彰显出重要性。如何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成为摆在多元社会工作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国务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由于持续的生育率下降、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预计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5%[3]。可见,搞好养老社会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而如何搞好养老工作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新兴议题。
养老方式研究在当前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展开了针对这一议题的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国外研究现状看,美国布麻津(Victoria E. Bumagin)于1990年出版了《协助老年家庭》的著作,提出老年家庭的社区支持优于同伴或子女的照顾[4];考科斯(Enid O. Cox)在1993年出版的《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增权取向》也对养老方式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和分析[5];吉尔斯(Howard Giles)于2003年5月发表论文“年轻人与家庭老人、非家庭老人及同辈的交谈感受”,用案例研究方式列举了各种养老方式面临的无奈与困惑[6];尼古因(Peter V. Nguyen)于2008年12月发表论文“关于移入民和老年人长期照料的一项探索性研究”,指出老年人具有复杂的需求[7],等等。但是,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展开的研究。国内学者范明林2005年出版了《老年社会工作》,指出“家庭养老的功能仍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吴振云于2003年11月发表论文“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指出“物质与精神养老相结合已提到日程[9];张保利于2009年10月发表论文“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研究”,指出“年龄是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没有明显的不同”[10],等等。从总体上看,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普遍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以及理论分析不够深入等十分突出的问题。
本项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收集资料,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展开比较分析。为保证研究资料的代表性,实地访谈的对象涵盖各类不同的机构、部门和个体,且按比例进行配额处理。在实地研究过程中,注重以不带理论预设的方式进入到不同的老年群体中,力求在自然、正常和真实的状态下来获得可靠的认识,并把观察和访谈作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资料回收后,实地研究资料采用定性分析,文献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在对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后,着重利用社会工作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来透视养老问题,同时结合战略分析和社会管理的相关知识来对养老方式问题进行整体的把握、分析和探讨。本文正是在对比分析不同老人生活状态的基础上展开的一项尝试和探索,通过生态学、发生学和环境学的研判和对比,寻找带有规律性、共同性和一般性的理性认识,为搞好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养老社会工作而积极地建言献策。
搞好养老社会工作绝不能离开由洞见所凝聚的战略和由理性所奠定的基础,否则,实际社会服务人员必将成为无法取得预期成效的可怜虫。要解决养老工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各种复杂问题,必须培养战略思维,搞好养老方式选择的战略分析,在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的复合型养老需求回应模式。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宏观战略作为在全局、整体、长远和通盘分析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规划,是一种基于环境研究的综合思维,是对养老问题所做出的宏观运筹。搞好养老工作的战略管理是解决各种难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战略规划与管理有助于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主流和重点,能够分清复杂问题的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有助于从根本上找出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对于具体的老年社会服务人员来说,可供选择的介入战略多种多样,各种战略既可在不同层次上单独使用,也可在整体层次上综合使用,从而把老年工作的美好愿景转化为令人鼓舞的既成现实。战略分析有许多种工具,如SWOT分析、PEST分析、VPC分析、ABC分析、价值链分析、目标成本网络分析、多分支结构分析等等[11],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只对养老方式选择议题着重展开前三种分析。
SWOT分析也叫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分析,这种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现实问题的研判和定位,有助于明晰养老工作方式灵活应用的复杂的前提,从而为战略制定与战略选择提供思维前提。从优势的角度看,各种养老方式目前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养老方式的战略选择必须立足具体的客观实际,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身的多种优势,形成、建构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从劣势看,各种养老方式在具体应用中同样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实际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知识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到民政、劳动、人事及社区部门工作的渠道,导致大量的扶弱、济贫、帮困的事情仍由非专业人员来开展。从机遇看,新时期的养老工作要想取得预期成效,必须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住中央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养老工作的有利契机,变消极为积极,变低效服务为高效服务。从威胁看,养老社会服务部门在具体选择养老方式时,必须革除保守和习惯势力的威胁,实现以开放促发展,排除阻碍老人自然、正常、健康生活的各种干扰及其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具体结果参见表1:
表1 养老方式选择的SWOT分析
PEST分析也叫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al)、社会(Social)与技术(Technique)因素分析,它是综合分析养老方式选择的良好工具。通过PEST分析,可以获得关于养老工作定位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从政治方面的因素看,新时期的养老工作是党的领导、政府的推动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统一,要使养老社会工作结出应有的果实,必须充分重视党的宏观领导、政府的社会政策以及民间社团广泛参与的重要意义。从经济因素看,养老工作的行为取舍与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紧密相关,老年福利事业受到经济因素的深刻制约。要提升养老工作的服务效能,必须大力发展和振兴地方经济,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强化老年福利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搞好养老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从社会因素看,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社会公众对老年事业的支持和认同程度同样对实际服务工作的发育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搞好养老工作必须增强社会公众的感情投入和参与积极性。从技术因素看,科技发展水平及社会工作人员掌握的服务技能都对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老年服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能不需要技术、技巧和方法。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最重要之处和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强化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的锻炼,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具体结果参见表2:
表2 养老方式选择的PEST分析
VPC分析也叫价值(Value)、价格(Price)与成本(Cost)分析,这种战略分析工具主要起源于商业组织基于市场环境变迁进行的研究,但在进行进一步引申的基础上也可以用于养老方式选择的问题分析。养老方式选择可以有效运用这种分析工具来进行必要的研断,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可行性,从而取得预期的收益。从价值角度看,价值因素是制约养老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养老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专业价值建设,使服务人员承担必要的职业责任。从引申意义上的服务价格看,社会对养老工作的接受、认同和支持程度也对服务效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现阶段居民群众对专业服务的了解、支持和认同程度不高,也直接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发展进程。如果说经济学中所讲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那么引申意义上专业服务的价值也离不开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从服务成本看,现阶段搞好养老事业需要必要的社会成本,不仅兴建老年福利设施需要增加投入,就是社区服务提供者本身也要不断增加专业投入,不仅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要投入,而且资金、信息、人力等各方面都离不开投入。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必须大力兴建专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合理设置专业服务的新岗位,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使老年福利事业具有良好的硬件支持和物质前提。具体结果参见表3:
表3 养老方式选择的VPC分析
重视养老工作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有效选取行之有效的养老方式促使老人安度晚年,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比较分析各种养老方式利弊的基础上,实际社会工作部门必须对具体的老人进行具体的研判。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生活照顾,同时还需要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身心灵肉和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给予老人以亲人般的关怀、体贴、热情、友善、尊重和照顾。正如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随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口的生活条件、特殊需要、医疗照顾、社区支援等问题也就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课题”[12]。从养老工作体系和目标模式建构的角度看,新时期的养老工作应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为目标,为机构养老为补充,及时建构多层次的养老社会工作新体系。当前,搞好养老方式的战略选择和策略应对,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加自觉地走出一条养老工作的科学发展之路,奋力开拓新时期养老工作更为广阔的前景。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养老方式选择的策略应对,应实现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对养老方作出灵活的取舍,不断实现养老社会工作的持续有效创新。
家庭养老是从中国传统社会中传承下来的能够充分体现亲情关爱的传统养老方式,随着世界银色风暴和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多元社会建设者力求重建的家庭养老方式目前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有效利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来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用专业的理念搞好家庭养老社会工作日益彰显出重要性,搞好专业性的家庭养老社会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尽管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家庭养老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至今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仍未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养老方式或养老模式,也没能找到能够有效适用一切情境和一切场合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底蕴的中国仍将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岁月中继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和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养老工作必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和发挥各地优势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必须在财政和政策上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立足实际,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必须充分考虑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文化差异,注重利用家庭的亲情来使老人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力求使老人生存在充满亲情的小型化的家庭之中。应积极为单身老人介绍异性伴侣,组建老人家庭,使老人充分获得家庭关爱。各地应充分重视老人的身心需求,对老人实施无歧视的家庭照顾,批评教育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使其能够维系难以割舍的亲情,重建家庭关爱的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投资老人福利事业并提供完善的院舍服务,已经成为促使老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选择。机构养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它也是社会共责的积极表现[13]。实施机构养老是当前解决老人生活问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选择之一,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负起责任,在进一步搞好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搞好作为软件建设的专业服务工作,在敬业、接纳、个别化、尊敬人、老人自决的基础上利用专业叙事语言来重新谱写老年工作对象的生命故事。美国学者威廉姆·法利(William Farley)指出,社会工作从诸多专业中脱颖而出是源于社会需要受过培训的人员来执掌人类服务系统,“社会已经申明,助人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工作必须由有专业能力的、服从严格的责任制要求的人来做”[14]。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搞好机构养老工作必须从管理、投资和服务上下工夫,及时把应然转化为实然,把愿景转化为现实。除硬件设施外,软件服务也同样细致周到,定期为老年人检查药品的使用日期,帮助老年人排查过期药品,帮助个别老年人在服用药品上用图画标注服用时间,根据健康状况为老人制作胸卡并在上面记录老年人的姓名、年龄、居住养老院的名称及联系电话,为老人提供方便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针对机构养老服务管理不规范、功能定位不合理、养老工作缺乏专业性等突出问题,必须对养老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增加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支持。政府与社会各界应积极携起手来,把老人幸福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事业来建设,在多元资金来源的前提下持续改进机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外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养老选择,代表了养老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5]。在政府财力有限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必须在养老模式建构、服务产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专业化方面而积极有所作为。当前,必须强化社区养老的服务功能,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人文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社区保障。必须努力构建新型的社区养老模式,多元社区建设者必须坚持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努力建构新型养老模式[16]。居家养老作为社区老人服务的基础因其最贴近老人的生活需求而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区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清洁、洗物、购物、看病、护理、聊天等服务,使老人在自己家中就能获得高效能的服务,充分体现和谐社区的优越性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在养老模式的建构中,建立日托和全托中心也是十分重要的选择。随着分居独居老人数量的增多,社区中的托老所能够对家庭抚养照顾有困难的老人以及独居老人实行集中统一的服务,在减轻家庭压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满足老人不离开熟悉环境的心理愿望[17]。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必须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努力建构社区经济的新增长点,逐步建立起实体化、产业化的社区养老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多类型、多功能的社区养老中心、老人服务站等经营性实体,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步伐。借鉴温州的康福山庄、福州江滨老龄公寓的有益经验,鼓励民营、私人创办托老所、家庭养老院[18]。必须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援助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使其具有更大的捐助愿望,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使社区养老事业发展起来,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体系,形成社区养老工作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不断实现社区养老工作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7.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7-39.
[3]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老年与老年社会[EB/OL]. http://cssd.acca21.org.cn/oldage06.html, 2009-12-3.
[4] Victoria E. Bumagin. Helping the Aging Family: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M]. Glenview IL: Scott, Foreman Corporation, 1990: 3.
[5] Enid O. Cox. Empowerment-Oriented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the Elderly[M]. Pacific Grove, CA: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3: 196.
[6] Howard Giles.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Conversations with Family Elders, Non-family Elders and Same-Age Peer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Volume 18, 2003, (1):112-118.
[7] Peter V. Nguyen. Immigrants and Long-distance Elder Care: An Exploratory Study[J]. Aging International, Volume 32, 2008(4): 66-69.
[8] 范明林.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47.
[9] 吴振云.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1):713-715.
[10] 张保利.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0):988-990.
[11] 王瑞华.加速厦门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战略与策略[J].调研世界,2008(1):45-47.
[12] 王思斌.社会工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3.
[13] 关锐煊.老年心理辅导指引[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1:191.
[14] 威廉姆·法利.社会工作概论[M].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15] 王瑞华.社会工作研究的前沿议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94.
[16] 陈元刚等.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9).
[17] 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920-922.
[18] 董永强.空账运转下养老体制的现实选择[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