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还“差什么”?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TOPIC
What does developi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really lack?
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完全体现在自身规模和吞吐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区域内港口和航运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作用。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是在国际区域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为其他港口和航运业提供服务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无论是在实物形态的集装箱国际中转服务,还是在软形态的航运国际化服务方面,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前所达到的状态都是比较微弱的。
目前,上海港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力和集聚力、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港口乃至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这一方面是因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仍以追求箱源集聚和吞吐量规模为主要目标,在现代物流和高端航运服务业方面的辐射能力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西部地区的海铁联运和江海联运尚未被充分开发。
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含量、高融和度的现代航运服务功能方面,上海与伦敦、香港等世界著名航运中心相比,国际化程度较低,缺少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航运服务龙头企业,缺少国际著名的航运服务品牌。航运融资和海事法律体系尚未与国际通行做法完全接轨,航运交易和船舶交易方面进展缓慢,航运服务企业集聚推动力不够,专业人才不足。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 000 km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港经济腹地发达,其直接腹地是长江三角洲,间接腹地可覆盖整个长江流域。
2007-2008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两年名列世界第二,2009年前三季度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08万TEU,比去年同期增长8.9%。上海有世界第一的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二的集装箱吞吐量,但航运融资、航运保险等业务在全球份额不足1%。单纯吞吐量的增长已经不能胜任港口在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上海正在将眼光投向更高层级的航运中心建设。
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有赖于自然条件及内陆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第二代国际航运中心时代以后,体制构建、政策推动的成分开始上升,一些硬件上的缺陷往往通过体制与政策的推动加以弥补。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则在集散有形商品的同时,更主动参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配置。这样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必然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
尽管伦敦目前年货运吞吐量不超过1亿t,但它控制了全球船舶融资市场的18%、油船租赁业务的50%、散货租赁业务的40%和船舶保险业务的23%,同时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运联合会等航运组织以及劳氏、波罗的海交易所等航运咨询机构聚集于此,它还同时成为国际航运规则的发源地和航运信息的中心地。
航运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国际航运金融业可分为船舶融资、海上保险、资金结算及航运价格衍生品等几大部分。
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大船舶融资业务中心是伦敦、汉堡、纽约。伦敦主要开展银行抵押贷款、船舶融资租赁、发行债券业务;汉堡主要通过私募股权的方式集资购买船舶,再出租给船公司经营;纽约主要是船公司在此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
海上保险包括船舶财产的保险(船壳险)、船舶保赔保险、货物保险以及租家责任险等,主要通过保险公司和船东保赔协会(由船东组织的一种互助保险机构)承保。英国、日本、德国、美国是传统的四个海上保险大国,占据了全球海上保险市场60%的份额,其中英国伦敦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而全球67%的船东保赔协会保费都集中于伦敦。
航运资金结算业务。由于国际大型航运企业的业务遍布世界各主要港口,频繁发生运费的收缴以及各项日常性支出,且资金量巨大,每月资金流量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资金的结算和集中管理对船公司非常重要,通常船公司都选择在资金可以自由进出的地区设立国际结算中心,香港、新加坡都是全球重要的国际航运结算中心。
国际航运价格衍生品主要包括航运指数期货、远期运费合同(FFA)以及运费期权。目前最为活跃、成交额最大的是远期运费合同。英国波罗的海交易所是最早从事航运价格衍生品交易的,此后,纽约商品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航运价格衍生品交易。
综上所述,航运金融业的几大板块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航运发展,也在国际金融市场举足轻重。而上海在相关领域涉足甚少,相关业务全球市场份额基本不足1%,相比伦敦各项业务基本20%以上的份额,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对照伦敦这类以软环境支撑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在目前“硬实力”成果突出的基础上,需要重点推进“软实力”发展,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产业,这也是形成高水平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
伦敦的经验告诉我们,保持航运中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航运服务功能。与伦敦相类似,鹿特丹、奥斯陆、新加坡等一些世界级港口或航运公司集中的城市,近几年都已开始着力加强航运“软实力”建设,争取在“硬实力”优势衰退以前建成航运中心。这种转型反映了港口从数量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上海的目标是尽快完成向第三代航运中心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政府、港口、航运企业、金融机构等一系列主体的合作,为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各方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