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的前世今生

2010-02-21 08:49张伟伟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窑址德化白瓷

张伟伟

在欧洲人的眼里她是东方的维纳斯,在何朝宗的手上她是渡海的观音,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德化白瓷已传承千年。

瓷器之于中国,恰如奥林匹克之于希腊,代表着鲜明的文化符号。从丝绸之路对外输出,到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到欧洲人改用“China”来统称中国,“瓷器”二字频繁见诸中国的经济史和对外交往史。

不过有瓷以来,薪火相传的瓷窑却为数不多。无论是邤白越青,还是钧汝官定哥五大窑,各领风骚数百年后都消泯在岁月的长河里了。德化则是难得的有幸之地,从原始青瓷起步,历经两千年而窑火不熄。用长期主管德化陶瓷产业的德化县政府副调研员黄发建的话来说,即便在动荡年代,德化瓷器也只是少或多的问题。走近德化陶瓷,让我们先聊一段德化瓷的前世今生,探究这座瓷都特有的文化基因。

传承千年

瓷器被称之为“泥与火的艺术”。泥和火分别对应瓷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烧成材料木柴。“在古代,必须有高岭土的地方才能做陶瓷,而德化恰恰有着丰富的高岭土资源”黄发建介绍,很多古窑之所以没落了,和当地高岭土和木柴资源枯竭有直接关系,而据勘探德化当地的高岭土资源超过一万亿吨,已发现的瓷土矿点就达110多处,遍及全县各地。

同时,依托福建第二大的山脉戴云山脉,处闽江与晋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德化也不缺乏古时烧瓷的主要燃料——木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环德皆山也”《德化县志》如是描述德化的山川地理。据了解,德化目前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7.4%,拥有泉州市一半的森林面积。

有泥有柴使得德化具备了孕育陶瓷文化的土壤。据专家考证,大概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已经开始出现陶器。“陶器发展到极致便是原始青瓷”,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说道,2007年在德化发现了原始青瓷烧制的窑址,截止目前国内只有浙江德清也发现该类窑址。与瓷结缘,从此两千年。《德化县志·物产矿类》记载:“泥产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碓春细滑,入水飞澄,淘净石渣,顿于石井,以漉其水,乃砖埴为器,烈火煅烧。”据有关部门统计,德化县目前已发现的历代古窑址有239处,其中西周一处,唐五代1处,宋元时期42处,明代30处,分布于全县18个乡镇68个村。另据记载,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至25000千人,约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到如今德化陶瓷的产业规模达到60多亿元,全县有十多万人口从事与陶瓷有关的产业。

海外驰名

与其它名窑不同,德化窑身上有着深深的海外烙印,其海外知名度甚至要远远高于在国内的知名度。

八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出口贸易飞速发展,便逐渐形成了一条连接东亚、西亚、地中海世界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刺桐港彼时是出口的远东第一大港。近水楼台先得月,宋元以来,德化瓷器借助泉州港大量出口海外,开始崭露头角。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泉州性了一个多月,曾在其著作中盛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德化瓷在内的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口,甚至影响或改变了有些当地人民原有的生活习俗。当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未使用中国陶瓷器前,“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上筋,掬而食之。”在东非,瓷器代替了当地传统的陶质、木质和金属质食具,人们也改变了用公用陶盆一起吃饭的生活习惯。

明代,德化白瓷的问世更是让海外感受到了中国白的独特魅力。相较于其它窑区,德化所产瓷土,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瓷胎致密,洁白如玉,透光度极佳;由于釉料中含铁量特别低,含钾量高,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所以白瓷釉色更为纯净,从外观上看,釉面柔和莹润,如脂似玉,迥异其他白瓷,被欧洲称为“中国白”。

除了白瓷,明朝德化大量瓷雕大师出现也让宇内为之赞叹。代表人物何朝宗大师更被海外共尊为瓷圣。女诗人舒婷留诗感叹,“从何朝宗指间,坠下那一滴畅圆的智水,穿过千年,仍有余温。”时至今日,人物瓷塑依然是德化瓷业的拳头产品,德化白瓷观音也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文化上的多元兼容正是德化瓷业能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多元兼容

在德化瓷深刻影响海外的同时,海内外多元文化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德化瓷业。

宋元时期,很多内地瓷窑不惜“陆行万里”而泛舟出海贩卖瓷器,与沿海瓷窑激烈地争夺海外市场。“与官窑不同,德化作为民窑,一直走海外销售路线,自然而然结合海外市场的特点和文化风俗,生产贴近市场的产品。”德化陶瓷学院张南章副教授介绍,一开始德化出口到欧洲的碗碟,由于不适应当地饮食习惯根本卖不出去。后来荷兰人带着啤酒杯的造型来德化定制瓷器,然后贩运至欧洲,赚取了很大的利润。受到启发的德化人开始学习荷兰和德国风格,大量生产咖啡壶、啤酒杯等各种仿欧式日用瓷器,并顺利打入欧洲市场,此后占领欧洲市场长达五个世纪,动摇了当地原本以银器、陶器为主的市场格局。

除了融合销售地的文化风俗外,德化陶瓷还师从国内其它名窑,吸收各种先进元素。景德镇创烧的青白瓷以质量优秀著称于世,这一名瓷不但流行国内,而且电博得了海外的青睐而作为贸易瓷行销亚洲各国,德化瓷业也深受影响,也大量生产青白瓷器。海外贸易顺利推动了德化瓷业的大发展。据统计,明清时期德化的烧瓷窑址,已由来元时期的33处猛增到152处,窑址数量之多,居泉州诸县首位。

“德化窑最大的特点就在十其包容开放的特征,德化住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泉州府,泉州本身就是个世界之城,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都十分多元,表现在德化瓷上就是有世界各地的文化因素,因此能顺利打人世界市场,得到国际的认同。”张南章副教授说道。黄发建也表示,瓷器贸易看似是物与物的交换,实质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何朝宗能得到两方的认可和崇拜,马可·波罗来中国探险,本质上是相互的认可与融合,文化上的多元兼容正是德化瓷业能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窑址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