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珍人淡如茶

2010-02-19 11:01陈婧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中国新时代 2010年5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工作

文 · 本刊记者 陈婧 图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无法想象,她曾经是名军人。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艳珍的办公室位于王府井东方广场的写字楼里,走进门口的屏风,但见桌上摆满了各式的茶壶、茶宠,大大的窗户边立着绿植。乍一看,这里更像一个小歇的茶室,一片宁静。

张艳珍一身黑色的职业套装,含笑跟记者打着招呼,举手投足间透漏出一份淡淡的美丽与干练。

作为公司主管业务的当家人,张艳珍比想象中的更具人文感,慢声细语的谈吐中释放出一种知性女人的智慧与沉静。而在女性特有的温婉背后,曾经的海军经历,于无形中赋予她坚毅与责任,令她在企业管理中常显示出军人般的理性、果敢。

和张艳珍对话,感受最深的是她作为一名职业女性身上所展现出的优雅气质与独特的自信。在困难和重压面前,在财富和成功面前,在遗憾和收获面前,她都把自己的心安放在喧嚣的背后,悠然中透着淡定。

最卖力气的新人

和时下热播的《杜拉拉升职记》中主人公杜拉拉一样,张艳珍在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成长轨迹同时也是“白领精英”典型的成长历程:从基层做起,因为旺盛的好奇心、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主动性,一路扶摇直升,为公司的基业长青立下过赫赫战功,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女将。

但和一般员工不同的是,自1993年部队转业参加工作至今17年,张艳珍只服务于一家公司,这并不是一种被动的适应,而是她主动的选择。

早期人力资源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家都在一种逐渐熟悉、逐渐积累的过程中成长。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工作,大公司的流程、逻辑性、工作技能的积累和团队合作的模式都带给她很多“学习的痛苦和喜悦”。

“我有幸在国内人力资源发展的初级阶段来学习,跟整个市场和理念共同成长和提升,这是一件很有趣的经历。”张艳珍略显腼腆地说。

与早期的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的“垄断性质”不同,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开放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由过去的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一家独大转为四家企业的共同竞争。“公司的机构体制、工作理念、方法也经历着改革和创新。”张艳珍说“与此同时,我们的客户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对中国市场建立了信心,真正带着投资进入中国。”

新的变化、新的趋势要求公司在业务上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身为公司业务一部的一线业务员,张艳珍一门心思全扑在工作上,工作强度大到“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单单是熟悉产品,还要熟悉每个客户,熟悉他们不同的需求和特点,熟悉客户的管理层。

张艳珍从来不相信关于成功的花哨故事,“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虽然外表灵性的她在参加工作一年后就打破了公司的业绩记录,但张艳珍一直坚信,一个人之所以优秀,在于日复一日的压力冲刷下的勤奋和坚持。

“就像是一个刚考到驾照的新手马上就要开赛车,可想而知要学的东西有多少。”回想起当初的经历,张艳珍依旧记忆犹新,“那段时间干的比较狠,想学的更快,比别人付出的也要更多。”

在当时的业务部,张艳珍可能是最卖力气的一个,“作为一个新成员,要肩负起这个职责。”她笑称自己是个“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她说,“压力就是动力,困难和问题就是谋求发展的好时机。我很多时候习惯在压力下工作,大部分事情只要你真正投入精力主动做起来,其实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对于工作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从来都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困难再大,通过我们的努力也一定可以克服。”

1994年,张艳珍打破了公司有记录以来业务员业绩的记录,而长时间的疲劳工作也使她的身体不堪重负,“住院一个月,药吃了一年。”这是工作带给她的“回报”之一。

扶摇直上

虽然张艳珍长期服务于一家公司,却能做到不“当局者迷”,她的秘诀是“把公司当作目标客户之一去了解”。

“我工作起来很投入,但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开具体的事务来思考问题,而不是沉迷其中。”张艳珍说,“这样我对公司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因为我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增强对公司的贡献。”

工作几年之后的她发现自己有了一定的沉淀和累积,似乎可以换个工作环境学习新的东西了。这个阶段她也有过一些外部的机会,但“幸运的是,这十几年一直在高速发展的公司给了我更宽广的舞台。”

“有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我觉得这才是工作的动力。”对金钱和权力缺乏“野心”的张艳珍,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当我取得成绩的时候,公司能在较早的时间认可我,给我机会,而我也是一个有承诺的人。”

张艳珍的职业生涯无疑是比较顺利的,在一线工作两年后,她被提升为部门副经理,继而升为经理、副总经理。十年左右的时间,平均每两年就有次晋升的机会,直至成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经理。

在她看来,每一个新位置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既可以用到之前的经验,又可以开辟新的事业。

如今张艳珍不仅对自己所效力的公司充满了归属感,对自己十几年来所从事的职业也保持着浓厚的热情,而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职业和她身上的某种特质相吻合,比如说循序渐进,比如说责任感,“所谓责任感,就是在这个位置上你就要做对、做好,对自己、对公司、对客户都要有承诺。在别人眼中,脱颖而出可能是光环,但是我知道,每迈一个台阶就像是登上一个高峰,有之前接触不到的压力和挑战。要把工作干好就要在这些压力中成长起来,去摔打去磨练,靠做事去总结提升经验。”

正如古诗中女性的象征“蒲苇”一样,类似蒲苇“韧如丝”的特性,让职场女性不单在压力面前更具韧性,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也表现得比男性更坚强。

私下和年轻业务员交谈的时候,张艳珍总是说,“某种程度上你们也要耐得住寂寞。”她认为,很多人只习惯于顺境,一旦遇到低谷就跳槽换一份工作,如果这种不顺是因为自己没做好,那么到了另一家公司不见得更成功,因为环境、氛围都差不多。“不管怎样,还是要先从自己找原因,然后去克服。而这个寂寞是指你要给自己时间,让自己成长,插上坚强的翅膀。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准备好了,但是公司不一定有机会,是选择留下还是跳槽,就是一种考验。”她说,“当你用一个职业化的心态面对工作时,你会发现总能找到一些办法去克服困难,而不会迷失自己。”

充电

如果职场女性可以分成“武侠女”和“文艺女”的话,张艳珍无疑应该属于“武侠女”。在她的词典里,似乎没有“做好”,只有做得“更好”。“做好,是没有止境的。”张艳珍说,“更何况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里。”

随着本土公司开始走向国际化市场,他们对国际化管理理念有了很多认同,对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业有了更多需求,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宏观环境中,如何将我们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提供给更多的国内企业,成为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新的发展目标。从2000年开始,公司开始向国内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增加了更多的“中国元素”。而时下给张艳珍的任务是公司业务的拓展和为客户及员工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在新的环境下,她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管理,“光从经验积累是不够的,还要经过系统的学习。”

杰出女性往往在精神层面上不安分,她们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鞭策,张艳珍也是如此。她的追求完美,从学校的选择上就可见一斑。“经过两年的时间筛选,我不是简单想去拿个EMBA的证,而想结合业务真正学点东西。”她解释,“毕竟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跨国企业,但我并没有真正在跨国公司工作过,通过国际化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我更好了解跨国企业,拓宽国际视野。”

最终,她敲定了排名全球前三名的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管理学院合办的EMBA课程。这意味着,两年的在职读书时间里,隔周末张艳珍都要往返于香港去上课。“辛苦不怕,我期待的是公司能够更加专业化,我也会为企业专业化的成长而付出努力,这是我的使命。”

多年来,张艳珍的个性就没改变过,始终将富兰克林柯维的《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视为一个人能够成功的要素——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解彼、统合终效、不断更新。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张艳珍都持之以恒地将这几点付诸实践。

平衡

假设命运是另一种偶然,张艳珍可能会成为某外企的高管。“如果再早十年,我应该会花两年时间真正去跨国公司体验一下,试试水有多深。”不过,她也笑着说,并不遗憾。

整体看来,张艳珍从普通职员到公司副总的职场经历更像是一本励志小说,她靠自己的勤奋起步,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公司和客户赏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她有独立的思维,同时又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她有积极而又淡然的态度,听上去很像一部完美人生。

“你看到我们一脸笑容,其实背后有很多付出。”张艳珍说。“随着自己职位的变化,个人的东西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责任。想把服务做好就必须精耕细作,所以可能所有的精力都要投入在当中。”

如果不是受到朋友醍醐灌顶般的启发,张艳珍这种“只有工作”的状态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她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终于意识到,“专注在工作上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但生命的轮盘其实还有很多要素。”

此后,张艳珍开始学习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因此发现了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的辩证法——“只有协调平衡,才能可持续发展。”交谈中,张艳珍屡次提到“能量守恒”的人生智慧,她似乎在追求成为一位超然的出世者。

如今,张艳珍不再是一名单纯的超级工作狂,她拥有了更加精彩的生活,比如茶艺,“做茶的过程帮助我得到平衡,中国文化里的那种底蕴通过做茶能够让我放松,发自内心地愉悦。”她淡淡地说。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工作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不工作,爽飞了?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选工作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寻找医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