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凡:政策应更加公开、透明

2010-12-27 19:17采访整理刘亮
中国新时代 2010年5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本土化消费者

采访 整理 · 本刊资深记者 刘亮

图 · 由顾世洁能公司提供

罗凡简介

顾世洁能(北京)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曾在多家大型国际化企业的在华机构工作,2006年在伦敦加入顾世洁能国际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底组建了其中国机构,总体负责公司各业务板块的项目开发,以及在华业务策略的制定。

我本人有近20年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验。我将20年前的外企称为“老式外企”,因为当时大多数外企进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都没能实现本土化。当时的外企基本上没有实现本土化的可能性。因为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中国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熏陶,无法理解市场是怎么一回事。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与外国人很难沟通。

而且当时在中国内地,找不到能为两种文化牵线搭桥的人,所以当时外企大量雇佣香港人来担任中层管理者。在外籍人士看来,香港人毕竟是中国人,与内地人比较好沟通。但当时我接触到的香港人,思路更接近外国人而非中国人。

人才是外企实现本土化的重大障碍。那时候出国留学的人很少,留学归国的人更少。在外企内部,外籍员工与中国员工沟通交流经常会出现障碍,外企与中国消费者的沟通更困难。直到5、6年前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外企才纷纷实现本土化。但留学归国人员增加,有更多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可用之才,并非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磨合,中方和外方都做了一些改变来适应对方。大家都学会了互相容忍,求同存异,并且在存异方面做得更好。

举例来说,中国人相互信任才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不会把合同的严谨性看得太重要,相信人情大于法治,所以在中国的很多合同里可以看到“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这样的表述。中国的商业合同一般只有7、8页,而在欧美国家,商业合同动辄达到50多页,会详细地列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中国人却认为“根本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列在合同里没有意义。”

现在外企在中国,与合作伙伴及消费者签订的合同也尽可能简化,尽量不用难以理解的法律语言,而是更多使用双方都能够理解的语言。这种合同简化的情况,甚至也出现在国外非常重视合同的地方。例如,在中国经营的外资银行对其商业合同进行了简化,因为很多中国消费者抱怨无法理解外资银行的商业合同,但简化合同可能会使其严谨性大打折扣。

我认为,随着中国继续进行法治建设,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加,未来在签订合同等方面,中国企业会向西方国家学习,因为“先小人,后君子”的做法更明智,毕竟严谨的合同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这些年中国也发生了沧桑巨变,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政府政策有了透明度。以前外企在中国做生意,往往不知道中国政府对外企进入某个领域的态度,以及该行业的外商投资政策,还得四处打听,甚至不知道去哪里打听。而现在中国政府出台政策之前都会予以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政府出台与外资有关的政策,还会提供英文等版本,方便征求外商意见。

顾世洁能(北京)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清洁能源及环保设备的生产,目前主要在中国推广煤炭瓦斯发电技术。对于清洁能源及环保行业而言,近年来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中国全社会更加重视环保了,2008年环保局升级为环保部。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对所有跨国公司在华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对于环保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巨大机遇。

我非常看好能源、环保等行业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前景。对于制造业而言,在中国的投资前景未必会很好,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因此,一些制造业企业已经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多年前,很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是看好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而现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则是看好中国的本土市场。

如今,一些外资企业抱怨,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变糟。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多年,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外资企业了,在某些领域,外资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某种限制。另一方面也说明,以前针对外企的很多优惠待遇正在取消,例如内外资所得税已经实现并轨。而且很多外企以前在中国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现在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例如,10年前,外企高管到某地方,当地领导会倾巢而出,高规格接待,现在这样的情况已很少见了。如果你注意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就会发现,以前新闻联播里有很多中央领导人接见外企高管的新闻,现在则看不到了。超国民待遇的消失,让一些外企一时难以适应,给他们带来了挫折感。但中国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必然是取消超国民待遇,实现内外资企业的机会均等。

有些外企抱怨,虽然目前中国在项目投资、招标等领域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有所增加,但暗箱操作的情况仍然很多,由于内资企业有大量的人脉关系,更容易获得政府的关照,从而获得项目,内外资企业的地位并不平等。在我看来,暗箱操作对于内外资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因为在中国的很多外企也非常善于进行政府公共,善于“拉关系”。

“如果不存在那么多需要拉关系的地方,就不会有那么多关系了。”因此对于中国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我的建议是政府在政策颁布、项目招标等领域,应更加公开、透明,这样才能避免暗箱操作情况的蔓延。

谷歌的情况我不了解,不能妄加评论。对于有中国消费者抱怨外企傲慢,不尊重中国消费者的权利,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之争,而非外企态度的问题。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看到惠普、丰田等企业在中国不愿召回有缺陷的产品,是因为中国政府及消费者没有给它们足够大的压力,而召回有缺陷的产品,需要花钱,会影响其在中国的利润。如果压力足够大,外企的态度立刻就会发生变化,召回其有缺陷产品。这其实是利益之争,而非态度问题。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本土化消费者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知识付费消费者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