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吸引外资重点是吸引人力资本

2010-12-27 19:17采访整理陈婧
中国新时代 2010年5期
关键词:跨国企业本土化环境

采访 整理 · 本刊记者 陈婧

近年来,中国市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获利的重要基地。从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投资环境最明显的改变就在于硬件。比如基础设施高速铁路,5年前,美国媒体上曾报道过我国的铁路状况,着重描写了春运时期,成百上千人爬窗户进火车的情景。没想到几年后,我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甚至比美国还要先进。除此之外,我国的公路、港口、飞机、场馆,还有包括我们的居住环境,以及电信、电话都有了大幅度改善。1980年,我国每百人平均拥有电话不到半部,仅是非洲电话普及率的1/3,曾被外商称为“几乎没有电话的国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后,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超过4亿部,手机可能已经超过7.5亿部,一跃成为世界电话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电讯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潜力也十分巨大。

这30年里,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为外商投资提供了适宜的生产经营环境。过去我们没有期货市场,也没有证券市场,从最早的引资到现在资本市场的建立,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制度环境的改变。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成本优势为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事实上,中国一半以上的外商投资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我国还拥有相当数量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的需求,企业管理、法律服务、财会等领域专业人才的缺乏状况也有了良性转变。

一个地方的环境究竟是好还是不好,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实际外资的数量。2009年全球受金融危机影响,跨国投资下降了40%,而中国基本保持了2008年的水平,只下降了2.6%,这就是一个实际的说明。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去年全球的跨国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连续6年增长以后下跌了35%,其中巴西下降了50%,阿根廷下降了41%,印度下降了19%;而发达国家的外资,英国下降了93%,美国下降了57%,日本下降了53%。我想这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还是比较突出的。

就当下的环境而言,以往用“市场换技术”而给予外企的所谓“超国民待遇”也应该不复存在。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外资企业投资难度较大,会产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故而中国在那个历史阶段不得不为其提供“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和商业环境。而实际上,我们将市场白送给别人,其实也并没有换来什么核心技术。

给予外企国民待遇,并不意味过去对它们好而现在对它们不好,我觉得应该是经过改革后能更好地满足外资企业的合理愿望及特殊需求,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发展。这次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就反映出我们国家在处理这种问题方面是有缺陷的,理应改进。但是走了一家谷歌问题并不大,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也不会改变大多数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良好并获取盈利的事实,就事件本身而言,谷歌的要求确实有些过分。

在引进外资初期,当个别跨国企业实体越过我国“入门型”政策规范,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就是投资建厂,寻找市场规模。以技术和品牌优势直接瞄准市场来获取收益。当时的外企犹如“孤岛”般地存在于不同的产业部门,还不能给整体的国民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影响。21世纪之后,跨国企业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以跨国企业集团为龙头,在产业链条一个个环节上不断整合,现在的外企,已经具备了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能力。而跨国经济快速成长的秘密就在于, 初期进入的企业生产总成品的比例不高。由于2/ 3 以上的跨国企业来源于发达国家, 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位一体的优势,由此外商充分享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从中获得了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市场的投资收益。

和1979年相比,外企在华经营策略的第二次成长就是实现本土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使产品更偏向中国消费者的特点。比如KFC,我发现,KFC的生意在美国并不好,但是在中国几乎每家都要排队等位,原因就是相对于美国,中国同类型竞争的店明显少很多,另外KFC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很多本土化的食品,例如粥、饼。很多企业经过多年的磨练后,依旧活跃于市场的最大原因,就是会主动地迎合消费者,寻找适应当地消费者的产品,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而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华经营上发生的最大变化。2000年以前,很多外企都忽略了地方化,单是要求消费者适应它们的口味,显然这种想法发生了战略性的错误。

但同时,外企在进入中国实行本土化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文化方面的差距外,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也不容小觑。宝洁是世界知名的日化企业,但我国本土民族品牌生产的产品很多都能和宝洁相抗衡。外资企业现在进入中国市场,一定要知道,如今中国的企业在市场营销、品牌的影响力方面已经所差不多了。例如制造业的全面崛起,例如高速铁路,过去都是我们上百亿购买国外的技术,而现在是国外买我们的技术,因为我们的生产经济活动量比他们大得多,自然熟能生巧。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消费习惯和认知方式,外企只有尊重并据此调整好市场战略和行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中国,本土化成功的外企数不胜数,失败者也屡见不鲜,西方的企业已经不能像过去单靠技术“一招鲜”就能吃遍市场,比如在互联网领域,在全球攻城略地的谷歌在中国被百度所阻击;同样以搜索见长的雅虎中国因水土不服而被中国企业收购;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eBay被淘宝网击败;风头正劲的社区网站Facebook在中国也将被开心网等所取代。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市场在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被众多跨国企业视为“避风港”,其在华业务的逆市上扬与欧美市场的疲弱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中国已扭转利用外资持续下降的局面,去年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900亿美元。

外企在华业务的突出表现得益于中国经济的率先企稳向好,更得益于在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中获得了与内资企业同等的商业机会。中国商务部表示,2009年中国12000多项机电产品的国际招标采购中,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的比例达71%,中标率达55.4%。

过去我们所说的吸引外资,其实主要是吸引资金、技术,而我国想要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除了要继续进行资本市场改革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吸引人力资本。

在投资环境中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美国的鼎盛时期企业里,有1/5是美国人,1/5是南美人、欧洲人、亚洲人,这样的企业才称得上是世界的企业、做世界的生意,但是在我们国家,企业管理层里几乎见不到这么大比重的外国人。我们国家的留学生去美国能在美国政府里找到工作,但是在中国,政策是不允许的。由此可见,中国在吸引外资人力资源方面实在太单一,缺乏世界的智慧。而同时,作为吸引世界资金的软件——人力资源环境的投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人,文化上的差距就很难磨平或者缩减。

在中国,本土化成功的外企数不胜数,失败者也屡见不鲜,西方的企业已经不能像过去单靠技术“一招鲜”就能吃遍市场,比如在互联网领域

猜你喜欢
跨国企业本土化环境
大型跨国企业每年逃税885亿美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从研发看企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环境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跨国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问题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