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梁,华建芳
(1.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2;2.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 215003)
多年来,母乳喂养率的下降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良影响,危及到儿童的健康和生存条件。因此,国际上已将保护、支持和促进母乳喂养作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母乳喂养提高到保护儿童生存和权利的高度。
改革开放后,母乳喂养率下降逐渐影响到我国。2001年12月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对浙江、广东、北京、山东、湖北5省市十社区的调研显示,上述5省市十社区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平均为45.3%,其中北京最低为39.2%,湖北省最高为60.2%[1]。张雪梅等[2]调查包钢地区2007年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49.3%。王陇德[3]报道显示,纯母乳喂养率大城市低于小城市,城市低于农村,而且近年来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 “毒奶粉事件”彻底暴露了我国母乳喂养率极低的窘境。针对目前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必须进行有效干预。
1.1.1 母乳喂养的益处认识不够
目前,我国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仍不够,这项工作还是停留在告知水平,缺乏应有的宣传广度和深度,不仅接受宣教对象的范围较小,而且部分接受宣教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母乳喂养的益处,只是把接受宣教简单理解成医护人员在履行正常的工作,自己应该予以配合。
1.1.2 对配方奶粉的认识有误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婴儿配方奶粉迅速得到发展,频繁地冲击我们的眼球,加上奶粉销售商过分夸大配方奶粉营养成分和功效的宣传,通过不实的广告、免费馈赠等方式误导消费者,使人们对配方奶粉产生了不恰当的认识。有一项调查显示,接近50%的受调查者认为配方奶粉可以代替或者优于母乳。
1.1.3 母乳喂养的方法了解不够
有些母亲很希望对自己的宝宝进行母乳喂养,但由于生后没有及时开奶、没有进行按需哺乳、两侧乳房没有交替哺喂、哺乳后没有及时排空乳房、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当或营养方面等喂养知识的了解不够,最终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在医院,由于实行了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管理,母乳喂养率达90%以上[4],但是出院后却不能坚持,缺乏家庭、社会的支持是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支持系统中尤其是丈夫对婴儿母亲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婴儿(外)祖父母,社会支持中包括缺乏母乳喂养的指导及母乳喂养成功的典范等。
1.3.1 剖宫产
因社会因素、惧怕疼痛等原因,产妇愿意剖宫产,但术前禁食、术后伤口疼痛、身体虚弱,会导致产妇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对母乳喂养的淡漠。
1.3.2 担心母乳喂养造成体形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美丽的形体”成为很多现代女性的追求,为了保持所谓“标准”体形,担心母乳喂养会造成体形的改变,婴儿母亲在产后不愿给婴儿喂养母乳。
1.3.3 担心母乳量的不足
乳母因强烈的母爱、乳房小、自觉乳房不胀或婴儿不安等原因,主观判断乳量不足,担心婴儿没吃饱,产生焦虑的情绪,故而人为添加奶粉,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1.3.4 产后情绪的紧张
由于怕伤口疼痛,或乳汁急剧增多引起奶胀、疼痛,或对哺乳自己的孩子信心不足等因素造成情绪紧张,进而抑制脑垂体分泌催乳素使乳汁分泌量减少,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因职业的原因终止母乳喂养。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女性在社会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事业的成功延续,有些母亲忍痛放弃或无法坚持母乳喂养。无固定职业的母亲为保住临时工作,在产后2~3个月开始上班,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内容的扩展,因为刻意追求生活的所谓“品质”、“时尚”,主动放弃母乳喂养婴儿,而由保姆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2.1.1 对小儿的益处
2.1.1.1 促进体格的生长 母乳营养丰富,比例适当,含丰富的消化酶,易于小儿消化吸收,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率,Martin等[5]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促进诸如体重、身高等体格指标的生长。
2.1.1.2 促进认知的发育 母乳含丰富的促进神经发育的营养素如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牛磺酸、乙型乳糖等,有利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别是促进脑和视网膜的发育[6]。Quinn等[7]提出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可明显提高PPVT-R(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 Revised,一种测试认知发育的量表)的得分。
2.1.1.3 促进心理发育 母乳喂养方式通过母亲与小儿皮肤的亲密接触、亲密的对视、无微不至的照料可增进母婴感情,帮助婴儿对母亲建立信任感,有利于小儿心理的健康发育。Feldman等[8]研究提示母乳喂养的小儿显示更好的神经行为表现,在专注、身份归属和运动神经成熟性等方面表现突出,母婴关系更融洽。
2.1.1.4 降低感染性疾病发病率 婴儿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但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如乳铁蛋白、溶菌酶、双歧因子、巨噬细胞、SIgA等,可增进小儿免疫力。另外母乳直接哺喂,减少了乳汁被污染的机会,从而降低小儿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Scariati PD等[9]研究提示完全没有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腹泻的危险性增加80%。Wright AL等[10]报道,母乳喂养婴儿呼吸系统发病率比非母乳喂养的婴儿低近1/2。
2.1.1.5 其他 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小儿呼吸道特应性反应及哮喘的危险性,减少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11]。可以降低发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危险[12]。降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发生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13]。与婴儿糖尿病和儿童淋巴瘤及孤独症的发生率降低可能有关。
2.1.2 对母亲的益处
2.1.2.1 促进母亲产后子宫复原 母乳喂养通过婴儿吸吮母亲乳头使母体催产素释放素增多,可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进母亲产后身体康复。
2.1.2.2 有助于避孕 婴儿吸吮乳头可使促性腺激素释放量减少,降低黄体酮生成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排卵、推迟月经复潮,有一定的避孕作用。
2.1.2.3 减少乳母患乳腺癌的机会 研究显示母亲如对自己的孩子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以上,可以降低其患乳腺癌几率5%,即使她们有乳腺癌的家族史。这项研究可以解释在母乳喂养率低的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大幅上升的现象[14]。
2.1.2.4 有助于改善母亲情绪 母乳喂养能给母亲一种母亲的敏感性,缓解乳母的压力。另外哺乳会让母亲有一种为人母的成就感,使母亲心情放松、舒畅。
2.1.3 对家庭、社会的益处
2.1.3.1 提高人口素质 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小儿的体格、智能、心理的健康发育,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口素质,进而增强我们国家的竞争力。
2.1.3.2 节约费用 母乳喂养可以减少代乳品的消耗和儿童保健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美国纯母乳喂养6个月,可以使1个家庭节约450~800美元。
2.1.3.3 创建和谐社会 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小儿患病的风险,保持健康,使家庭成员有更多的幸福体验,密切家庭关系,使家庭和谐,从而维护社会和谐。
2.2.1 母乳喂养有利于母亲减肥
通过母乳喂养所消耗的能量包括脂肪等,对减少母亲的肥胖能起一定作用。只要在月子里不暴饮暴食,产后体形很快会恢复。
2.2.2 母乳喂养有助于母亲再塑体形
乳房发育较差者,通过妊娠、哺乳可有效地刺激乳腺发育,使乳房变得丰满坚挺。怀孕前患有乳腺小结、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短、乳头伸缩性差等)的女性,哺乳时婴儿多吸吮患侧乳房,可促进乳房疾病的好转。
2.3.1 促进乳汁的分泌
2.3.1.1 乳房的保健 妊娠后期要做好乳头的保健。用清水清洁乳房后用羊脂油按摩乳头,增加乳头柔韧性。由外向内轻轻按摩乳房,以便疏通乳腺管。使用宽松、棉制乳罩支撑乳房,可防止乳房下垂。乳头内陷者用拇指从不同角度按捺乳头两侧并向周围牵拉,每天1次到数次。哺乳时应让小儿口含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可防止皲裂。
2.3.1.2 正确的哺乳方法 ①开奶:及早开奶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WHO强调,正常新生儿应该在生后半小时内开奶,新生儿在出生后30分钟内正处于兴奋期,吸吮反射最强,有力的吸吮既可以保证初乳的摄入,增强免疫力,又可以刺激母亲泌乳[15]。②早期按需哺乳:生后1~2个月内应坚持按需哺喂,如母亲有乳房胀满感或小儿饥饿啼哭即应哺喂,增加婴儿对母亲乳头的吸吮,刺激乳汁的分泌。③交替哺喂:每次哺乳时,两侧乳房应交替进行,既可以保证小儿获得相对均衡的营养,又可以定时排空乳房,刺激乳汁分泌。④竖抱拍背:每次哺乳后将婴儿竖直,头部紧靠在母亲肩上,用手掌轻拍婴儿背部,排出胃内空气,然后置于右侧卧位,防止溢乳造成窒息或造成乳母情绪紧张影响乳汁的分泌。⑤禁止随意添加代乳品:一般母亲的乳汁量是可以满足小儿需要的,如婴儿哺喂后有满足感,玩笑自如或立即熟睡,体重增加理想,都是乳汁足够的表现。随意添加代乳品,会减少对母亲乳头的刺激,乳汁分泌量减少。
2.3.2 保证乳汁的质量
2.3.2.1 合理的营养 乳母缺乏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会影响乳汁的质与量,所以产妇应特别注意饮食营养。要保证食物有优质的蛋白质、足够的热能、丰富的维生素以及钙、铁等矿物质。产妇不能挑食、偏食,既要多吃鱼、肉、禽、蛋、奶制品及豆制品,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要多饮汤水,否则乳汁过浓不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不要大量食用麦乳精,因其中含麦芽,有回奶作用。肥肉、脂肪多的食物也不宜多吃,多吃脂肪多的食物,乳母易发胖,而乳汁反而减少。
2.3.2.2 良好的生活方式 乳母应每天坚持适当的活动,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维持良好的情绪,注意防止各种有害因子(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的影响,遵照医嘱慎用药物,保证乳汁的质量。
2.3.2.3 中药催奶 如母乳确实不足,除需要加强自身营养外,一些中药可以促进乳汁的分泌。黄芪炖鸡汤、花生猪蹄汤、猪蹄通草汤等都有较好的催奶效果。
提高母乳喂养率,需要进一步加强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但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应局限在孕期或产后,应前延至青少年期,使母乳喂养的优越性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约定俗成,如在学校对中学生开设母乳喂养知识课,再在孕期实施干预,强化该观念,帮助她们及早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提高母乳喂养率,宣教服务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婴儿母亲,而应扩展到她的家庭成员,使每一个新生儿的家庭成员都能够认识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和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在经济、情感和方法的指导上对婴儿母亲提供有力的支持,增强婴儿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
母乳喂养的干预部门不应由卫生部门单独承担,而应在卫生部门主导下,全社会通力协作,家庭、社区、民政、妇联、户籍管理、媒体、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母乳喂养干预,给母乳喂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部门在母乳喂养干预的过程中,应弱化管理的角色,树立服务的理念。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在地域内强化户籍管理,加强孕期保健,实行建卡的全覆盖,提供免费的服务。强化新生儿访视工作,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建立母乳喂养的支持网络并加强管理[4],明确支持组织的目标及职责,制订制度,对妇幼保健人员进行培训。社区组织互助组织,树立母乳喂养成功典型,巩固母乳喂养率。
干预如仅仅停留在理论或道德伦理的层面,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干预必须有法律的保障。
3.5.1 严格控制剖宫产
针对因社会因素、惧怕疼痛等原因,产妇愿意剖宫产的现象,不仅要做好宣教,解释说明剖宫产后可能会产生的危害,提高助产技术,提高顺产率,重视对疼痛的护理,倡导人文关怀,更要严格掌握指征,控制剖宫产率。
3.5.2 严格执行国际代乳品销售守则
严格执行广告的审查制度,禁止代乳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夸大不实的误导宣传,特别要制止和干涉奶粉商向医院或产妇免费赠送奶粉的行为。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爱婴氛围和母乳喂养的风气。
3.5.3 强化落实《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母亲有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的义务和权利,用人单位应严格执行法律关于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在法制层面上,为乳母在喂哺婴儿期间的待遇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解除母亲的后顾之忧。
由于受社会、家庭、职业、剖宫产、身体状况、母亲缺乏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及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我国政府及医疗卫生部门采取了很多干预措施,但目前我国母乳喂养率仍然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如进一步加大母乳喂养益处的宣传、消除乳母的心理顾虑、加强科学的母乳喂养方法的指导等,干预应实行干预对象的年龄前延、干预对象的范围扩展、全社会参与干预、干预的“弱化管理,强化服务”理念、法制干预的原则,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的婴儿母乳喂养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应达到85%的目标。
[1]刘克玲,王临虹,张德英.中国部分城市婴幼儿母亲的养育行为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2):114.
[2]张雪梅,周惠琴,王文礼.母乳喂养和断乳时间调查及如何提高母乳喂养率[J].中国社区医师,2009,6(11):135.
[3]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39.
[4]卢洁珍.加强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管理巩固母乳喂养率[J].医学文选,2001,6(20):78.
[5]Martin RM,Smith GD,Mangtani P,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 feeding and growth:The Boyd-Orr cohort study[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2,87(3):193-201.
[6]Xiang M,Harbige LS,Zetterstrom R.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Chinese and Swedish mothers:diet,breast milk and infant growth[J].Acta Paediatr,2005,94(11):1543-1549.
[7]Quinn PJ,O'Callaghan M,Williams GM,et al.The effect of breastfeedingon child developmentat 5 years:acohort study[J].Paediatr Child Health,2001,37(5):465-469.
[8]Feldman R,Eidelmam AI.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breast milk on neuro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J].Dev Psychobiol,2003,43(2):109-119.
[9]Scariati PD,Grummer-Strawn LM,Fein SB.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infant morbidity and extent of breastfee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Pediatrics,1997,99:5.
[10]Wright AL,Bauer M,Naylor A,et al.Increasing breastfeeding rates to reduceinfant illnessat thecommunity level[J].Pediatrics,1998,101:837-844.
[11]Rothenbacher D,Weyermann M,Beermann C,et al.Breastfeeding,soluble CD14 concentration in breast milk and risk of atopic dermatitis and asthma in early childhood:birth cohort study[J].Clin Exp Allergy,2005,35(8):1014-1021.
[12]Kadziela OH,Piotrowska JJ.The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Rocz Akad Med Bialymst,2005,50:302-306.
[13]Yi MJ,Sun DF,Zhou XB.Relationship between infant breastfeeding and simple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A case control study[J].Chin JClin Rehabilit,2003,7(30):4088-4089.
[14]Yavari P,Mosavizadeh M,Sadrol HB,et al.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rcinoma-case-control study in Iran[J].Asian Pac Jcarcinoma Prev,2005,6(3):370-375.
[15]WHO,UNICEF.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R].WHO:Geneva,2003:7-9.